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偽滿洲國覆滅后,在長春地面乃至偏僻的通化大栗子溝一帶,頻頻驚現來自北京紫禁城的“傳世之寶”。等級之高、數量之大,令見多識廣的圈內行家也瞠目結舌。這些非民間所有的“傳世之寶”為誰家所有?如何流失民間?幕后又有著怎樣的曲折故事呢?
謀復辟國寶搖身變家私
1912年2月12日,年僅6歲的宣統皇帝溥儀退位,大清的統治宣告終結。
溥儀被趕下皇帝寶座后,為集聚資本圖謀復辟,開始打起北京故宮內歷代清帝珍藏文物的主意來。
從1922年11月16日開始,溥儀幾乎每天必做的工作之一,就是把清宮收藏的書畫,通過其弟溥杰之手,偷運至宮外。其中包括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在內的歷代清帝收藏的稀世書畫珍品千余件。
此外,他還以賞賜等方式,命人暗地將清宮原藏的金銀器、珠寶首飾等貴重之物大量攜出宮外。
當事人嚴振文回憶,溥儀從紫禁城盜出的書畫珍寶有:書法名畫1300件,約30箱;書法名畫冊頁40件,共4箱;書畫掛軸一箱,內裝21件;宋元版書200部,裝31箱;殿版書裝3箱;大金柜兩個,內裝皮匣兩個,手提小金柜30余個;皮貨300件,裝8箱……
這批國寶由溥儀的堂弟溥佳護送到天津英租界13號路166號樓,后又被轉移到日租界的新宅靜園。
1924年11月,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臨行前從故宮又帶走大量的所謂“私人財物”,包括經過精心挑選的眾多文物。
1925年2月,溥儀秘密潛往天津,在天津日租界內設立行宮,僅藏在日租界張園內的故宮文物和珠寶即達70多箱。
為培植自己的復辟勢力,溥儀四處結交當時的政界權貴、市面紅人。他手中的文物就成了再好不過的“見面禮”、“敲門磚”。因此,溥儀居住天津期間,市面上常有宮里的“玩意”出現,攪動當地文物圈。
1931年農歷十月初一,溥儀在鄭孝胥父子和日本間諜們的“陪同”下,登上日本商船“淡路丸”號,潛至遼寧營口,輾轉進入長春。
溥儀此行未能攜帶大宗財寶,他留在天津的70余箱寶物,后由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參謀吉岡安轉運而來,放置于長春偽滿皇宮東院圖書樓(小白樓)一樓東間。
其中包括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唐閻立本的《步輦圖》、唐周昉的《揮扇仕女圖》和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等傳世國寶。
18個小金庫則存于“內庭”緝熙樓客廳,內有六匣漢玉一百余件,其余為古玩飾品,當時由劉振瀛負責看管。這70余箱寶物并非溥儀從故宮偷運文物的全部,不少文物被他變賣、賞賜、轉贈、遺失在天津了,迄今下落不明。還有一些珍貴文物流失到海外。
覆滅際瘋狂盜搶藏寶樓
據溥儀的遠房侄子、曾在宮內府學習并陪伴溥儀的毓嵣回憶,溥儀攜帶出宮的手卷古玩太多了,如晉王羲之《曹娥碑》拓片,是歷代宮廷奇珍,上有乾隆皇帝的印璽;王羲之《二謝帖》,系墨跡本,是罕見的珍跡;張瑀的《文姬歸漢圖》,乾隆曾認定為神品,上面鈐蓋有許多收藏章、鑒賞章;蘇東坡的《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手卷真跡,稱為二賦,是世間僅存的稀世之珍,僅上面鈐蓋的收藏印章就多達66個,還有元、明、清歷代名人的題跋,乾隆皇帝曾先后題跋三次,墨跡淋漓。還有馬遠、夏珪、馬麟等人的《長江萬里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徽宗的花鳥畫,以及鐘繇、懷素等人的手跡。這些作品,經歷代皇帝、名人鑒定后鈐蓋印章收藏,上有乾隆的“古稀天子”和“天祿琳瑯”印,系清宮所藏真品。
偽滿宮廷的字畫中,較齊全的是清歷朝皇帝的字畫,共有143件,約有40余件是從清宮紫禁城中盜出的。
在舊字畫中,有41件手卷系清宮舊藏,是宋、元、明、清名家佳作。包括宋徽宗《柳鴉蘆雁圖》、馬遠《江山萬里圖》、夏珪《江山天盡圖》、《秋江風雨圖》、關穜《秋山平遠圖》、馬麟《荷香清夏圖》、趙伯駒的《仙山樓閣圖》和《江山秋色圖》等。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溥儀倉皇逃亡通化。匆忙間,溥儀只能有選擇地將晉、唐、宋、元等朝代的書法名畫悉數攜走。
為了能盡量多帶一些,他不惜把楠木盒和所有的花綾包袱皮一概丟棄,將所帶之物硬塞進木箱中。
明知這樣粗野裝箱對國寶大有損傷,但倉皇之中哪還顧得了那么許多?事后統計,溥儀只帶走了一些價值高、攜帶輕便的寶物。
一些笨重之物如“天祿琳瑯”(清代皇帝典藏珍籍的代稱)中的珍貴宋元書籍均棄之于小白樓。等待這些珍貴文物的,是一場損毀兼哄搶的文化浩劫!
