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通行的《易經》即《周易》,《史記》及《易傳》皆稱《易》,據說周文王所作。西漢以后,《易經》與孔子的《易傳》合為一書,都稱《周易》。其實,孔子與周文王相差幾百年,不可能合作作一本叫作《周易》的書。
據《四庫全書總目錄提要》,周文王作的《易》為無所不包的大百科全書:“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
其實,《周易》只包括:六十四卦卦符、卦辭、爻辭。卦辭爻辭,盡是筮占吉兇之辭,別無其它。
據《史記》的說法,西伯(周文王)被紂王囚禁羑里,益伏羲《易》八卦為六十四卦。也就是,先有伏羲三個爻的八卦卦符,然后周文王在八卦基礎上作出六個爻的六十四卦。至于文字,包括卦名、卦辭、爻辭,有說為周文王所作,但《易經》多有周文王身后之事,如“王用亨于岐山”、“箕子之明夷”,于是又有說作者是周公。《易傳》并沒確定作者,只是說,“《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未世,周之盛德邪?是故其辭危也”。
現代有學者認為,《易經》的文字,是托周文王、周公之名的卜筮官員之辭,且不是一人而是出自多人之手。
《史記》說六十四卦符為周文王所作。但與《易經》捆綁在一起的《易傳》卻否定了《史記》的說法,《易傳.系辭下》有先于周文王的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五位圣人已經使用了六十四卦之“離、益、噬嗑、乾、坤、渙、小過、睽、大壯、大過、夬”等卦。如,“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于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