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一中的所有課都分為兩段,是“35+10”,也即“展示+預習”。課堂前半段占35分鐘,就一個目標,組織學生充分展示,而展示的內容就是上節(jié)課的最后10分鐘里布置的“學習任務”。在每節(jié)課后半段的10分鐘內,教師要圍繞“導學案”領著學生做下節(jié)課的預習,將預習目標具體化。其實兗州一中每節(jié)課的起點在一節(jié)課的后10分鐘。這個起點雖然短,“尾巴”卻很長,一直延伸到第二天,與下節(jié)課的前35分鐘對接,形成一個“環(huán)狀大課堂鏈”,將教師導學、學生預習和展示這三步貫穿起來,即“一課分兩段”,“三步為一課”。 10分鐘是預熱,“課下”時間是自我加熱,35分鐘展示時熊熊燃燒。
1、與傳統課堂相比,兗州一中更加注重教師的課堂智慧向課程智慧的轉變。在兗州一中的課堂上學生能不能學會的關鍵取決于教師的“導學案”的制作水平。這對教師的課程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文本、認真研究學生,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找到“最近發(fā)展區(qū)”。在對文本進行刪減、重組、整合等的基礎上,制作出“導學案”, “導學案”就是學生預習、展示、復習鞏固的“路線圖”。“導”是目的,是關鍵,預習材料必須具有引導學習和突破問題的功能。“學”,應以幫助學生學習方便為根本出發(fā)點。他們的導學案和“作業(yè)”、“試卷”有根本的不同,分為8個環(huán)節(jié):學習目標、重點難點、知識鏈接、學法指導、問題邏輯、學習反思、作業(yè)布置、歸納小結。
2、與傳統課堂相比,兗州一中更加注重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通過啟發(fā)引導,培養(yǎng)最優(yōu)秀的學習者。課改首先要轉變教師角色,給教師重新定位,從一個傳統的“講者”變成“教者”,從一個“教者”變成“學者”,即兗州一中同時建立了關于高效課堂的“體驗性學習”、“激勵性評價”、“即時化管理”機制。在他們的課堂上,師亦生,生即師,師生相長,教師上課也是“上學”。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激蕩和交流中,教師作為“首席學習者”,成為全班最優(yōu)秀的學習者。做和學生一起“上學”的人。同時,在課堂上教師一是要調控教學的節(jié)奏以保證大多數學生能夠學會,教師經常打斷學生的展示,用追問的形式將問題引向深入;二是對學生的展示進行及時的評判,隨時評選優(yōu)秀組,實施即時激勵;三是適時解答學生自學解決不了的問題。3、與傳統課堂相比,兗州一中更加注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的研究,將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他們要求教師在編制導學案時,必須把握好對教材的“翻譯”,把教材嚴謹的、邏輯性極強的、抽象的知識,翻譯成能讀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體的知識。好老師要能夠深入淺出,設計導學案要做到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
教師在編制導學案時,要求在難度、內容和形式上設計分為ABCD四個級別:A級為“識記類內容”,要求學生在課前時間必須解決;B級為“理解級”,要求學生能把新知識與原有知識和生活掛鉤,形成融會貫通的銜接;C級為“應用類”,學以致用,能解決例題和習題;D級為“拓展級”,要求學生能把知識、經驗和社會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掛鉤。“四級要求”便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力自主選擇。對于老師而言,導學案則實現了從教師帶著書本走向學生,變?yōu)榻處煄е鴮W生走向書本,學生帶著問題走向教師的轉變。
總之,兗州一中建立了關于高效課堂的“體驗性學習”、“激勵性評價”、“即時化管理”機制。在他們的課堂上,師亦生,生即師,師生相長,教師上課也是“上學”。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激蕩和交流中,教師作為“首席學習者”,成為全班最優(yōu)秀的學習者。他們的課改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三個解放:解放學生,解放教師,解放學校。
為兗州一中的“循環(huán)大課堂”叫好隆冬時節(jié),我們一行幾十人來到兗州一中觀摩課改,聽過看過之后,感覺以前困擾的不少問題似乎有了思路,以前想到沒做到的事情,在這里看到的實況,我感慨很多,很多-------
兗州一中的所有課都分為兩段,是”35+10”,也即”展示+預習”.課堂前半段占35分鐘,就一個目標,組織學生充分展示,而展示的內容就是上節(jié)課的最后十分鐘里布置的”學習任務”.在每節(jié)課后半段的10分鐘內,教師要圍繞”導學案”領著學生做下節(jié)課的預習,將預習目標具體化.也就是說,兗州一中每節(jié)課的起點在一節(jié)課的后10分鐘.這個起點雖然短,”尾巴”卻很長,一直延伸到第二天,與下節(jié)課的前35分鐘對接,形成一個”環(huán)狀大課堂鏈”,將教師導學、學生預習、和展示這三步貫穿起來,即“一課分兩段”,“三步為一課”。
山東實行規(guī)范辦學,學生每年校外自主時間達的170天,比以前減少了100多天的上課時間,尚能保證辦學質量不下滑,這就取決于學生會學習。兗州一中每天只有七節(jié)課,上午四節(jié)課,下午三節(jié)課,晚上是住校生的自主學習時間,走讀生也可來校,但在20:55就應離校。兗州一中的學生都懂得,要學習好,就必須保持這樣的學風:主動參與、注重體驗、善于質疑、勇于創(chuàng)新、細致規(guī)范、嚴謹縝密。我對兗州一中實施的循環(huán)大課堂,有以下一些感觸。
一、 利用課上拉動課下,有效抓住了第二課堂,每節(jié)課讓學生帶著問題有備而來,使學生的課堂精力流失率減少、高效學習率提高。
二、 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角度看,它抓住了人尤其是青少年愛面子愛展示的天性,點燃了孩子們學習的欲望,迫使他們必須行動起來。
三、 為了第二天的舞臺展示,學生們行動起來了,快樂地忙碌著,長此以往,他們的自學能力、自覺行為就培養(yǎng)起來了,學習就進入了輕松快樂的良性循環(huán)狀態(tài)。
四、 循環(huán)大課堂從五個方面解放了學生,即解放了學生的身份、解放了學生的地位、解放了學生的學習身心、解放了學生學習的內容、解放了學生的評價。
五、 循環(huán)大課堂減輕了老師的工作負擔,成就了老師的專業(yè)成長,同時也解放了老師的身心。
六、學習成了生命與生命的碰撞過程,課堂成了心靈與心靈的交流空間。
這不正是我們挖空心思孜孜以求想要的過程和結果嗎?今天的老師都理解教育就是愛,而愛的方式、愛的技巧需要多動腦勤思考,才會有我們想要的效果。少一些大講空談,有一些理想、感恩教育,更多的讓學生參與、體驗、展示、合作才是根本。總之,讓被愛者得到精神的滋養(yǎng),讓被愛者得到實惠的收獲,才是教育的真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