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接上文。
⑦室壁:衛,并州:主要是衛的分野,今河北保定、正定和山西大同、太原一帶。
衛國(約公元前1117年—公元前209年),第一代國君康叔封。立國前后共計907年,傳41君,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最后滅亡的國家。先后建都于朝歌(今河南鶴壁)、楚丘(今河南滑縣)、帝丘(今河南濮陽)、野王(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衛武公時一度強盛,平王東遷時,曾出兵勤王平戎。歷史名人:商鞅(衛國人,因有功被秦孝公封地在商地。)。
公元前252年,魏國囚殺衛懷君,繼任衛君是魏國的女婿,因此衛國成了魏國的附庸國。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陽等地,之后秦國在此基礎上設立東郡。公元前239年,衛元君被迫遷往野王,衛國此時已名存實亡。公元前209年,衛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衛國徹底滅亡。
并州,古州名。相傳禹治洪水,劃分域內為九州。據《周禮》、《漢書·地理志上》記載, 并州為九州之一。其地約當今內蒙古河套、山西太原、大同和河北保定一帶地區。
漢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刺史部,為十三州部之一,領太原、上黨、西河、云中、定襄、雁門、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東漢時,并州始治晉陽(今太原市晉源區,隋改太原,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入冀州。
⑧奎婁胃:魯,徐州:主要是魯的分野,則今山東省南部和江蘇西北部。
魯國(公元前1043年—公元前255年),周朝諸侯國,姬姓魯氏,侯爵。西周初年周公先是輔佐周武王,后又輔佐天子周成王東征滅掉了伙同武庚叛亂的奄國,受封于奄國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鎬京輔佐周天子,于是讓自己的長子伯禽代為赴任,沿用周公初封地“魯”稱號建立魯國,定都曲阜。 國力最強時,疆域北至泰山,南達徐淮,東至黃海,西抵山東定陶一帶,其統治核心區大多位于今山東濟寧境內,亦包括泰安南部寧陽,菏澤東部單縣、鄆城,臨沂平邑等市縣。為周王朝控制東方的一個重要邦國。
在周代的眾多邦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故“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魯國成為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名人有孔子、曾子、魯班,墨子等。魯國先后傳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歷時795年。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5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遷頃公于下邑,封魯君于莒。六年后(公元前249年)魯頃公死于柯(今山東東阿),魯國絕祀。
徐州歷史上為華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云集中心。有超過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被稱為“帝王之鄉”,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說。徐州是兩漢文化的發源地,有“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之稱,因其擁有大量文化遺產、名勝古跡和深厚的歷史底蘊。
徐州地處華北平原東南部、江蘇省西北部,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隴海鐵路、京滬鐵路兩大干線在此交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徐州是華東重要門戶城市,華東地區重要的經濟、科教、文化、金融、醫療和對外貿易中心,也是國家“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長三角北翼副中心城市、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有“中國工程機械之都”的美譽 。
⑨昴畢;趙,冀州:主要包括趙、魏的分野,今山西北部和西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帶、陜西省東部一帶。
趙國(公元前403年 —公元前222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趙國國君,嬴姓、趙氏。趙國始祖造父,為商朝名臣飛廉(蜚廉)次子季勝之后,因征伐徐國有功,受封于趙城,由此為趙氏。趙氏歷經二十余代,傳至趙簡子趙鞅、趙襄子趙毋恤。趙鞅打破了晉國六卿的格局,趙毋恤力戰智、韓、魏的圍攻,簡襄之烈確立了趙國版圖。
前403年,韓、趙、魏正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為侯。國都幾經變遷,公元前497年,趙簡子定都晉陽(今太原),公元前451年,趙襄子遷都邢(今邢臺),公元前423年,趙獻侯遷都中牟(今鶴壁),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邯鄲(今邯鄲),從此邯鄲成為趙國的國都。公元前355年,趙國在邢地建檀臺,修信宮,邢地成了趙國的別都,稱信都。
至趙武靈王時,趙國稱王,施行胡服騎射,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支成建制的騎兵。 沿陰山修筑趙長城,前296年滅中山國。疆土囊括了河北省的大部分、山西省的大部分、內蒙古的陰山以南的部分。成為東方六國最強大的國家,與秦國展開了數十年的爭霸。前228年,趙國都城邯鄲被秦軍攻破。趙國大夫們北逃到代,共同擁立趙代王嘉繼續抵抗秦軍。前222年,秦軍攻滅趙代王嘉,趙國滅亡。
