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老門東,
可又有多少人知道,
在中華門的另一側,還有一個老門西,
時光在這里留下古老的剪影,也凝固了千年的風霜
······
老城南對于南京人而言,是一個片區,是一種符號,更是南京的靈魂所在,足以代表南京的歷史,南京的過去。
現在的老城南,站在中華門城樓上可以清楚的看見東西兩側,一邊叫門東,一邊叫門西。同樣是老城南,風貌卻有著天壤之別。
老門東早早的被開發,現在已是商鋪滿駐,人流如織,各地來的旅游大巴車不斷的停靠,看起來很是整齊美觀;而老門西卻破舊不堪,參差不齊,遠遠望去,墻壁長出了青苔,連屋頂都打過無數的補丁。
一直保持的老南京風貌的老門西,是老城南片區的最后一片處女地。跟外面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城市相比,這里安靜的像一個世外桃源。
1
老門西的巷子
俗話說“北京胡同,南京巷子”,從高崗里,孝順里,飲馬巷,殷高巷,到荷花塘,五福里,謝公祠,這一條條巷子緊密相連,靜靜的訴說著老城南的百年春秋。
殷高巷24號及26、28號的明清建筑,是留存下來的“云錦機房”。高大的遠門及房間令人浮想聯翩。要知道,老城南曾是南京最繁華的中心,在清代,這一帶的云錦遠銷到青海、內蒙古,非常有名。
高崗里17號到19號,是南京有名的晚清“九十九間半”,曾是著名慈善家、實業家魏家驊的宅第。
這些排列在巷子里的老民宅,有一層高也有兩層高的,滴水檐、木質花格長窗、木質花格門,還有長出青苔的青石青磚、光滑的石門檻、精致的閣樓透光孔······
越往巷子深處走,就越有時光穿越的錯覺,古樸的建筑元素隨處可見,轉角一遇,就可能是某個文化保護單位,多次修繕的老民宅里,一幕幕盡是城南舊事。
2
緊走慢走,走不出老門西的慢生活
直到現在,生活在老門西,也能感受到時間在這里的刻意駐足。
老城南大都是老人和外來戶,偶爾走過的年輕人也基本上是租住的。
年代久遠的清代花園里,住著三四戶小夫妻,盡管墻磚已經露在外面,但住戶們不忘用花草蔓藤來裝飾,倒也別有一番情調。
一位從出生到現在一直住在老門西的老奶奶,幾十年如一日的用清涼的井水沖洗著院子,從三間堂屋到廚房的距離,是她對老門西深深的眷戀。
老房子都缺少衛生設施,所以早上起來倒馬桶,成為街上一景。一家里最先起來的大媽,端著馬桶緩慢地在小巷中穿行。
還有破舊的店鋪,荒掉不用的賓館,門面布滿油漬的燒餅店,雜貨店門口閑拉家常的婦女,無處不充滿著上世紀的煙火氣。
隨便在巷子里走一走,或許這也不能稱得上是一條巷子,比一般的巷子還要窄,卻裝了個小鐵門。一眼望去,狹窄逼仄,陰冷潮濕,布滿青苔,生長著的花草綠植提醒我們,這里依然有人居住 。
小小的院子,采光能力有限,一年四季衣服都晾不干 ,所以路邊交織縱橫的電線,就成最佳通風和晾曬的地方。
正值盛夏,一條窄窄的路的盡頭,就能看見一盆長得茂盛的荷花,花朵已經凋謝,小小的蓮蓬立在枝頭,我們走進去看,在水池旁發現了一叢很美的綠植,主人將它們打理的很好,在水池旁洗臉的爺爺笑著看我們,讓我們盡管拍~
這里的店鋪也很破舊,滿滿的上世紀的年代感,老板坐在里面搖著蒲扇,閉目養神,根本不關心有沒有生意。
也許是天氣太熱的緣故,路上走動的人很少,只有為了營生,不得不在門口整理廢紙和賣西瓜的阿姨。
3
深藏在巷子里的美食
老門西雖然破舊,深藏于巷子里的美食卻一點也不含糊,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的喂刁了老門西居民的胃。
藏身于釣魚臺附近巷子里的一家小餛飩館,門面略顯殘破,只在門口擺了兩張方桌,簡單支起一把陽傘,卻是已經延續了幾十年的南京老味道,擁有一大批老主顧。
殷高巷的小李湯包,早就被南京的各個媒體踏破了門檻,自然是聲名在外,很多吃貨摸著導航過來吃,對于住在這里的老居民來說,只不過是一頓尋常不過的美食。
闞老二鴨子店,要比一比南京最好吃的烤鴨,一定有人投他一票,烤鴨肥而不膩,沒有很多白油。鴨肉鮮香細嫩,鴨皮烤的很脆,鹵汁咸鮮,味濃可口。
還有黑皮砂鍋,原來中華門城堡旁邊,也叫中華門砂鍋,現在店換到了中華門釣魚臺的小巷里。只有晚上才做生意,還有什么炒飯之類的,都不如砂鍋來的美味。
走在巷子里,因為太渴,所以走進一家早餐店,老板娘正在埋頭仔細的做糍粑,沒想到下午的點還有客人來。我們問有沒有豆漿,老板娘說有冷藏的冰豆漿,本來打算留著做豆腐的。
外面40℃的高溫,這里有點陰暗,也很涼快,不大的地方,東西樣樣俱全。豆腐、涼粉、豆漿等等都做,小小買了一份豆漿和涼粉,豆漿香醇有點苦味,涼粉有配好的佐料,吃起來口齒生津,十分的解暑。
在南京,你只有吃過老城南的這些美食,才會懂得一個無法反駁的真理:老城南人就是站在南京食物鏈的頂端啊。
4
老門西,泛黃老相片的最后一頁
對于逐漸高度城市化的南京而言,老門西已經是泛黃老相片的最后一頁,也是你我對于老城南的最后一點念想了。
歷史誠然在他們身上留下了斑駁的痕跡,這種斑駁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斑駁,又何嘗不是一種獲得?
老門西老了,但是灰塵遮蓋不了歷史的美麗,這種胡同巷道里的凌亂,反而正是市井小民門真實的生活百態,沒有高樓林立,沒有整齊劃一。
但就是這種我們現在很多人城市人批判的所謂“亂舊”,是我們再也追尋不到的過去。
在樓越建越高,大牌商圈越來越多的城市,老門西的存在就像是滄海遺珠。可現在,以前的那個老門西好像要跟我們說再見了。
慢慢的,你會發現,也有挖掘機開到了這里,正在修繕施工的愚園,還在訴說著清代文學戲劇家李漁的詩意人生,不久將會對外開放。
小小在路邊遇到獨自行走的大爺,隨口一問:“這邊將來會拆嗎?”,大爺笑著跟我說:“不管將來是什么樣子,我只想在這里安安穩穩的過完這輩子,不要被打擾”。
老門西片區,作為老城南最后一片原汁原味的老地方,像住在這的老人一樣,正在一天天老去,也許它也同樣希望,安安穩穩的居于中華門的西側,不要被打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