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直隸總督署博物館的轅門
位于保定市裕華路上的直隸總督署博物館已經是保定市旅游的重要窗口,每日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每次經過總督署門口時,首先會經過總督署門口上的東西轅門,上書“轅門”二字。經查資料現有的東西轅門是2000年修建的,那么原來的轅門是什么樣子的呢?
該圖片是1900年四國聯軍侵入保定時期拍攝的,可以看出轅門上書“西轅門”,轅門兩側還有洋人進行站崗,這種奇怪情況的發生,是因為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同年10月12日,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令英軍指揮官嘎士禮率德、法、英、意四國部隊萬余人侵占保定。四國聯軍入保定城后,各霸一方,英軍據西北城,把守西門,法軍據西南城,把守南門,德軍據東北城,把守北門,意軍據東南城,把守東門。四國聯軍在保定城內大肆燒殺搶掠,還將護理直隸總督廷雍、直隸按察使沈家本、城守尉奎恒、淮軍將領王占奎等5人逮捕,四國聯軍首領端坐在總署署的大堂上,對廷雍等人進行審判,并將其押至保定城東南角的鳳凰臺梟首示眾。而廷雍本人成了八國聯軍在中國大地上殺害的一位職銜最高的朝廷封疆大吏。
日本占領時期的直隸總署署西轅門,上書“定功”,具體拍攝時間不詳。1937年9月24日,日軍占領保定城,上午10點20分,占領保定城壁及各門,14時40分,從北城門入城,并舉行入城式。日軍占領保定后,將直隸總署署作為自己的大本營。
直隸總督署東轅門,上書“保大”。一名日本軍官從東轅門走出。
1941年直隸總督署西轅門,1939年,日偽河北省政府由天津遷入保定,可以從圖片上看到那時的轅門通過漢白玉欄桿與大旗桿和總督署大門相連,大旗桿還懸掛著一面旗子,轅門西側還停放著日偽軍政人員的小轎車。
說到轅門,最早熟識是從唐代邊塞詩人岑參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詩中轅門意思為軍營門的意思,其實轅門在中國歷史上形成較早,最早在夏商周時期,軍隊的數量是按車的數量來表示的,車的乘數越多表示軍隊的規模越大、實力越強。軍隊外出行營、打仗,皇帝外出狩獵等,都是由車圍起形成行營或帥帳,再用車轅搭起進出行營、帥帳的門,稱之為“轅門”。后來建軍事衙門時,都延續建轅門的習俗,并出現東西轅門。
至于為什么會有東、西轅門,而不是南、北轅門呢?眾所周知,衙門口朝南開,其正門方位決定朝南的方向。衙門為了避諱百姓直觀其內景,在大門前方建有照壁墻一堵,與東、西轅門相連,衙門前自然形成 東西走向的路。就有了東轅門、西轅門。
南京城內之轅門,正門書“苑清咸平”,左右轅門各書“東轅門”、“西轅門”。
兩江總督署轅門,東轅門東側還有一道門上書“兩江保障”。1864年6月清兵攻入南京城,另建兩江總督署,新建大門的樣式跟天平天國前的兩江總署署基本相同,為木結構。另在東西兩側建有兩座轅門。轅門橫匾仍為當年乾隆皇帝題字,東轅門為“三省均衡”,西轅門為“兩江保障”,意為替清廷鎮守東南各省的中樞所在。此大門和轅門一直到1912年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仍在沿用。
劉公島北洋海軍提督署東轅門,始建于1887年,毀于英租威海衛時期。現轅門復建于1985年秋,高5.79米,寬6.26米,有四根柱子支撐。頂部有三個青瓦飛檐、翹角起棱的門樓組成。中間門樓略高,下方反正兩面白底黑字分別寫著“東轅門”、“西轅門”六個大字。兩側門樓略矮一些,形成高低相應、錯落有致的格局。門框上方兩角分別有一朵云花點綴,顯得尤為簡樸、典雅、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