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糖尿病足
近幾十年來,糖尿病在我國發病率持續上升,糖尿病已經占據疾病譜前幾位。現有的治療糖尿病的西藥,無論哪一種,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降低血糖、尿糖,無法避免或減輕糖尿病的并發癥。而糖尿病的麻煩之處,并不在于糖尿病本身,恰恰在于它能引起中風、冠心病、腎病、白內障、皮膚搔癢、神經麻痹、癤瘡、糖尿病足等一系列并發癥,不僅患者生活質量差,致殘率高,而且危及到生命。
我在臨床治療糖尿病足,常用《外科真詮》顧步湯加減。原方為:
當歸30g
案例10
張某,男,82歲,臺灣臺北市人,2005年4月21日初診。
患者得糖尿病三十余年,用西藥能夠控制血糖,近年來,發現右下肢趾端發涼,麻木疼痛,行走困難,漸次發展到拇趾、足背幾處潰爛,流膿血,劇烈疼痛,日夜不止,西醫診斷為糖尿病足,屬于Ⅱ級,即感染病灶已經侵犯深部肌肉組織,形成多發性膿灶,用抗生素注射、內服,以及外用清創治療,均無效,考慮到患者年事已高,又安有心臟起搏器,手術風險太大,建議找中醫診治。
患者表情痛苦,大聲呻吟,右腳發涼,足背及拇趾顏色發紫,有三處創口,見到膿性分泌物,舌紅苔黃膩,脈虛大。此為脫疽,氣血大虧,先當補氣活血解毒止痛,用乳香散加減:
黃芪30g
外用九一丹拔毒生肌,每天清創、上藥一次。九一丹:熟石膏九份,紅升丹一份,研勻備用。
5月3日二診:服藥后,疼痛大為減輕,足背皮膚顏色開始轉紅,仍然有膿性分泌物排出,舌紅苔黃膩,口渴,咽喉微痛,脈洪數。當益氣養陰活血,排膿解毒,用顧步湯加減:
石斛30g
另外,加服西黃丸(麝香、牛黃、乳香、沒藥),每日3次,每次3g,外用藥照舊。
6月5日三診:內服、外用上述藥方已達一月,疼痛去之八九,足部潰瘍膿已排盡,只是尚未收口,舌脈依舊。顧步湯加減:
石斛30g
另外,每天先用甘草、五倍子煎水清洗創口,外涂《外科正宗》生肌玉紅膏:
當歸身60g
先用前4味藥入油中浸泡3天,微火煎枯,濾渣,將藥油煎滾后離火,先下血竭化盡,次下白蠟化勻,傾入瓷碗內,趁熱將輕粉研極細攪拌勻,收瓶中冷凍兩天退火,然后在常溫下收藏備用。
7月2日四診:足部潰瘍已經全部愈合,行走站立時間過長時,微感疼痛,無其它不適。改用石斛鬼箭羽方加減,制成散劑,長期當茶喝,以預防糖尿病的其它并發癥:
石斛30g
研末,每次10g,一日2次,沖服。
2006年3月接患者電話,告之至今血糖平穩,行走如常,能夠站立練字兩小時不覺得累。只是時值春天,恐又發作,詢問能否服幾劑湯藥以預防之。
心得體會:
本案屬于糖尿病晚期的肢端壞死,西醫只能截肢,但患者的年齡及健康狀況又不允許,故患者晚年生活在精神與肉體的巨大創痛之中。一診先要止痛,用《外科正宗》乳香散加減,大補氣血,兼以活血解毒止痛,外用九一丹拔毒生肌。二診集中藥力養陰活血、排膿解毒,采用湯、丸、丹并投,內外同治的方法,湯劑用顧步湯加減,這是治療下肢肢端壞死的經典方,丸劑用西黃丸,此方被譽為治療癰疽的“圣方”,丹劑仍用九一丹,此方可提膿祛腐,主治一切潰瘍流膿未盡者。歷時一月余。三診膿已排盡,須生肌合口,湯劑仍用顧步湯加減,只是藥物有所調整,增加了白及、白蘞、烏梅的收斂之品,外用藥選擇生肌玉紅膏,又經歷了近一個月,創口完全愈合。四診以鬼箭羽方制成散劑沖服,防止糖尿病造成其它血管、神經的傷害。
此外,近年來,我用自己設計的加味黃連丸防治糖尿病和糖尿病并發癥,患者長期服用,有很好的效果,原方為:
黃連300g
心得體會:
糖尿病并非現代疾病,中國古代即有,屬于“消渴”范疇。用黃連治療糖尿病,在中國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醫學史家考證,晉唐時期的軍旅醫生崔知悌,即以擅長治療消渴病著稱,著名的黃連解毒湯,就是他所創制的。消渴在晉唐時期發病率特別高,因為這個時期士大夫嗜好服“五石散”,乃至成為一種社會時尚,五石散性味燥烈,常導致身體產生火毒,釀成消渴病,黃連則是清火解毒的良藥。唐代王燾《外臺秘要》引述《近效方》中的記載云:“治消渴能飲水,小便甜,有如脂麩片,日夜六、七十起:冬瓜一枚,黃連十兩。上截冬瓜頭去瓤,入黃連末,火中煨之,候黃連熟,布絞取汁,。一服一大盞,日再服,但服兩三枚瓜,以瘥為度”。這則資料,是中外醫學史上有關糖尿病小便甜而渾濁的最早記載,這種民間療法也很有可取之處,彌足珍貴。從南朝時期陶弘景的《名醫別錄》,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在大量中醫古籍中,都有黃連治療消渴的記載。
