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虛癥
驚悸者,惕惕然恐,神失守也,七福飲、秘旨安神丸
【秘旨安神丸】 治驚悸神魂失守者。
人參 棗仁 茯神 制半夏各二錢 當歸 炒白芍 橘紅各一錢五分 五味子十粒 炙草五分 生姜三片
主證:驚悸失眠,夜多惡夢,時易驚醒,懼聞響聲,觸事易驚,善太息,神疲乏力,舌淡脈弦細。
辯證:多發于體質贏弱之人,或起于暴受驚駭之后,或因怒氣傷肝、或因驚氣入膽,故以善驚易恐或怵惕夢驚為突出表現,又因母能令子虛,故膽氣虛往往兼見心氣虛,因此臨床多見心膽氣虛之癥,故均有“心神不寧”之表現。
治法:鎮心安神,益氣
方藥:酸棗仁湯合溫膽湯
黨參,黃芪,龍齒,茯神,琥珀,棗仁,丹參,枳實,竹茹,半夏等。
,對肝氣郁滯導致的心腎不交,陳氏認為:“欲通肝氣,必須仍補心腎,要在于補心、補腎之中。而解其肝氣之郁,則郁猶易解,不至重郁。”因而以補心腎為主,兼以解郁,方如
治療健忘的通郁湯。對“五臟俱傷”,“不止心腎二經之傷”的健忘,則以補心腎為主,兼以補胃,使胃能“分精液于心腎”,方用生氣湯。3.2 調理肝膽法 陳氏認為肝膽是心腎
交通之樞紐,因而對膽氣虛或膽虛風襲導致的心腎不交,宗《內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原則,提出了調理肝膽的方法。如其在治療不寐的益膽湯(由川芎、當歸、沙參、烏梅、柴胡、郁李仁、竹茹、白芥子、陳皮組成)方后云:“此方絕不治心腎之不交,而惟瀉膽木之風邪,助膽木之真氣,則膽汁不干,可以分結于心腎,
自然心腎兩交”;在肝膽兩益湯(由白芍、炒酸棗仁、遠志組成)方后云:“膽得三味之補益,則膽汁頓旺,何懼心腎之相格乎”。
祛風益膽湯
藥物組成
柴胡2錢,
郁李仁1錢,
烏梅1個,
當歸1兩,
川芎3錢,麥冬5錢,
沙參3錢,
竹茹1錢,
甘草1錢,
白芥子2錢,陳皮5分。
處方來源
《辨證錄》卷四。
方劑主治
膽虛風襲,心顫神懾,如處孤壘,而四面受敵,達旦不能寐,目眵眵無所見,耳憒憒無所聞,欲少閉睫而不可多得。
方劑功效
瀉膽木之風邪,助膽木之真氣。
用法用量
水煎服。連服2劑而顫懾止,再服2劑。
袪風益膽湯
①出處:《辨證錄·不寐門》
②主治:不寐。
③組成:川芎、當歸、沙參、烏梅、柴胡、郁李仁、竹茹、白芥子、陳皮。
④簡析:A、此證之病機為膽虛風襲致心腎不交。原書謂“夫擔心則怯,怯則外邪易入矣。外邪乘膽氣之虛,既入于膽之中,則氣無生,一聽邪之所為。膽欲通于心,而邪不許;膽欲交于腎,而邪又不許……心腎因膽氣之不通,亦各退守本宮,而不敢交接。”
B、治療方面:原書提出的治則為“補助其膽氣,佐以袪風蕩邪之品”。具體用藥方面,所用川芎、當歸、烏梅、柴胡等俱為入肝膽經之品。沙參,《本草新編》謂其能“入肺、肝二經”。郁李仁,《本草新編》謂其“入肝膽二經”。此皆陳氏獨到之用藥經驗。至于方中用竹茹、白芥子、陳皮,其義不明。
肝膽兩益湯
①出處:《辨證錄·不寐門》
②主治:不寐。
③組成:白芍、炒棗仁、遠志。
④簡析:A、此證之病機為膽氣虛導致心腎不交。原書將其病機解釋為“夫膽屬少陽,其經在半表半里之間,心腎交接之會也。心之氣由少陽以交于腎,腎之氣亦由少陽以交于心。膽氣既虛,至不敢相延心腎二氣而為之介紹,心腎乃怒其閉門不納,兩相攻擊。”
B、治療方面:此即所謂膽虛不眠,原書之方解為:“白芍入肝入膽,佐以遠志、棗仁者,似乎入心而不入膽。不知遠志、棗仁既能入心,亦能入膽,況同白芍用之,則共走膽經。” 組成:
白芍1兩,
遠志5錢,炒棗仁1兩。
