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安全的工作,如今存在極大風險,曾經存在風險的工作,如今卻變得安全。
”
《未來工作》
作 者:(美) 泰勒· 皮爾遜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8年7月
技術革命和互聯網的深入發展,讓個體價值凸顯,創業經濟時代正在來臨。如果你以為未來找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并非難事,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這個世界,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淘汰大多數人。你只有一種選擇,成為少數人。
本期讀書,長小江向大家推薦《未來工作:智能時代的競爭力法則》,并且特意篩選了作者對于工作和創業的精彩觀點,有助于你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做出更好的準備。
正如史蒂夫·喬布斯所言:
“
在你周圍,你稱之為生活的一切都是由別人創造的, 而這些人并不比你聰明。你可以改變這一切,可以施加影響,可以創造你自己的東西,讓別人也能使用。一旦學會這一點,你會從此脫胎換骨。如今,個人主動設計自我生活與現實的能力要高于有史以來的任何時期。
”
我原本并不相信這一點。但在見過企業家和朋友之后,我卻總是想:“他們其實并不比我聰明。”
他們往往更有經驗,但在他們分析過自己的創業之道后, 我覺得這些事我也并不是做不到。
看看你現在坐的椅子,你很可能能設計出更好的椅子。如果你是環境顧問,你可以開課教授如何成功應聘該領域最優秀的環境咨詢機構。如果你是營養師,你可以開課教授如何通過一項30天的計劃重新養成健康飲食的習慣。
馬爾薩斯的預言
曾有一名英國經濟學家根據過去 2000 年的人類經濟史發表過一項研究。在研究中,他所分析的趨勢說明了一個不可避免的結論:人類注定要遭遇饑荒,地球已經達到了承載力極限。隨著地球人口繼續擴張,我們將面臨無力生產充足糧食的局面。大規模的饑荒最終會導致人口規模縮減,回歸可持續的水平,這對那些挨不過這一關的人來說可不令人欣慰。他的結論所依據的是毫無爭議的歷史數據,得到了全球資料的證實。
這位英國經濟學家是托馬斯·馬爾薩斯,這項研究就是《人口論》。200 多年前,即 1798 年,他撰寫了這一論述。馬爾薩斯認為,人口增長是一股很強大的力量,其速度最終會超過人類持續發展的能力,導致人類回到勉強維生的水平。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降生在沒有足夠糧食供給的世界里。
到目前為止,馬爾薩斯的預言尚未實現。
在馬爾薩斯做出預言后的200 多年間,人類的生產力不僅跟上了人口增長的速度,還超出了 30 倍以上。全球人口增長了 60 多億,而與此同時,每個人所擁有的財富卻超乎他們祖父母的想象。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種衡量個人財富的手段,從每年 300 美元上漲到了全球每年 6 000 美元以上,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經過兩百年的發展,更是達到了每年 25 000 美元以上。
一個實實在在的效果就是,高度發達的物質財富水平如今變得人人觸手可及。我們的祖父母一輩根本無法想象智能手機或亞馬遜兩日送達等消費品和服務,而我們如今卻覺得這些東西理所當然。
然而,我們至今仍然沒有汲取馬爾薩斯誤判的教訓,修改自己的世界觀。
由于工業革命,人類發明了財富創造。意即,我們發明了制造更多財富的能力。雖然整個過程中有不少起伏,但世界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幾百年間一直在以 1%~2% 的速度增長。平均而言,個人的財富在過去200 多年間都有所增長。這看起來并不是一個很高的數字,卻導致了整個20 世紀我們所見到的財富爆炸,如今的消費生活水平也大大優于300年前的歐洲農奴。
科技, 即計算機和互聯網, 再次促進了這一能力的提升。如今,創造財富與價值——新時代對“致富和賺錢”的說法——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容易。
這意味著,創業不僅前期成本很低,還能帶來 20% 、30% 乃至 100% 的年利潤。這雖然并非易事,但也不像50 年前一樣,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我們關于金錢如何運作、如何致富的行為和思想仍然以過時的世界觀為依據。
面包師與蛋糕的思維
假設你被困在一座荒島上,有一根釣魚竿。你有飲用水,但沒有食物。在休息的情況下,你的身體為了維持生存每天所消耗的能量相當于一條魚。你必須通過勞動來捕魚,但你每天需要額外的一條魚來補充抓魚所消耗的能量。如果你每天抓兩條魚,你就能活下去。少抓一條,你就會死。
如果你捕到了第三條魚,你第二天就可以休息,或者也可以開始儲存魚,以便能休息一天,制作一張漁網,來提高生產力。額外的魚,即利潤,讓你可以選擇做別的事情。所以,利潤就是一個有生命的物體——無論是人類、企業還是動物——的消耗與生產之差。所有有生命的物體必須贏利。
我們用贏利時段的利潤盈余來度過不贏利的時段。一天工作8小時所創造的利潤讓你得以在其余的16個小時中休息。父母創造利潤,以使他們的子女不必工作。如果農民和食品生產商不贏利,就沒有可按糧食券分配的食物。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使這一簡單的機制在全球范圍內實現。
通過重新對現有資源進行更高效、更合理的利用,可以產生利潤,進而創造財富。經濟學家將這一現象稱為生產力。過去100 年,生產力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平均每周工作時間縮短了,生活水平卻提高了。一名美國人平均每周 11 個小時的生產力就可以和 1950 年美國人每周 40 個小時的生產力相匹敵。
這并不是說利潤可以一方治百病。還有許多因素需要考慮,如生活在高度不平等卻高贏利的社會中產生的公正和幸福感問題。
然而,這一前提仍然成立:利潤永遠為先。在討論如何分蛋糕之前,我們必須先把蛋糕做出來。既然已經證明了致富確實是好事,現在來談談做蛋糕的最佳方式。
工作(慢車道)與創業(快車道)
MJ. 德馬科由一名工人階級的單身母親撫養長大,從小就有致富的夢想。MJ 沒有任何與生俱來的天賦,除了像如今的許多人一樣,耗盡 30 年的人生在公司里一步一步往上爬,他看不到任何其他的致富之路。
MJ 回憶了青少年時期一次在芝加哥郊區出門買冰激凌的經歷。走近冰激凌店的時候,他看到門外停著一輛蘭博基尼康塔什跑車。在小 MJ 的心中,這輛康塔什就是成功的終極象征,但駕駛這輛車的人不是什么上了年紀的企業大亨,而是一個二十大幾三十出頭的年輕人。
他這么年輕,怎么買得起這種車?