據說,最近《自然》雜志刊登了黃連可以治療糖尿病和其它心腦血管疾病的醫學論文,在東西方反響都很大。許多人嘗試口服黃連粉,確有效果,但服用時間一長,則出現渾身無力和其它的副作用,不敢再服。由此可見,服中藥不像服西藥,必須分寒熱虛實,辨證論治。服單味黃連治療糖尿病有效,倘若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則組方,就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黃連的藥性和治療效果,又能夠克服其副作用,我所設計的加味黃連丸,即以黃連為君,五倍子為臣,水蛭為佐,西洋參、石斛為使。
五倍子古代稱作“文蛤”,《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云:“渴欲飲水者,文蛤散主之”,實驗證明:五倍子除了有降低血糖作用之外,還可以消除蛋白尿,并有廣譜抗菌作用,這對于防治糖尿病的并發癥極具意義,只是口感不佳,不宜煎服。糖尿病最值得擔心的是心血管的并發癥,我最近幾年用水蛭治療心血管病甚多,感到效果好,副作用小。北京仝小周醫生還提出:糖尿病患者用水蛭,可以使得并發癥晚出現5年。這個信息對我有很大幫助。黃連苦燥,容易耗氣傷陰,水蛭活血化瘀,又當以補氣為先,故在方中加西洋參益氣,耳環石斛養陰,組方趨于全面。我以此方治療數百例糖尿病,療效頗佳,大多數是長期用胰島素或其它降糖藥者,服用后,可以減少或停用西藥。但中醫辨證為虛寒者,則此方不適合。
九、頸動脈斑塊形成
頸動脈斑塊是一種對中老年患者威脅很大的疾病,不適合做手術,目前有效的西藥很少。中醫治療此病,當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但用尋常之品,往往力量不夠,投峻猛之藥,則擔心斑塊脫落,形成栓子,造成更大的危害。近年來,我以參三散、桂枝茯苓丸加減,采取緩消的方法,治療了數十例此類病,只要堅持數月,最后都達到了消融的目的。不僅如此,有些患者,還恢復了正常血壓,不再需要服降壓藥。
參三散加減:西洋參90g
桂枝茯苓丸加減:葛根90g
案例 11 參三散加減
劉某,男,67歲,廣西梧州市人,2010年11月23日初診。
患者多年來心肌缺血,血脂高,血壓高,服降壓藥尚能控制在140/90左右,上周檢查有頸動脈斑塊,左總動脈6.1mm,IMTO.8mm,頸內動脈5.1mm,右總動脈6.1mm,IMTO.8mm,頸內動脈5.0mm。經常頭暈,容易疲勞,睡眠欠佳。察之舌淡暗紅,脈弦細澀,偶爾有歇止。用桂枝茯苓丸加減、參三散加減:
煎劑:葛根90g
散劑:西洋參90g
研末,每天兩次,每次3g,飯后開水送服。
2011年1月3日二診:服上方后,頭暈明顯好轉,睡眠得以改善,精力充沛許多。沒有停服降壓藥,但血壓穩定在低于140/90范圍,察之舌淡紅,脈弦細。患者服煎劑不方便,要求長期服散劑。用參三散加減:
西洋參300g
研末,每天兩次,每次3g,服后開水送服。
2012年9月25日三診:患者服上方后,感覺舒適,因為沒有機會到長沙來,即用原方反復研末服散劑,將近1年8個月,2012年9月檢查,頸動脈斑塊已經消失,血脂正常,血壓正常,已經停服降壓藥半年多。
心得體會:
參三散最初只有人參、三七兩味藥,后來又加入丹參。岳美中、鄧鐵濤等著名中醫都曾經用專文介紹過其方對防治中老年心血管病的作用。近年來,我在使用參三散的過程中,經常加入紅景天、水蛭兩味藥。紅景天是藏藥,產自青海、西藏,質量高尚者氣味芬芳,質地致密。我見凡到西藏旅游的人多要吃紅景天,以緩解高原反應,推想此品必有增加心肺供氧的能力,這是中藥中很少有的。三七、丹參也可以活血,疏通血管,但沒有改善肺部功能的作用,所以在參三散中,我常加入這味藥。然而,翻遍所有的本草著作,包括《中藥大辭典》,只是簡單介紹其有活血止血的作用。水蛭是蟲類藥中,最能夠活血化瘀、疏通血管的藥物,在動脈斑塊形成之后,一般草木之品很難消除,非此品合穿山甲不能擔當軟堅散結的作用。水蛭的藥性貌似峻猛,但我親自嘗試了一年,每次3g到5g,沒有任何不良反應。
我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發現頸動脈斑塊的形成,與頸動脈血流量過緩、不足密切相關。大多數頸椎病患者由于頸動脈供血不足,經常出現頭暈、乏力等癥狀。葛根制劑有很好的增加頸動脈血流量的作用,故我在使用桂枝加葛根湯時,凡見到有頸動脈硬化或手足冷、舌暗淡、脈細澀的患者,往往改用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加葛根、生姜、紅棗、黃芪、天麻,則效果更為顯著。在本案中,先用桂枝茯苓丸加減送服參三散,隨后又兩方合用,做成散劑常服,終致頸動脈斑塊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