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山水設色,大體可分水墨淡彩、淺絳、青綠、金碧、沒骨等。以筆取形以墨取色,以少量淡透明色補之不足,不傷筆墨韻味。在山水畫中可以用淡墨補充一下畫面,但是不能“喧賓奪主”,要細微之處填充。
給大家分別講解一下水墨淡彩中“局部設色”、“整體設色”的山水畫畫法,如下:石青、石綠著樹葉,山石不著色或山石少量著淡赭石色;在完整的筆墨底稿上,大面積使用赭石是色,一定要注意:色要清淡。淺絳山水即是在水墨勾皴染點的基礎上,設以赭石(或加墨)為主,輔以花青、汁綠等的淡彩山水畫。淺絳山水的設色次序,一般是墨骨 > 赭色 > 汁綠 > 花青等點飾而成。
第一,先用淡墨畫出大體輪廓,再用較深的墨加以皴擦,等干了之后再設色。第二,在景物上,講究由淡到深渲染數次,等到全干,再用焦墨渴筆,加以皴擦勾勒。
由此延伸而出的是:深淺赭色、淺墨、淺黃、深淺花青、深淺墨青、深淺汁綠(老綠、苦綠)等的變化。它要求行筆大膽,不提筆,不死板,可重筆,還需要注意留白與隨形的變化。如果說具體的著色方法,一般使用的方法是:填色法、嵌色法、平涂法。小青綠是在水墨淡彩或淺絳色的基礎上薄施石青、石綠;大青綠以色為主,墨骨多勾廓,少皴筆或無皴筆,所謂“空勾無皴”。以大青綠畫法舉例,大青綠多為工筆或工寫兼之,大多在熟宣或絹上作畫。先用淡墨在熟宣等紙上打好初稿,再用墨線勾勒好畫稿景色。
山石部分呢,要用赭石色染下面一部分,凸顯出山石立體感;遠山可用赭石染出上深下淡的效果,再用朱砂或朱磦染山頂。第三,等畫稿干后,用石綠、石青(在明部位多用石綠,暗部位多用石青)。在山石暗部再略加皴擦以增強山的立體與厚度,待畫面干后點苔完成作品。以泥金、石青和石綠三種顏料作為主色,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以雙勾法畫出枝干,注意枝干朝向右側,皴擦樹干并點苔。第二:左側畫主樹,遮擋住第一步畫出樹木的一部分,主樹樹葉為針葉,注意葉片細長且向上。第五:繪制遠山時墨色要淡,勾勒出外圍輪廓即可,注意遠山小、近山大的規律。第七:調和赭石,勾出房屋輪廓,并為近景處樹干著色。調和花青,染畫中、遠景處部分山石,為之后整體著色奠定色彩基礎。第九:調翠綠和藏青色按照上一部分確定的山體顏色并染畫山體。指不用墨線勾勒,直接以大塊面的水墨或彩色描繪物景。
第二,用濃石綠勾畫樹葉。用赭石或石綠染樹干,用色要淡,一遍效果不佳可染第二遍。第三,用草綠勾畫松針,待干后再用濃花青或濃石青復添點加,注意疏密、大小、枯濕相間。山石用赭石染下部,用三綠或草綠從山石上部染下,上重下輕。要注意山石的前后、遠近,近深遠淡,層層加染,視效果而定。山水畫的設色方法,想必大家都有了一定了解。
在三境書畫院的免費直播課中,也有一節專門講到的山水畫教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