偽滿皇宮博物院研究員王文峰介紹說,日偽高層竄逃后,某天下午,一偽滿士兵出于好奇心來到溥儀藏寶的小白樓前,將窗戶撬開,打開了置放在樓里的樟木箱。發現箱子里頭是一個個小木匣,里邊包卷著精美的字畫。此人沒找到期待的金銀財寶未免失望,隨手抄了一個畫軸夾在腋下悻悻而歸。
回到兵營后,士兵打開了拿回來的這幅畫。只見畫上畫著十來個人物,騎馬的、牽馬的、扛著旗的,畫中隱隱約約還透出一股舊布匹的味道。
就在他準備扔掉的時候,他的排長何某和另一個叫金香蕙的士兵進來看見了這幅畫。
金香蕙大吃一驚,畫中內容描繪的顯然是東漢末年蔡文姬歸漢的故事(很可能是被乾隆皇帝視為“神品”的張瑀的《文姬歸漢圖》)。
排長何某也識文斷字,聽金香蕙這么一說,頓感小白樓所藏書畫非同凡響。“小白樓藏寶”的消息很快就傳了出去。越來越多的“國兵”獲知內情,于是,由暗偷到明取,直到哄搶。
當過小學美術教員的士兵金香蕙成了哄搶小白樓的主角。他告訴自己的同事們畫比字值錢,字不要,畫拿走。于是小白樓出現了瘋狂的一幕,在混亂的打鬧聲、吵罵聲中,大批字畫在爭搶中被撕毀,搶到字的士兵干脆順手撕個粉碎,以此來發泄心中的不滿。
在這場哄搶中,北宋大畫家李公麟的《三馬圖》被撕成了3截,米芾書于澄心堂紙上的傳世名跡《苕溪詩六首》被撕搶為碎片,范仲淹的《二札帖》成了殘本,初唐虞世南的《積時帖》墨本被毀得面目全非……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邱濤表示,在這次小白樓哄搶事件中,還有一些珍貴書畫被燒毀。
如明朝畫家所作7米長的《萬松圖》、被稱為祖本墨跡的東晉王羲之《二謝帖》、還有《還我河山》、《滿江紅》詞、前后《出師表》等傳世墨跡,竟在撕碎后又被燒成了灰燼!
