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沙山處在庫姆塔格沙漠的邊緣,東西綿延4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遠望鳴沙山連綿起伏,峰如刀刃,好似長龍橫臥,又如金字塔組成的巨大群落。千百年來這個沙山群體靜靜橫臥在城南,從未向敦煌綠洲靠近,在晴朗的天氣,鳴沙山山體能發出像“絲竹管弦”樣的美妙聲音,這聲音能夠遠傳數十里,敦煌城中都可以聽到,古人稱之為“沙嶺晴鳴”。鳴沙山的神奇,不僅在于其鳴聲令人驚異,更神在人登山之后踩踏下移的流沙風吹過后自然恢復原狀。
“鳴沙山——月牙泉”也是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旅游景區。
敦煌世界地質公園位于甘肅省敦煌市,由雅丹景區、鳴沙山-月牙泉景區以及自然景觀游覽區和文化遺址游覽區組成,面積2067.2平方公里。
山門牌坊(明月廣場牌坊)
山門牌坊是鳴沙山月牙泉景區的標志性建筑,始建于1994年,主體為仿漢唐建筑,整體呈“八卦”型,頂上是一對頭喙相向展翅飛翔的鴿子形狀,正上方是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的“鳴沙山月牙泉”匾額。
山門正中的立柱上,是沈鵬先生書寫的一幅楹聯:“不必石峰高,沙磧亦曾鳴雅韻;漫云泉影細,澄波偏可印前身。”這幅楹聯形象地道出了鳴沙山月牙泉山之神異、泉之神秘。還有大門上方的“神州勝景”幾個大字匾額是國務院前副總理鄒家華題寫的。
該建筑在鳴沙山下特別顯眼。
鳴沙這種自然現象在世界上不僅分布廣,而且沙子發出來聲音也是多種多樣的。在美國夏威夷群島的高阿夷島上的沙子,會發出一陣陣好像狗叫一樣的聲音,所以人們稱它是“犬吠沙”。蘇格蘭愛格島上的沙子,卻能發出一種雄渾的聲音。從中國的鳴沙山上滾下來,那沙子就會像竺可楨描述的那樣“發出轟隆的巨響,像打雷一樣”。
中國最美五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腹地、鳴沙山-月牙泉、沙坡頭。
鳴沙山已經形成3000多年,而鳴沙的記載也由來已久。
東漢《辛氏三秦記》:“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黃,有如干躇。”這里沙角山即為敦煌鳴沙山。
魏晉《西河舊事》中記載:“沙州,天氣晴明,即有沙鳴,聞于城內。人游沙山,結侶少,或未游即生怖懼,莫敢前。”
鳴沙山曾被稱為“沙角山”。 鳴沙山屬甘肅省敦煌市,處于庫姆塔格沙漠邊緣,與寧夏中衛縣的沙坡頭、內蒙古達拉特旗的響沙灣和新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境內的巴里坤鎮同為中國四大鳴沙山。
一種奇特的卻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現象。美國的長島、馬薩諸塞灣、威爾斯兩岸;英國的諾森伯蘭海岸;丹麥的波恩賀爾姆島;波蘭的科爾堡;還有蒙古戈壁灘、智利阿塔卡瑪沙漠、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沙灘和沙漠,都會發出奇特的聲響。據說,世界上已經發現了100多種類似的沙灘和沙漠。
鳴沙山上觀月牙泉。
因其形似半月而得名,歷來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難以共存,但在鳴沙山中,卻能看到沙漠與清泉相伴為鄰的奇景。敦煌地區年均降水量不足40毫米,而年蒸發量則高達2400多毫米,蒸發量是降水量的60倍。按常理,月牙泉早被蒸發干涸,但奇特的是,數千年來,泉水始終清洌澄澈,從沒有干酒過。同時,月牙泉四周沙山環繞,雖常年烈風勁吹,沙塵飛揚,但泉水從未被流沙掩埋。“月牙曉澈”自古就成為敦煌八景之一。
歷史上的月牙泉不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水深皆極大。有文獻記載,清朝時這里還能跑大船。20世紀初有人來此垂釣,其游記稱:“池水極深,其底為沙,深陷不可測。”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記載和詩詞歌賦中,一直是碧波蕩漾、魚翔淺底、水草豐茂,與鳴沙山相映成趣,在當地老百姓中有鐵背魚、七星草和五色沙三件寶的說法。
直到1960年前,泉水沒有大的變化,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積22.5畝。
20世紀70年代中期當地墾荒造田抽水灌溉及周邊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導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從而使得月牙泉水位急劇下降。月牙泉存水最少的時間是在1985年,那時月牙泉平均水深僅為0.7至0.8米。由于水少,當時泉中干涸見底竟可走人,而月牙泉也形成兩個小泉不再成月牙形。這使得“月牙泉明日是否會消失”這一話題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為了補救這一景點,敦煌市采取了多種方式給月牙泉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