MJ 抓住機會,攔住了那名準備鉆進車的年輕人。
“你是做什么的?”
這位康塔什的車主停頓了一下,然后轉向 MJ 回答道:“我是發明家。”
這次與康塔什的遭遇讓 MJ 開始了尋找年輕富豪并了解其成功之道的探索之旅。
多年后,在賣掉自己的公司并買下自己的蘭博基尼后,MJ編寫了《百萬富翁的快車道》(The Millionaire Fastlane) 一書,分析了致富的兩種主要金融路線圖。
1. 以工作為形式的慢車道,社會培養的多數人所看到的道路。
2. 快車道,即創業,多數人看不到且正在變得越來越容易、安全和賺錢的道路。
工作:慢車道
慢車道體現在“慢慢致富”的概念中。如今,我們認為在財務方面有責任心的多數人都信奉這一信條。
方法眾所周知: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還掉貸款,將10%的財富用于投資市場,然后慢慢坐收復利。這種觀念認為,致富之路就是未來 40 年里在一個或多個不同的崗位上每周工作 60 個小時。
這種觀念的代表是多數理財規劃師所用的電子表格,這些表格展示了每年存下10%積蓄產生的復利以及久而久之10%利滾利的收入。
用公式來表達即:
財富 = 工作 市場投資
財富 = 內在價值 復利
讓我們來對此做一下分析。
關于內在價值,需要了解的最重要一點是:工作從根本上與時間掛鉤。不論你年薪 50 萬美元,還是時薪 8 美元,你在一個崗位上的收入能力都與你的時間掛鉤。這至關重要,因為時間是宇宙中唯一一種真正有限的資源。
工業革命證明,我們可以掙更多錢,創造更多財富。但我們還沒有發明增加時間的能力。由于你只能通過投入更多實際時間來增加收入,除了延長工作時間,我們沒有其他可以增加收入的杠桿,而這正是多數人采取的做法。
無論你是想富可敵國,還是只是想掙錢過上好的生活、有時間追求個人愛好——不論是出國旅行還是養育子女,只要你的收入仍與時間掛鉤,你就做不到這一點。越來越經常遭到忽視的一點是:你放棄了控制權。在職責范圍以外,你無法做出決策。如果外部市場力量令你的公司毀于一旦,你也在劫難逃。
假設你是一名記者。你在某個城市的《紀事報》工作,但在這座城市里,《日報》才是最主要的報紙。隨著傳統紙媒逐步合并,許多二三流報紙以破產告終,你作為一名記者有多優秀并不重要。你會丟掉工作,報紙會破產。你已經失去了控制權。
誠然,你可以在另一家報社找到工作,但等到5 年后這家報社被一份在線刊物擠出市場的時候,你怎么辦呢?你陷入了控制權受限的循環中。
許多人并沒有從這一角度來看待工作:他們對自己的弱點保護不力。在就業崗位越來越多、工資越來越高的世界里,工作是安全的——20 世紀大部分時期都是如此。自 1980 年左右以來,情況有所變化。自 2000 年以來,隨著人口增長速度達到了就業崗位增速的 2.4 倍,21 世紀的情況自然大不相同。
最近,我和一名20 多歲的男子聊了聊。他在一家知名法學院上學。他剛剛收到了紐約市一家知名律師事務所的邀約。對于剛剛畢業的人來說,這是他所能期待的最好結果了。他對我說,多數人從法學院畢業后,會投入3~7 年的時間,每周工作 80~100 個小時,以償還貸款。這3~7 年結束后,他們要么成為合伙人,要么選擇跳槽到更有利于平衡生活和工作的另一家律師事務所。
普遍認為,這是安全且合算的選擇。并且,他本人是這么想的,他的父母也這么想。
在他打算就職的律師事務所,整整一代的律師錯失了成為合伙人的機會,因為他們到達合適年齡的時候恰逢 2008 年金融危機。由于因素不受他們控制,他們無力保護自己的弱點。工作不僅通過將金錢與時間掛鉤,限制了內在價值的上限,還放棄了控制權。除了付出更多時間,我們沒有其他杠桿,而時間卻是我們最寶貴且唯一真正有限的資產。對于工作范疇以外的市場力量,我們喪失了加以應對的控制權。
創業:快車道
除了工作,另一種選擇是創業。創業所依據的是快車道法則,其核心是側重于快速創造無須持續直接干預也可以增長的資產。
根據研究和營銷公司哈里森集團( HarrisonGroup.com) 的調查,只有 10% 的500 萬富翁(凈資產達到 500 萬美元)稱他們的財富來自被動的投資。