隨后,部分老百姓也進入偽宮搶劫。就這樣,小白樓被洗劫一空。
參與哄搶的偽滿洲國士兵的手中基本上都有幾幅搶來的字畫,只是他們無法判斷字畫到底值多少錢。有不少人為了多賣點錢跑到北平琉璃廠找大買家。
這些搶出來的書畫,一部分到了古董商人手里,一部分流散民間。偽皇宮中散失出去的古玩、字畫、古籍,在當時被稱為“東北貨”。
求生存國寶賣出蘿卜價
溥儀從長春出逃時,只帶走了468件珠寶玉翠,如頂珠冠、鑲金貓眼石墜、清代龍袍等。擇選了晉、唐、宋、元等朝書法名畫精要及少量明清時精品百余卷、冊,其中不乏傳世精品。如唐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唐代摹本《萬歲通天帖》、五代黃筌的《寫生珍禽圖》、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多卷書畫法帖。
出逃前,溥儀把珠寶字畫等裝了六七十個大箱子。等跑到通化大栗子溝的時候,只剩下四十幾箱了。這是因為當時偽滿洲國已經崩潰,其貨幣失去流通價值。溥儀一行人只能用攜帶的珠寶和名貴書畫,以低廉的價格換取生活用品,導致寶物流失。
溥儀從8月13日到大栗子溝,至18日晚上逃離,只在此地待了5天。但僅僅這5天時間,溥儀就丟了兩件大清的傳國之寶。
據溥儀的侄子毓嵣回憶說:“8月18日,溥儀命我去取清朝傳國的兩件寶物:皇冠上的玉珠和玉璽。這兩件寶物是我和大李(李國雄)兩人親手放在庫房最西北角的箱子里的,任何人不知道,這時卻找不到了。當時,溥儀因逃亡心切,也沒追究。就這樣,把這兩件無價之寶丟失在大栗子溝了。”
據毓嵣回憶,皇冠上的玉珠有三厘米長,從清朝初年就把它裝飾在皇冠頂上,一直到溥儀這一代。凡是他穿朝服照的像,都能看到冠上那個用這顆珠子裝飾起來的高樁頂子。還有那個玉璽,約有八厘米見方,手握的部分是個坐獅,下部連著個方體璽印。這兩件寶物丟失,與趙蔭茂突然失蹤有關。
趙蔭茂是溥儀從通化準備飛赴日本避難前,欽點的13名隨從之一。但臨上車前,趙蔭茂突然說肚子疼,沒有走,后來失蹤了。估計是看溥儀窮途末路,樹倒猢猻散,趕緊找下家,臨走時摸走兩件溥儀重寶,以備將來的不時之需。溥儀從通化逃走時只攜帶了一些金銀細軟,又將從長春帶出的幾十箱寶物留在了大栗子溝。
而那些被迫留下的皇親國戚走投無路,只能用這些價值連城的文物去換取廉價的生活用品。
一大批珍貴書畫就這樣以“地板價”,甚至一袋糙米、幾根蘿卜的價格賣給了當地人。
后來在土改運動中,在大栗子溝的一些士紳與地主家中發現了唐韓稦(yī)的《神駿圖》、傳為南宋初期趙伯駒作的《蓮舟新月圖》及《王濟觀馬圖》、《羅漢圖》等。
《國寶鑒定大師——楊仁愷》第166頁記述: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還有大栗子溝人到北京琉璃廠寶古齋以8000元價位賣出一幅元代趙孟頫的《水村圖》。
怕追究金銀珍寶付水火
1945年8月19日,溥儀在奉天(沈陽)機場被蘇軍俘虜,然后押往蘇聯赤塔。上機時,溥儀的仆人帶著兩個大皮箱,顯得很沉重。蘇軍士兵原以為里面裝的是皇帝的龍袍等物品,打開驗查。在場的人都嘩然了,箱內滿裝五光十色的金銀珠寶。其中有重量分別為218.3克和596克的兩個金盤;用重量為34.8克拉的174顆鉆石和兩顆紅寶石裝飾制成的23K金昆蟲形懷表;鑲有石榴石和裝飾表的23K金首飾盒、紅珊瑚手鐲、純金項鏈、純金發針、珍珠飾品、青金石雕像等大小幾百件名貴寶物。
1950年8月1日,根據中蘇有關協議,蘇方將溥儀的兩箱珠寶及其本人移交中國政府。但是,兩箱珠寶經溥儀驗查,少了許多東西,特別是溥儀本人喜愛的金劍不見了。
后來從別的渠道得知,那把金劍和其他被扣下的寶物存放在前蘇聯國家特別檔案館。
在伯力看守所時,蘇方要求代他保管所有物品。登記時,看守所所長看見一條項鏈十分華美,帶著羨慕的神情說:“我要是有這樣一條項鏈送給我妻子,那她該多么高興啊!”溥儀當場將這條項鏈送給了他。
諸如此類的為保命求平安而無償送贈的例子還有多少,溥儀自己也說不清。
為盡量保住自己的祖傳財寶,溥儀經與旁人商量,決定將金碗、金瓶等一些價值低、體積大的物品獻出去,其余的藏起來。藏在哪里合適呢?恰巧他們弄到了一個裝電影機的箱子,溥儀的隨從李國雄找來工具和鐵絲,在箱子里做了一個夾層,將468件寶物放了進去。
隨著囚居場所的變換,溥儀怕這些珍寶被蘇方發現,落得個欺騙蘇聯政府的罪名,決定將部分珍寶銷毀。
據溥儀的侄子毓嶦回憶,溥儀派人將一些金子、鉆石、手鐲扔到江里。還將一些上等的珍珠投入火爐中,付之一炬。這些珍寶,就這么令人遺憾地永遠消失在遙遠的異國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