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都被嚇出來了。對某些人來說,這還真不只是一個玩笑。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醫心血管病專家吳以嶺介紹,“我們對北至哈爾濱南至廣州等全國11個城市3469例患者做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驚嚇等心理應激與過勞是血管病變的始動因素并貫穿全程。而且在動物實驗中也發現,關在狹小空間內以及經常受到驚嚇的小白鼠血管內緣也會出現相應病變。”
這在北京安貞醫院心內六科副主任劉梅顏看來并不意外,“不僅是驚嚇,緊張、焦慮、憤怒等心理應激狀態也會導致心臟病。因為人在受到恐嚇或焦慮時,交感神經會被激活,與此相應的一些激素,比如說多巴胺,腎上腺素這些物質就會釋放出來,從而刺激人的血管和心臟,再有一些細胞,比如說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在受到刺激時,也會分泌增多,它們游走到相應的血管壁沉積,久而久之就會造成血管的病變。”
劉梅顏主任解釋,許多長期生活在高生活壓力狀態下的年輕人以及處于更年期的女性,突然規律性地出現心悸、胸悶、呼吸困難、瀕死感等癥狀,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又沒有相應程度的器質性病變時,均可能與驚恐發作等以及情緒因素有關,這在醫學上被稱為心理心臟病,也就是雙心病。
天津市胸科醫院雙心門診劉園園副主任醫師介紹,作為心血管與心理醫學的交叉學科,雙心診療重視心血管疾病的同時,重視心理建設,提倡心血管和心理的雙心健康,追求心身完整,為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治療。
初篩三問答案倆“是”查量表
1.是否有明顯的睡眠不好。2.是否有心煩不安,對以前感興趣的事情失去興趣。3.是否有明顯身體不適,但多次檢查都沒有發現能夠解釋的原因。
如果這3個問題,有2個答案為“是”,需要進一步進行量表評估(附表1、表2,量表需要如實回答哦)。
目前我國內科醫師對軀體疾病伴發心理障礙的識別率僅20%左右。為盡早識別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礙,心內科醫生要掌握“雙心”醫學基本概念及臨床表現。
心理量表是檢測心理障礙患者非常有效的方法,一旦發現可疑伴有心理障礙的患者,應及時采用心理量表測定;有必要的應進一步到雙心門診治療。
“雙心”疾病要雙管齊下四方面要重視
1.針對原發心臟病要恰當治療。
2.心理治療,解決“雙心”患者心理問題根源。恰當的心理干預有利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快速康復,加強治療效果。心理干預首先要做好醫患溝通,幫助患者認識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建立醫患互信,樹立患者自信心。
3.抗抑郁焦慮藥物治療。在充分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基礎上,對合并心理障礙(如焦慮、抑郁)的患者,可加用抗焦慮、抑郁藥物,緩解或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礙癥狀。
4.運動療法。運動會增加內啡肽的分泌,對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有積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