我國以前有很多的風俗習慣,只不過流傳了這么多年已經(jīng)被人們逐漸淡化了,現(xiàn)在人不像過去人那樣講究。
比如人們在吃飯喝酒的時候,老一輩人可是有很多講究的,吃飯的時候需要等長輩入座才能動筷子,不然就是對長輩的不尊重。
另外吃飯的時候不能說話,以前人覺得吃飯就要專注,這是最基本的禮節(jié)。喝酒和吃飯一樣,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不過我們現(xiàn)在沒有那么多講究了,覺得和朋友聚餐就應該隨心一點,就當是在放松自己的身體。
大圖模式在春秋時期,很多大儒提出了不少關(guān)于人行為舉止的要求,特別重視道德和禮節(jié)。同時呢,我們的祖先還建立了大量的禮數(shù),用來規(guī)范我們后人的行為,他們怕我們遺忘,于是把這些東西總結(jié)成一句句俗語。接下來,筆者就來給大家講一條關(guān)于喝酒時禮節(jié)的俗語,說的是“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大家知道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嗎?
我們首先來看俗語的第一句,其實這半句俗語是有典故的,它最早出自《論語》里面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實際上這是在提醒世人做君主就要有一副君主的樣子,做臣子就要做出臣子的樣子,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當兒子的就要清楚自己的身份,多聽家中長輩對自己提出的建議。
大圖模式當我們吃飯的時候,一般情況下都是一大家子人坐在同一張餐桌上吃飯。但每當過年逢節(jié)的時候,家中一定會有一些長輩前來,那么長輩就會和長輩坐在一起,晚輩們則聚在一起聊天玩游戲。
這樣的禮節(jié),就算是放在現(xiàn)代,人們也是很重視的。如果家中有很多長輩,你把一對父子安排在一張桌子上,這就顯得不合理了,人們會覺得對長輩有些不尊重。除此之外,人們還會按照長輩的輩分來安排座位,輩分最大的一定是在正位上。
大圖模式這樣安排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因為長輩和晚輩們存在許多代溝,他們就算坐在一張桌子上,聊天的話題也是不同的,偶爾談到某一件大家都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時,長輩們還會覺得比自己年齡小的人有些幼稚。
然后我們來看后半句,這是在說叔叔和侄子不可以坐在同一張桌子上喝酒。看完上半句俗語,這后半句就比較好理解了吧,正所謂“尊卑有序”,古代人最看重的東西就是輩分。
大圖模式那個時候人們覺得最尷尬的事情就是叔叔還沒有自己的侄子大,以前人有的結(jié)婚比較早,很多家庭里面的叔叔和侄子年齡差不了多少,甚至侄子年齡都比叔叔大。但輩分在這里擺著,做晚輩的還是需要尊重理解。
這里其實還有一層意思,是說當叔叔的不能給自己的侄子敬酒,不然就是不成體統(tǒng)。可能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比較自由的時代,有些死板的規(guī)矩不去遵守也是可以的,但筆者認為既然是老一輩人流傳下來的,我們做后人的就應該奉行,這是我國的民族特色。
大圖模式何況我們這個社會就是把儒學主義封為上卿,人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很看重“體面”。見到自己的長輩該有的禮節(jié)必須要有,若是不遵守禮節(jié),隨便和別人喝酒,吃飯的時候也是一點也不顧忌,這還談什么“體面”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