潴龍河的支流,舊志載有滋、唐、沙三河,在安國軍詵匯合后稱潴龍河。唐河于清嘉慶六年(1801)從定州北徙后入望都,經清苑、安新,獨自入白洋淀。此后,潴龍河的支流主要是滋河、沙河、孟良河。
潴龍河自安國經安平北界,博野程委、小王,蠡縣高晃、滑崗、蓮子口、留史,高陽縣西演、舊城、西梁淀,安新南馮,至劉李莊入馬棚淀(一說在東白莊、郝家莊入淀,河道多次遷徙無定),全長75公里。
1沙 河
沙河,古稱泒水,發源于山西省繁峙縣東白坡頭,一說泰戲山東麓,實為一個山嶺。在阜平縣不老臺村以上入保定市境,流經曲陽、新樂、定州,至安國軍詵與滋河等匯合后稱潴龍河,沙河全長242公里。在阜平縣境歷經吳王口、阜平城南、王林口、五丈灣,入阜平、曲陽交界的王快水庫。先后有發源于保定最高峰歪頭山的北流河,以及靈邱河、葛家臺水、鷂子河、板峪河、胭脂河、平陽河等支流匯入沙河。
潴龍河
吳王口歷來是戰略要地,阜平至山西繁峙的公路由此通過。是北方民族內侵的要路。明代筑正城兩道,設管總官駐守。明萬歷年間韃靼部內侵,農民王剛、賈福乘關以滾木礌石擊敵,復乘風揚塵,敵疑為有守,遂退去。抗日戰爭時期,阜平為晉察冀邊區黨政軍領導機關駐地,該縣東北的古恒山(大茂山)、西南的駝梁山,西北的摩天嶺三座高山為敵人“掃蕩”時邊區領導機關的轉移地。1943年秋冬,敵人“掃蕩”城南莊地區,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轉移至吳王口西的摩天嶺高山區。
吳王口溫泉水溫可達90℃,設有男女浴池、旅舍、飯店、商場,是避暑休閑旅游之地。溫泉旁有溫泉寺及碑碣。
2 孟良河
孟良河,又名嘉水,因嘉山水匯入得名。嘉山下有老君廟,山頂昭福庵傳為孟良寨,得名孟良河。孟良河源于縣城西北的孔山(《河北通志稿》、《保定地區水利志》稱“紅山”,誤),流向東南,經孝墓村,至曲陽城西與諸溝水相會后,繞城一周東南流,至七里莊,嘉山水匯入,繼向東南經燕趙鎮,從東西磨(么)羅出曲陽縣入定州境。
曲陽城有北魏時期建的北岳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德寺塔,修德寺遺址于1953年出土2000余件佛教石刻造像,其年代從北魏至唐代,歷經5個朝代,從造像年代顯示,該寺的建筑年代約于北岳廟同為北魏時建。
潴龍河
孟良河入定州界后,在胡宮城、溝里間過京廣鐵路橋,歷經紙方頭、東朱谷、石板、號頭莊、劉良莊、佛店等鄉鎮,在渠頭村出定州入安國界。
紙方頭鄉八角郎村和北陵頭村有西漢第六代中山王劉修和東漢第六代中山王劉暢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良河在大五女鄉灘頭入安國市境,歷經大李莊鄉里河、焦莊鄉統村,至明官店鄉章凝(令)匯入沙河,至軍詵與滋河匯流。
3 滋 河
滋河由河源靈壽縣西南板回嶺,東南流經行唐、新樂、無極、深澤等縣,由深澤西內堡入保定市定州,經北內堡入安國市西崔章,過伍仁橋至流昌匯入沙河,至軍詵村(古稱三岔口)三河(沙、滋、孟良河)匯流后稱潴龍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