冀州,是漢籍《禹貢》所描述的漢地九州之一。《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分天下為九州,其中即有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現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遼寧省與內蒙部分地區。現在是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
在九州的排列次序中,冀州位列首位。相傳唐堯的都城平陽(今山西臨汾縣南)、虞舜的都城蒲坂(今山西省永濟縣東南)、夏禹的都城安邑(山西省夏縣)都在古冀州境內。因此《谷梁傳·楊士勛疏》云:“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虞及夏殷皆都焉,則冀州是天子之常居。”東漢涿郡人盧植的《冀州風土記》中稱:“唐虞以來,冀州為圣賢之泉藪,帝王之舊地。”鄒衍說:“九州之內,名曰赤縣。赤縣之畿,從冀州而起。”故后王雖不都冀州,也以冀州言之。冀州是古三代帝王建都的地方,“王畿所在”,自然應當列為九州之首。
⑩觜參:晉,益州:主要是魏晉的分野,這里的魏晉不是三國后期的魏晉,應該是春秋時期趙韓魏三家分晉的魏晉。今山西省大部與河北省西南地區。
晉國(前1033年—前376年),周朝周武王之子的姬姓諸侯國,周初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姬姓晉氏,首任國君唐叔虞 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為晉。
晉國被《左傳》、《國語》和《史記》等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強國之一。 晉國鼎盛時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陜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東西北部與內蒙一部的廣大地區。晉國因國力強大,經常壓制住齊秦楚三個大國,在春秋時期大多數時間里獨霸中原。甚至學者全祖望評春秋五霸時認為“齊一而晉四也”,晉國占四席,分別是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
晉平公以后,晉國范、中行、智、韓、趙、魏六卿之間斗爭激烈。晉定公時,范、中行兩家首先敗亡。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智氏,晉國已被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韓、趙、魏為諸侯 ,史稱“三家分晉”。前376年,末任晉侯晉靜公被廢為庶民,晉國正式消亡。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周朝的周王族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 姬姓,魏氏,始祖為畢萬(畢公高之裔孫)。魏國領土曾先后包括今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陜西東部、河北南部、江蘇北部 。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 ,此后的魏國又被稱為梁國。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發動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周威烈王正式封為諸侯。由于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魏國在以后的戰爭中,“東敗于齊,西喪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
益州,中國古地名,漢武帝設置的十三州(十三刺史部)之一,其最大范圍(三國時期)包含今四川,重慶,云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井鬼:秦,雍州:主要是秦的分野,今陜西省和甘肅省一帶,還包括了四川的大部分。
秦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是周朝時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始祖秦非子是商名將飛廉之子惡來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治都于秦邑(今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東北),號曰“秦嬴”。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 。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 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秦穆公時稱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戰國初,經過百年的衰落期,魏國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孝公時,任用商鞅變法,富國強兵,逐漸成為戰國中后期最強大的國家。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兼并巴國和蜀國。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秦朝。前207年,面對農民起義的大潮,趙高逼殺秦二世,去秦帝號,立子嬰為秦王。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亡。
