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互相激勵 打造高效課堂 |
課堂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信息的反饋,教學過程的調(diào)控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適時地運用激勵性評價,就能創(chuàng)設一種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能有助于學生積極從事學習活動,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所謂“激勵”,顧名思義,激—— 使勁,使人的感情調(diào)動起來的意思;勵 —— 勸勉、勵志、獎勵的意思。我理解的“激勵教育”是:以激發(fā)、鼓勵、勉勵等教育原則,營造“在激勵中學習,在激勵中成長”的教育環(huán)境,調(diào)動不同程度的學生奮發(fā)向上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在執(zhí)教綜合性學習《獻給母親的歌》時,我嘗試著使用多種激勵性評價,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打造高效課堂。 我將課堂上使用的激勵性評價分為三類。 一、 認真聆聽,準確點評 學生在回答問題之后,非常渴望能得到老師的肯定。簡單的“對”“不錯”既讓學生乏味,同時也不能顯出老師的才能。這時,老師如果能從學生的答案中提取信息,加以提升,準確點評,說不定可以讓學生刮目相看。 在“講述生活細節(jié),感受媽媽的情”這一環(huán)節(jié)里,學生們發(fā)言很積極,講述的生活細節(jié)也很感人。每一位學生發(fā)言后,我?guī)缀醵加昧艘痪湓拋睃c評。 當有一位學生講述媽媽在停電的夜晚用紙扇為自己扇風時,我在后面補充了一句“這把扇子,驅走了夏夜的炎熱,帶來了愛的清涼。” 當有一位學生講到每次吃飯媽媽都要到處尋找在外玩耍的他后,我適時說了一句“哦,這條路上灑滿了你媽媽愛的足跡。” 還有一位學生講到媽媽遞給她繡花針時,總是將針頭對著自己,我緊跟著補充了一句“瞧,媽媽就是這樣,把危險留給自己,絕不會讓孩子受到絲毫的傷害。” 這樣的評語雖然簡短,卻是對學生極大的肯定。至少,他知道老師認真聽取了自己的想法。同時,這樣的點評如果用在他的敘述之后,也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 充分肯定,真誠表揚 激勵性評價是為了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老師理應充分鼓勵學生,但我覺得老師的鼓勵要中肯,要真誠,不能一味地追求表揚。 有一個學生為了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感激和敬意,畫了一幅畫。畫面上,狂風暴雨中,荷葉彎下身子,傾盡全力保護荷花,就像媽媽傾盡所有保護自己一樣。旁邊還附有一首小詩:“生我養(yǎng)我十二年,也不嫌棄也不厭。風雨來了您來擋,保我安全又溫暖。”當時聽課的老師情不自禁地拍手贊賞。我真誠贊他:“真為你媽媽驕傲,有這樣一個有才華,又懂得感恩的兒子!” 當我在大屏幕上顯示調(diào)查結果,要求學生談感受時。有一個男生非常準確地說出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并且與我心里所想的一致。雖然我只說了一句話:“老師和你有同感!”但我相信他心里一定很高興,因為我看到了他臉上得意的笑容。 如果學生能從老師這里得到真誠的肯定,一定可以增添他們的信心,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性。 三、 巧妙激勵,化解尷尬 課堂上,因為緊張,學生也許會詞不達意,也許會一時語塞。這個時候,如果老師能巧妙使用激勵性語言,既能不傷害發(fā)言學生的自尊心,同時也能避免課堂出現(xiàn)冷場。 有一個學生這樣講述孩子和媽媽的關系:“小時候,我們和媽媽的關系正常……”這個表述實在讓人意外,還沒容他解釋,全場已經(jīng)是笑聲一片。他的臉立刻漲得通紅,可一時似乎也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來解釋,手足無措地站著。我立刻開口:“老師來幫你解釋,你說的正常是指小時候,小孩子對媽媽有一種依戀,對嗎?”他使勁地點頭,我能看出他眼里的感激。 當我要求挨過媽媽的打的學生舉手時,很多學生都舉起了手。可是當我要求一名男生詳細地說說自己挨打的經(jīng)歷時,他卻拒絕站起來,并否認剛才舉過手。這時,教室里很安靜,我輕聲地說:“為什么你舉了手卻不敢說自己的過去呢?是因為勇氣不夠嗎?沒關系,老師給你勇氣!”我把手遞了過去……也許真的是我給了他力量,他勇敢地站了起來,講述了自己挨打的經(jīng)歷。我慶幸自己當時沒有大聲訓斥,否則,我敢斷言:他以后不會輕易舉手。 這些都是我感觸較深的課堂評價。結合這些評價語,我有兩點體會。 第一、 師生是可以互相激勵的。 教師靈活巧妙地運用各種激勵性評價,能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他們的靈感;而學生精彩的回答,出色的表現(xiàn),同樣也能給教師點評的靈感,讓我們的課堂具有生成之美,沒有生搬硬套之感。在這節(jié)綜合性學習的課堂上,老師們都評價我的點評很恰當,很精彩。我清楚地明白,是這群學生用他們的眼淚,哽咽的聲音,積極的狀態(tài),給了我點評的靈感。他們和我互相激勵,激起課堂火花。 第二、激勵性評價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zhì)。 巧妙運用激勵性評價,需要教師認真聆聽,善于捕捉學生的細微反應,并快速作出有效評價,這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zhì)。 有一個女孩在看完媽媽分娩的視頻,在表述自己的愧疚時,深深地鞠了一個躬。當時,我只注意聽她的感言,而忽視了這個動作。后來再想起,頗感遺憾:為什么不能抓住這個動作給與點評呢? 有一個學生在向媽媽做承諾時,另一個學生在旁大叫一聲:“不要上網(wǎng)。”這的確不是一種禮貌的舉動,我心里對他有些不滿,完全無視這個聲音的存在,沒有理會他。后來,有老師和我交流,覺得我可以這樣教育他:“你能想到這一點,說明你是一個懂事的孩子!作為母親,還希望你是一個有禮貌的孩子。”這樣的評語,既不讓他難堪,同時又巧妙地教育了他。可是這樣的機會,我放棄了! 夸美紐斯曾這么說過:“孩子們求學的欲望是由老師激發(fā)起來的,假如老師是溫和的,是循循善誘的,不用粗魯?shù)霓k法去使學生疏遠他們,而用仁慈的感情與言語去吸引學生;假如老師和善地對待他們的學生,他們就容易得到學生的好感,學生就寧愿進學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由此可見,教師教育學生的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如果教師熱愛學生、善待學生,那么就會如同磁石一般,吸引學生、激勵著學生去積極思維,用心學習,打造高效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