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極樓,明代稱著耕樓,清同治年間改稱拱極樓,意為拱衛(wèi)神京,保衛(wèi)北方邊境,阻擋外來侵略。明朝宣化古城共有七門,但只有拱極樓筑有關城,是七座城門中形制最高,防御力最強的一座。原來的拱極樓大氣,雄偉,是宣化人民的驕傲。
“文啊就革”破啊就四啊就舊,古城墻遭到大量拆除,原本二十四華里的古城墻只有拱極樓幸存,但與其連在一起的東西馬道、甕城、箭樓、外側(cè)月城、關城沒有逃過被拆除的厄運,京西第一府的風貌漸漸消失了。這是宣化歷史上的一個巨大的遺憾。而現(xiàn)存南城墻遺址中,東側(cè)的夯土層在城磚被扒不久就被運走,僅存的一段被包上紅磚,改造成宣化體育場看臺;西側(cè)夯土尚存,但裸露在外,損毀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