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6 09:41:07
本文轉載自自在飛翔《(引)人生是一趟心靈之旅》
有人說,人生是一條路。從表象來看,人生就是我們的身體在時空中不停變化,劃拉出的一條軌跡。從本質來看,人生是一趟心靈之旅,一切外部變化最終都體現為內心的精神體驗。人,以生而起,因死而終。在此過程中,我們的內心生發的力量,或如長江大河奔騰咆哮,或如山間溪流輕歌漫舞,或如平湖秋水波瀾不興。它們交互演變,毫無遺漏地灌注到生命遞進中的每一段。
(一)印象世界的生成
我們睜開眼睛,接收到從物體表面反射或折射過來的光線,然后便看到了這個物體。我們張開耳朵,接收到從某處沿空氣傳來的震動,然后便聽到了某物的聲響。眼睛和耳朵是我們得以感知外部世界的工具。可是我們的眼睛通常只對可見光有感應,對于紅外線和紫外線沒有感應。我們的耳朵只對一定分貝范圍的震動有感應,對于超聲波和次聲波沒有感應。這說明,我們的工具是有很大局限性的,要感知更廣闊的世界,要么借助先進工具,要么用心去體驗。
(二)不同的生命,不同的世界
蛇的眼睛不具有彩色成象功能,在它的世界看到的永遠是黑白畫面。貓眼有夜視功能,于是它們能看清我們看不見的東西。一只螞蟻站在一棵草下,好似一個人站在一棵樹下。大象對于腳邊的一棵小草視而不見,卻不知草莖上攀附著幾只螞蟻。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感官,不同的感知行成不同的世界。
(三)世事無常
世界萬象都處在變化過程中,于是利益得失因之變化,形勢順背因之變化。我們面對兩個結果,一是沒有絕對牢固不變的現象,一是沒有絕對完美的事物存在,就個人而言,名利、地位乃至其他身外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天都有種種意外發生。“死生共舞,律動無常”,未來難以預料,需以平常心待之。
( 四)思想和觀念的形成
思想和觀念的形成受制于多方面的力量,既有先天的傳承,更有后天的改造。每經歷一件事,或是受到一個刺激,獲得一個新的經驗或感悟,便會自覺地對思想和觀念進行自我修正。小時候多受教于父母,以父母為師,父母的言行便具有示范和指向的意義。稍大更多受教于老師,通過課堂教育對思想和觀念進行再塑造;進入社會,更廣泛更深入地參與到生產生活,在成敗、進退、得失中累積經驗,增加人生感悟。
(五)眾盲摸象
生活中,我們常常象“盲人摸象”故事里的盲人,陷入固執的“自我認定”里去。摸到象耳和摸到象腿的兩個人,他們都切實以自身觸覺感知了大象的身體,因而他們都具有堅信不疑的主觀認定。但事實上,一個具體事物往往涵蓋多個方面,具有多個局部。生活中,我們常僅僅感知到了事物有限的局部,卻將有限的局部印象自以為是地推認為全體。當我們觀察一個事物的時候,我們僅能選擇有限的角度和距離,連觀察所用的工具都必是有限的。因此通過有限觀察得出的結論便難免陷入片面。這是現實生活中難以回避的一道坎。
(六)爭辯之苦
生活中常有人為一些不打緊的觀點爭論不休。有的爭論似乎已淪為一種舌辯技術。看看古代的策士說客,當代的校園辯論。善辯者如在正方,常能將反方駁得無話可說;而如果就同一個論題他又站到反方,同樣能將正方辯得啞口無言。因此,有些爭辯不全是一個是非對錯的問題,而更多體現為一種攻防技術。 就事實而言,盲人摸象的故事已說明許多問題。
(七)心念和情緒
人生是一場心靈之旅,重在內心的精神體驗。心念和情緒之間是“立竿見影”的關系,心念是竿,而情緒是影。在特定的瞬間,有什么樣的心念,便會有什么樣的情緒。心念是活潑光明的,情緒便是輕松快慰的;心念是猥瑣陰暗的,情緒便是緊張壓抑的。想要活得快樂灑脫,就要改善心中之念。一個人的思想觀念和心念也是相互對應著的,思想觀念的內涵和性質決定了心念的內容和色彩。換句話說,面對外部事件,有什么樣的思想觀念,便會有什么樣的心念,然后對應形成具體的情緒。所以要想獲得輕松快樂的情緒體驗,必著力于改造自我的思想觀念。思想觀念開放了,光明了,自在了,情緒上自會快樂無憂。
心念動而情緒生。心念可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事理推導,以探求形勢變化趨向;一部分是對比、評判,形成得失的結論。前者對情緒基本沒有影響,而后者則是造成情緒波動的主因。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心念的力量很頑強,尤其是負面心念,雖然我們傾盡全力想要控制它,卻常常事與愿違,只好聽之任之。
(八)排解煩惱的方法
情緒是心念的影子,那么,我們只能通過控制心念來達到改善情緒的目的。而控制的重點,則是心念中對比、評判部分的內容。
繞轉: 當負面心念(指負面的對比、評判力量)來時,轉移注意力到別的事情上。如果能夠成功地將注意力集中到別的事情上,則先前的念頭自然退避、消散。
抗擊:當負面心念發動,內心感到不安時,要牢記心念的虛幻性,因之分解它、驅散它,不讓注意力受制于它。
拔根:既然心念的內容和色彩受制于思想觀念的內涵和性質,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改造我們的思想和觀念
(九)為什么心累
當下喊心累的人不少,因為人面對著很多的壓力。人脈和利益關系日趨復雜,因此,處理這些需要用心太多,耗費心力也快,所以容易心累。無執著自然少煩惱,因為無執著就不會沖撞。要想放下執著,就要時時寬心,時時放眼,時時自省,順勢而為。對待工作和生活的態度,“盡人事,待天命”。過程中積極爭取,卻并不強求結果。
(十)變化中求解
冬天的時候,水結成了冰,又硬又脆。春天來臨,冰又化成了水,柔情綿綿。如果把水放到鍋里蒸煮,它又化成看不著的高溫氣體。同樣是水,當它所承受的外部條件發生變化的時候,它的對外表現就跟著變化。人也如此,要在變化中及時調整自己。
欣賞自然之美。漫步于深山空谷,霧靄低回,溪流潺潺。一只小鳥兒收攏了羽翼,輕輕落在翠綠的枝頭,山的那頭露出太陽紅通通的臉。此類情景,足以讓疲憊的心卸下包袱,尋回久違了的天真和浪漫。
獲得關愛之情。母親為了孩子甘心付出,然后獲得難以言表的快慰。陌生的兩個人之間,同樣可借由彼此的關愛而獲得獨到的快樂體驗。
牢記幾句話:
1、欲望是一條狗,不能不喂,但也不能喂得過飽,更不能被它牽著走。
2、一切外部形式必最終服務于內心的精神體驗,所以快樂與否才是關鍵。
3、有些謬誤,在于我們過高估計了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而常常忽略了受制于自身所處環境的客觀被動性。
4、許多人對手里握著的幸福視而不見,卻在拼命追逐所謂幸福的過程中把幸福弄丟了。
5、推動和決定著多數人意志的有兩個基本心理,一個是從眾心理,一個是攀比心理。
6、一些人的悲劇之一,在于過多用腦,而過少用心。
7、世界萬象因陰陽而顯現,所以緣起緣滅,潮起潮落,看似無法,卻有規律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