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鉛山,古鎮,千年歷史,鵝湖書院,茶馬古道第一鎮,武夷山脈的源頭,一個真正藏在深閨的古鎮。我最近剛去了一趟,寫了一篇游記
題目叫:我一直在尋找的一座古城
我一直在尋找一座古城:在崇山峻嶺深處,有久遠的歷史底蘊,有青煙浩渺繚繞,有碧水倒影泱泱,有綠樹花海掩映,有亭臺樓榭書院,有粉墻黛瓦屋檐。
這里一山一水,一街一館,一屋一宅,一飲一食,都入眼就是故事。
——鉛山。就是一座符合我所有幻想的古鎮:早在五代十國期間,鉛山就設立縣,至今有1000多年歷史。歷史上這里的永平鎮以盛產銅和鉛聞名,史料記載唐朝時便有十萬工人在這里采銅煉鉛,曾經是全國的最早造幣中心之一,是全國古老的茶葉貿易中心。
信水滾滾東流,連綿的武夷山脈于群峰之中山明水秀。贛東北最美畬鄉與贛東北最美民俗風情帶在鉛山的大地上婀娜多姿的起舞,當我在一個黃昏悄然走進鵝湖書院,雨中的那一瞥,已然讓我深深的震撼,原來印象中的古鎮到底還是不盡相似的,少了一份柔美,卻多了七分書香。
鵝湖書院始建于南宋淳祐十年。但鵝湖聞名于世,卻在建成書院之前的淳熙二年。當時南宋四大理學家朱熹、呂祖謙、陸九淵和陸九齡在鵝湖古寺內舉行的“鵝湖之會”辯論頗有華山論劍的氣勢,曾名震朝野。
而今天,在孩子們朗朗詩經吟誦聲中,那百轉千回的歷史回響仿佛在以另一種方式念念不忘,延續著一種文化的傳承。
鵝湖書院出來,幾十里處看到就是一片竹林花海,九曲回廊,橫塘影綽,晚唐詩人王駕曾在這里寫下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钡拿罹鋪?。
最矚目的還是那人來人往走在橋上的旗袍女子們,這是一座蜿蜒而細長的小橋。從那些擦肩而過的窈窕身影中我好似看到了前朝女子那抹等待的眼神,她撐著一把傘三步一回頭,把所有過客都輕輕地落入眼簾,只為尋找那千年的一次回眸,邂逅一個故人來。
次日晨起。陽光已漸次深濃了暖意。在藍的空里,妥貼干凈,細碎溫軟。葛仙山定是要走一趟的,這座著名的道教名山主峰海拔1096.3米,傳說是東漢道人葛玄道成升天處,山勢峻峭挺拔,經年云霧繚繞,南宋詞人楊萬里在《過楊村》中這樣描繪葛仙山美麗的景致:“石橋兩畔好人煙,匹似諸村別一川。楊柳蔭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漁船。紅紅白白花臨水,碧碧黃黃麥際天。。。。。?!?/p>
沿著山谷緩緩而行,一片楓紅,高粱似海,千年虹橋、家風傳承第一村古村落歐家村,篁碧大巖村,好吃李家一個一個會映入眼簾。
千年的風景依舊、千年的人文如虹,與千年道教名山相依,結著千年的鄉愁,妖嬈看不盡春花秋月。
去鉛山采桑采菱,走一走河口萬里茶道第一鎮,看一看山歌之鄉最古老的畬族村寨吧。晴天看千般萬般云霄去。藕花深處蓮若素,雨天看,空山新雨后花香雜不辨,寒夜里還可邀明月對釣那寒江雪。
不用思明日,不去念歸途,在陌上,與每個路過的人相逢一笑。
仿佛訴盡半個平生,又忘卻半個平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