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織,顧名思義就是印染和織布,它們是兩個工藝各異而又互相聯屬的老行當,在現代化機械染織的今天,它們已經退出了人們的視線,特別是在人們一買就是成衣的現實生活中,染織已經距離人們越來越遠,許多年輕人甚至已經不知道此為何物。
織布和印染在中華大地歷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人就發明了最早的織布機,即席地而坐的踞織機,也叫腰機。這種足蹬式腰機沒有機架,卷布軸的一端系在腰間,雙足蹬住另一端的經軸并張緊織物,用分經棍將經紗按奇偶數分成兩層,用提綜桿提起經紗形成梭口,以骨針引緯,打緯刀打緯,然后織出布匹。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能用赤鐵礦粉末將麻布染成紅色,居住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諾木洪地區的原始部落人能把毛線染成黃、紅、褐、藍等色,織出帶有色彩條紋的毛布。商周時期,染色技術不斷提高,宮廷手工作坊中設有專職的官吏“染人”來“掌染草”,管理染色生產,染出的顏色也不斷增加。到了漢代,染色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保定是黃帝釜山合符的所在,又是堯帝的故鄉,染織技藝自然也很早就得到了傳播,在生活資料匱乏的年代,保定市的周邊及各縣遍布織布和印染的作坊。在保定,大凡較大的村子里都會有一家織布的,村子里的人們把紡好的線拿到織布的人家,等到了約定的時間再自己來取。染坊在十里八鄉也會有一個,他們或是高喊“染布嘞、染布”或是手持一個手鼓,村民們聽到“咚咚”的鼓聲就會把自己織好的白布拿出來交給他們,他們又會在下次收貨的時候把染好的布匹送回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織布和印染這兩個老行當逐漸形成規模經營,發展速度最快的是保定的高陽縣。
高陽縣地處華北平原,位于保定市東南部,這個區域是河北省有名的產棉區,素有“紡織之鄉”的美譽,并且輻射周邊數縣,為高陽手工印染工藝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高陽民間染織工藝起源于明末,興于清末,盛于民國初期,上世紀30年代,其土布產量更是在全國名列前茅。“桂林山上無雜木,高陽花布四季新”“家家織機響,人人會織造”“南有濰坊,北有高陽”等民間俗語驗證著高陽民間染織工藝的輝煌。高陽土布名揚海內外,其民間染織工藝在中國紡織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民族傳統紡織工藝技術的重要代表。
作為漢民族傳統紡織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高陽民間染織技藝的發展與時代同步,不斷吸收、融合外來紡織工藝并為自己所用,其工藝技術種類繁多,代表性的工藝技術共分為四大類型十幾個小項。
其四大類即紡、染、織、整民間工藝。紡,就是把絲棉、麻、毛等做成紗。古代的人們是用手工紡紗的,18世紀30年代以后才逐漸發展為機器紡紗。晚期手工紡紗和機器紡紗的工藝過程基本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從纖維原料的松解到制成纖維條,簡稱成條或制條;第二,再將纖維條進一步拉細并集合成細紗,簡稱成紗或紡紗。染,就是把紡好的線用染料著色,然后再織成各種帶花紋的布匹,或是把布匹直接染成各種顏色??棧褪强棽?。整,就是經過精練、染色、印花后對織物進行最后的整理工作。整理工藝主要解決前幾道工序遺留的潮濕、皺折、門幅參差不齊等問題,突出織物本身柔軟的特性并增加其服用功能,主要采用的是機械整理和化學整理兩種方法。機械整理有拉幅整緯整理、汽熨整理、軋光等方法;化學整理主要是添加化學藥劑,如柔軟劑、抗靜電劑、防火劑、由純堿及磷酸三鈉組成的砂洗劑等,從而達到防皺、防縮、柔軟、厚實的效果。處理過的面料不僅更適合穿著,消費領域也由此而拓寬。十幾個小項包括土布印花、土軋光技術、扔梭織布機織布、提花樓子織布、土漂染技術等等,這些技術的使用和創新使高陽的染織業不斷發展壯大,為這一方百姓開拓出了美好的生活前景。
高陽民間染織技藝有自己一整套工藝流程,其產品具有鮮明的漢族民間藝術特色和實用價值。在上世紀30年代,用“高陽民間染織技藝”生產的紡織品曾占華北地區紡織業產量的三分之一,還曾經出口世界各地20多個國家和地區。新中國成立后,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高陽民間染織技藝仍保持了自己完整的生產工藝和產品出口,使“高陽土布”名聲鵲起,享譽世界。隨著機械化的發展,高陽民間染織工藝逐漸走下了產業前臺,讓位于更加先進的生產工藝,但作為民族紡織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高陽民間染織工藝作為一種民間手工技藝被一批老手工藝人傳承并發展著。
高陽民間染織業表現形態多種多樣,既有家庭式、作坊式的小型生產模式,也有近代工廠、布線莊等近代工商業生產模式。高陽民間印染技藝在整個華北甚至全國都占有重要地位,是華北地區優秀的漢族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紡織文化的縮影,是中國鄉土經濟和文化的重要遺存。2006年6月,高陽民間染織技藝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
(保定市地方志辦公室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