主治:膽氣怯,夜不能寐,睡臥反側,輾轉不安,或少睡而即驚醒,或再睡而恍如捉拿。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論述:此方白芍入膽,佐以遠志、棗仁者,似乎入心而不入膽,不知遠志、棗仁既能入心,亦能入膽,況同白芍用之,則共走膽經,又何疑乎。膽得三味之補益,則膽汁頓旺,何懼心腎之相格乎。
人有夜不能寐,恐鬼祟來侵,睡臥反側,輾轉不安,或少睡而即驚醒,或再睡而恍如捉拿,人以為心腎不交,而熟知乃膽氣之怯也。夫膽屬少陽,其經在半表半里之間,心腎交接之會也。心之氣由少陽以交于腎,腎之氣亦由少陽以交于心。膽氣既虛,至不敢相延心腎二氣而為之介紹,心腎乃怒其閉門不納,兩相攻擊,故膽氣愈虛,驚悸易起,益不能寐耳。治法宜補少陽之氣。然補少陽,又不得不補厥陰也。蓋厥陰肝經,與少陽膽經為表里,補厥陰之肝,正補少陽之膽耳。方用肝膽兩益湯∶ 白芍(一兩)遠志(五錢)炒棗仁(一兩)水煎服。一劑而寐安,二劑而睡熟,三劑而驚畏全失。此方白芍入肝入膽,佐以遠志、棗仁者,似乎入心而不入膽。不知遠志、棗仁既能入心,亦能入膽,況同白芍用之,則共走膽經,又何疑乎。膽得三味之補益,則膽汁頓旺,何懼心腎之相格乎。此癥用無憂湯亦甚妙。白芍(五錢)竹茹(三錢)炒棗仁(三錢)人參(三錢)當歸(五錢)一劑睡寧,四劑全愈。人有神氣不安,臥則魂夢飛揚,身雖在床,而神若遠離,聞聲則驚醒而不寐,通宵不能閉目,人以為心氣之虛也,誰知是肝經之受邪乎?夫肝主藏魂,肝血足則魂藏,肝血虛則魂越,游魂亦因虛而變也。今肝血既虧,肝臟之中無非邪火之氣,木得火而自焚,魂將安寄? 自避出于軀殼之外,一若離魂之癥,身與魂分為兩也。然而離魂之癥與不寐之癥,又復不同。離魂者魂離而能見物,不寐而若離魂者,魂離而不能見物也。其所以不能見物者,陰中有陽,非若離魂之癥絕于陰耳。治法祛肝之邪,而先補肝之血,血足而邪自難留,邪散而魂自歸舍矣。方用引寐湯∶ 白芍(一兩)當歸(五錢)龍齒末(火,二錢)菟絲子(三錢)巴戟天(三錢)麥冬(五錢)柏子仁(二錢)炒棗仁(三錢)茯神(三錢)水煎服。一劑而寐矣,連服數劑,夢魂甚安,不復從前之飛越也。此方皆是補肝、補心之藥,而用之甚奇者,全在龍齒。古人謂治魄不寧者,宜以虎睛;治魂飛揚者,宜以龍齒,正取其龍齒入肝而能平木也。夫龍能變化動之象也,不寐非動乎,龍雖動而善藏,動之極正藏之極也。用龍齒以引寐者,非取其動中之藏乎。此亦古人之所未言,余偶及之,泄天地之奇也。此癥用枝湯亦效。炒梔子(三錢)甘草(一錢)白芍當歸炒棗仁(各五錢)丹砂(一錢)遠志(八分)柴胡(三分半夏(一錢)水煎服。四劑愈。人有心顫神懾,如處孤壘,而四面受敵,達旦不能寐,目眵眵無所見,耳聵聵無所聞,欲少閉睫而不可得,人以為心腎之不交也,誰知是膽虛而風襲之乎?夫膽虛則怯,怯則外邪易入矣。外邪乘膽氣之虛,既入于膽之中,則氣無主,一聽邪之所為。膽欲通于心,而邪不許;膽欲交于腎,而邪又不許,此目之所以眵眵,而耳之所以聵聵也。心腎因膽氣之不通,亦各退守本宮,而不敢交接,故欲閉睫而不可得也。夫膽屬少陽,少陽者木之屬也,木與風同象,故風最易入也。風乘膽木之虛,居之而不出,則膽畏風之威,膽愈怯矣。膽愈怯而無子母之援,何啻如臥薪嘗膽之苦,又安得悠然來夢乎。治法必補助其膽氣,佐以祛風蕩邪之品,則膽氣壯而風邪自散,庶可高枕而臥矣。方用祛風益膽湯∶ 柴胡(二錢)郁李仁(一錢)烏梅(一個)當歸(一兩)川芎(三錢)麥冬(五錢)沙參(三錢)竹茹水煎服。連服二劑,而顫懾止,再服二劑,而見聞有所用,人亦熟睡矣。此方絕不治心腎之不交,而惟瀉膽木之風邪,助膽木之真氣,則膽汁不干,可以分給于心腎,自然心腎兩交,欲不寐得乎。此癥亦可用助勇湯∶ 荊芥當歸(各三錢)防風天花粉(各一錢)川芎竹茹(各二錢)枳殼獨活(各五分)水煎服。二劑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