雍州,漢代時治所姑臧(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是《禹貢》中所描述的漢地九州之一。今陜西、寧夏全境及青海、甘肅、寧夏、新疆部分、內蒙部分。
雍州邊界自古以來諸說不一。《禹貢》記載:“ 黑水西河惟雍州 ”;唐代孔穎達疏:“計雍州之境,被荒服之外,東不越河 ,而西逾黑水 ;北魏王肅云:“西據黑水 、東距西河,所言得其實也” 。即雍州東界抵晉陜二省分界的黃河,西界至黑水 (黑水或謂黑河,或謂黨河 ,或謂喀喇烏蘇河)。
?柳星張:周,三河:主要是周的分野,三河即河東郡、河內郡、河南郡三郡的合稱 ,河東郡、河內郡屬九州中的冀州,而河南郡屬九州中的豫州。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后的第三個奴隸制國家。周王朝一共傳國君32代37王,享國共計790年。在滅商之前,周部落因為遭到戎、狄等西北地區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來。生活于渭河流域,被大商王朝冊封為西伯(意即西部諸侯之長),是商朝的主要方伯之一,以姬為姓,周人嗣其姓,周朝實行分封制(封邦建國),周王則為“天下共主”。 周王朝繼承了夏商兩代,是古代奴隸制度社會的鼎盛王朝。
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 周朝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今陜西西安)。周成王時營建(或曰遷都、相宅)成周(今河南洛陽),并在此舉行祭祀、賞賜臣子的一系列活動。 公元前771年鎬京陷落,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陽),此后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
史書又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其中東周以“三家分晉”為節點,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華夏族群的自我認同和命名,始于春秋“諸夏”。“諸夏”之名有西周淵源,周王室嘗自稱“夏”,“諸夏”即分享周室禮儀與榮譽之諸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跨氏族的族群觀念。
河東郡古代有四:一是指今整個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晉移治蒲坂,在今山西省永濟市東南,隋廢,尋復置,即今永濟縣治,唐改蒲州,復改為河中府,東晉僑置南河東郡,南齊曰河東郡,隋廢。
河內郡,中國古代地名、行政區劃。是對中國古以黃河以北的稱呼。戰國時河內為魏國領地,秦末司馬卬被項羽封為殷王,都城在河內。漢高祖即位時設置殷國,次年改名為河內郡,位于太行山東南與黃河以北,領縣十六。漢武帝時,河內郡守王溫舒“令郡具私馬五十疋為驛,自河內至長安” ,可知河內當時有大量養殖牲畜。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司馬懿為河內郡的上計掾。河內郡有平姓望族,世稱河內望。
河南郡,位居'天下之中',存在于中國漢朝至唐朝時期的行政區劃,轄區大小不一,中心地帶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秦朝時期為三川郡,西漢初年改為河南郡,東漢、曹魏、北魏時期曾改為河南尹,隋文帝時廢置,隋煬帝時復設,唐高祖時再次廢置,改為洛州,河南郡成為別稱,唐玄宗時期置洛州為河南府。
?翼軫:楚,荊州:主要是楚的分野,主要是湖南大部分,旁及湖北、安徽、廣東、江西、貴州等。
楚國(?~前223年),又稱荊、荊楚,是先秦時期位于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mǐ )姓(金文中為嬭(nǎi)姓 )、熊氏(金文中為酓(yǎn)氏)。周成王時期(一說即前1042年~1021年),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關于楚國國名的來源,“清華簡”公布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清華簡”公布后,據其中《楚居》一篇對楚先君鬻熊的記載,鬻熊的妻子妣厲生熊麗時難產,剖腹產后妣厲死去,熊麗存活。妣厲死后,巫師用“楚”(荊條)包裹其腹部埋葬。為了紀念她,后人就稱自己的國家為“楚”。
經過幾百年發展,楚國在春秋時楚成王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不斷兼并周邊各小諸侯國,周天子賜胙,命楚國鎮守中南。 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陜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
楚懷王時期攻越國,盡得越國故吳地,越國因此而分崩離析。 但因為懷王用人不當以及秦相張儀欺詐導致國勢漸衰。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正式滅亡。
荊州,是漢文典籍《禹貢》所描述的漢地九州之一。《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荊山在今湖北南漳縣。荊州大體相當于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由荊山一帶直到衡山之南地域。是漢族原居地區之一。
荊州東與揚州分界,南越衡山 至五嶺為止,北至荊山。荊州等同于楚國的版圖范圍,境內有衡山、云夢澤。
譯文:所謂分野,就是二十八星宿在古代所對應的國家(諸侯國)和州界。角亢氐三個星宿所對應的是鄭國和兗州。房心兩個星宿所對應的是宋國和豫州。尾箕兩個星宿所對應的是燕國和幽州。斗牛女三個星宿所對應的是吳國和揚州。虛危兩個星宿所對應的是齊國和青州。室壁兩個星宿所對應的是衛國和并州。奎婁胃三個星宿所對應的是魯國和徐州。昴畢兩個星宿所對應的是趙國和冀州。觜參兩個星宿所對應的是晉國和益州。井鬼兩個星宿所對應的是秦國和雍州。柳星張三個星宿所對應的是周朝天子領地和河東郡、河內郡、河南郡三郡。翼軫兩個星宿所對應的是楚國和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