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30 16:22:48
痛風是長期嘌呤代謝障礙,血尿酸增高引起組織損傷常見的慢性終身性疾病。95%發生于中年男性,具有間歇發病的特點。發病的誘因是,過度疲勞、生活不規律、飲食不當、精神緊張、受寒、感染等。痛風的潛在危險很大,可誘發諸多并發癥,危及健康和生命,應引起高度重視。
痛風是代謝性疾病,多在夜間反復發作,且毫無先兆,常為一側關節脹痛,以足部第一跖趾關節多見,次為踝肘、腕等處關節,皮膚表面紅腫、發熱、感覺過敏,伴有畏寒、頭痛、乏力等全身癥狀。初發病一年只發生2~3次,每次持續幾天,疼痛部位限于大腳趾關節。如不能堅持治療,高尿酸得不到控制時,疼痛發作會越來越頻繁,癥狀越來越嚴重,逐漸波及到指、趾、腕、踝、膝關節及全身關節,數年后可導致關節僵硬和畸形,皮下常見粟粒或黃豆大堅硬的結節,又稱痛風石。
痛風因長期尿酸增高并在關節及周圍組織沉積,引起痛風性關節炎,多發生在膝關節、腕關節、肘關節、手指關節以及足部,并損害內臟。尤其是體內有糖和脂肪代謝功能紊亂時,易并發許多嚴重疾病。
(1)高血脂癥。痛風患者食用高脂、高熱量食物,體內脂肪含量過高,膽固醇超過正常標準,引起高血脂癥。
(2)高血壓癥。痛風患者體型多肥胖,又缺乏運動,使體內脂肪蓄積過多,易造成動脈硬化,血管發生障礙,引起高血壓癥。
(3)腎臟病。痛風患者體內尿酸結晶在腎盂、輸尿管、腎小管及腎間質沉積,形成腎結石,損傷腎臟組織,引起痛風性腎病。出現浮腫、少尿、蛋白尿、夜尿增多、高血壓、貧血等腎功能受損害的表現,最后發展為腎功能衰竭而導致尿毒癥。
(4)糖尿病。痛風和糖尿病都是因體內代謝紊亂引起的疾病,尿酸值和血糖值之間密切相關,尿酸值常高者,血糖值也較高,易誘發糖尿病。
(5)心肌梗塞。痛風患者心臟血管易發生動脈硬化,造成血液循環功能不良,導致心臟供血受阻,引起心肌梗塞。
(6)腦血管病。痛風患者多動脈硬化,腦血管變窄血流不暢,造成缺血、缺氧,引起頭痛、頭昏、眼花、手腳麻木等,甚至失去意識,乃至死亡。
痛風的防治關鍵是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1)多飲水。每天至少飲8~10杯白開水,增加尿量有助于尿酸的排泄,降低尿酸的濃度,防止尿道結石的形成和痛風發作。
(2)控制飲食。不吃動物內臟、骨髓,海鮮、蛤蟹等含嘌呤高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許多人認為冬天進食牛羊肉及各種火鍋等溫熱食物可抵御寒冷,但火鍋中的海鮮、蘑菇、牛肉、羊肉等,嘌呤含量特別高,而火鍋湯更是痛風患者的“超級殺手”。據測試,每100毫升肉湯內含嘌呤160毫克至400毫克。這類含嘌呤高的食物,痛風病及風濕病患者食用后極易誘發和加重病情。
另外,豆腐等豆制品、蘑菇等菌類食品,也含有很高的嘌呤,吃了之后照樣也會導致痛風急性發作,這類食品有“隱形殺手”之稱。
(3)控制體重,嚴格忌酒。因酒中乙醇使血乳酸濃度增高,抑制腎小管對尿酸的排泄。啤酒也含大量嘌呤,不宜飲用。減少高熱量食物,避免肥胖。
(4)注意保暖。根據氣候變化增減衣服,避免受寒濕傷害。
(5)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疲勞及精神緊張、感染、外傷等刺激。
急性發作期,可服秋水仙堿,要注意腹瀉副作用;抑制尿酸形成,可服別嘌呤醇;緩解疼痛癥狀,促進尿酸排泄,可服阿托品;堿化尿液,可服碳酸氫鈉或堿性合劑。
另外,多食堿性的食物,如油菜、白菜、胡蘿卜、瓜類及黃綠色的蔬菜,可以促進尿液中的尿酸溶解,多飲水能增加尿量,促使尿酸排出。此外,痛風患者還要積極治療與痛風有關的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并注意減輕體重。服藥時應避免抑制尿酸的藥物,如阿司匹林、維生素B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