他們通過成立公司——不需要他們干預也能增長的資產——主動積累財富。我和一名經歷與 MJ 類似的企業主聊過。他一直喜歡車,從小就喜歡開賽車。當他發現能讓他經常開賽車的唯一方式就是成為創業者時,他終于恍然大悟。
為了開賽車,你需要花很多錢,投入大量的時間。在金融界從事高薪工作或許能讓你實現前者,在海灘上混日子或許能讓你實現后者,但只有成為創業者才能金錢與時間兼得。
用公式來表達的話,快車道即:
財富 = 凈利潤 資產價值
凈利潤 =銷售量× 單位利潤
資產價值 =凈利潤× 行業收益增值率
首先來分析第一個等式:凈利潤。
凈利潤,俗稱利潤,指的是我們減去交付一件產品的所有開銷和成本后的盈余。
此處需要理解的第一個基本因素是沒有上限。在崗位工作中,你的上限總是受限的。多數和我合作過或交流過的自籌資金的新公司、創業者和企業都會對 20% 的年業務增長率感到失望,而多數有固定崗位的人只要每年的生活成本增長率達到 3% 就會謝天謝地了。由于擁有無限的控制權和無限的變量,指數增長不無可能。
使用作家兼營銷專家佩里·馬歇爾的流量、經濟性、轉化率三角,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一點。通過提高以上任何一種因素,我們都可以增加企業產生的收益。
1. 流量——通過增加流量,提高銷量
2. 經濟性——提高單位利潤
3. 轉化率——通過增加轉化率,提高銷量
增加以上任何一種變量都會提高企業產生的凈利潤。
如果你推出一個利潤更高的新產品系列,一名訪客購買產品的概率就會增加。
由于產品系列增多,他們能在你這里找到所需產品的概率增加了。每位訪客的價值隨之增長。由于新產品的利潤率更高,凈利潤的回報也就更高,你有更多的錢再投資到企業中,進一步提高流量、轉化率,或設計新產品。
提高流量或轉化率也會提高普通客戶的口碑宣傳,因為客戶越多,對產品的討論就越多。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變成客戶,你的口碑宣傳也越來越多,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買了你的產品,有機會進行討論。
最后的結果就是,所有這些完全受你控制的因素開始相互作用。訪問網站的人增多了。其中,購買產品的比例也提高了,而且平均而言,其所購買的產品價位也提高了。雖然提高其中任何一種變量都可以增加企業的凈利潤,但同時提高所有因素卻能帶來大幅的增長。
不同于工作,創業沒有上限。雖然一個行業的潛力有可能耗盡,行業的需求也可能飽和,但你會獲得可以投資到其他行業的資源。羅布·沃林等企業家一步一步地創辦了越來越優秀的企業,所遵循的就是這條道路。
現在,許多創業者會發布收入報告,以展示其業務的增長。丹·諾里斯和亞歷克斯·麥克拉弗蒂于 2012年創立了WP弧線,2015年的收入達到 76.8 萬 美元。約翰·李·杜馬斯在2010年還毫無創業經驗,2013年10月便創造了10萬美元以上的月收入,而2015 年2月的月收入更是達到了 43.3 萬美元。
網頁應用Buffer在2013年9月的月收入只有不到 13萬美元,到 2014年8月則達到了30萬美元以上。另一款軟件應用Groove HQ則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從月收入3.5萬美元增長到了7.5萬美元以上。
我在這里挑選的是否都是最成功的例子?當然。增長緩慢的人不會發布顯示其緩慢增長的報告給我們看。重點是,這樣的增長速度是可能的,而崗位工作卻不可能。隨著你增加對創業的投入,成為更優秀的創業者,這會變得越來越容易。在初次創業的過程中,由于你還在學習創業的技能,你的第一家公司可能無法取得這樣的成績,但你可以一步一步地完成這樣的成就。
end
長江讀書福利
這個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淘汰大多數人,而個體的價值也日益凸顯。關于應該工作還是選擇創業,你怎么看?老規矩,留言區點贊數最高的小伙伴,將有機會獲得《未來工作》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