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蘭的小島嶼上生活著一種巨大的蟋蟀,被稱作“巨人蟋蟀Giant Weta”或巨沙螽,是新西蘭特有的物種。
由于這些巨型昆蟲的生活環境的孤立性和缺乏大型捕食者,所以可以長得很大,新西蘭巨型蟋蟀體長可達10厘米,體重通常不超過35克,但曾有一只雌性巨型蟋蟀約70克,成為世界上最重的昆蟲之一。Weta在毛利語詞匯wetapunga中的意思是“可怕的蚱蜢”、“可怕的蜥蜴”、“丑陋之神”。新西蘭有超過70種的weta品種,包括獠牙大沙螽、樹沙螽、洞穴沙螽等。
巨型蟋蟀的夜行性昆蟲,因為太重而不能飛行,它們巨大的后腿用來跳躍。它們以植物、小昆蟲、水果等為食,甚至喜歡吃整根的胡蘿卜。它們沒有肺部,透過它的外骨骼呼吸。外殼上的孔連接到將氧氣泵送到昆蟲體內每個細胞的管道。 它們的耳朵位于的膝關節正下方。
如今這種巨型蟋蟀已經面臨著瀕臨滅絕的危險,人類的活動引入了許多動物,比如貓、狗、刺猬、老鼠等捕食者,人類也會捕捉它們,導致巨型蟋蟀的數量急劇減少。
當數百年前人類抵達新西蘭時,他們無意中帶來了老鼠,這成為了巨型蟋蟀的天敵,許多被貓和老鼠吃掉。到上世紀60年代,新西蘭大陸的巨型蟋蟀已經滅絕,它們曾經在北部島嶼上數量眾多。現在僅存在于奧克蘭東北地區的島嶼上。
其實這種昆蟲是非常富含蛋白質的,著名生存專家貝爾也曾活吃樹沙螽。
幾個保護組織已經開始繁殖巨型蟋蟀,以增加這種物種的數量,2013年,在奧克蘭動物園孵出了許多幼蟲,2014年5月,動物園在Tiritiri Matangi 島上釋放了150個巨型蟋蟀,希望它們回歸自然能早日繁殖,以重新恢復這個昆蟲種群。
這些昆蟲填補了新西蘭小型哺乳動物的空缺,它們吃許多植物,未消化的種子得以傳播,它們在生態環境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新西蘭巨型蟋蟀是一種比一些恐龍更古老的物種,距今1.9億年前三疊紀時期,發現它們祖先的化石,它們與今日生活在新西蘭的巨型蟋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