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進三大禮賦表》讀記
(小河西)
杜甫《進三大禮賦表》作于天寶九載(751)末。《舊唐書-玄宗紀》:“十載春正月乙酉朔壬辰,朝獻太清宮;癸巳朝享太廟;甲午有事于南郊,合祭天地。禮畢,大赦天下。太廟置內官,供灑掃諸陵廟。己亥,改傳國寶為承天大寶。”《新唐書-杜甫傳》:“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十三載”誤。十三載沒有“有事于南郊”。)
進三大禮賦表(杜甫)
【原文】臣甫言:臣生長陛下淳樸之俗,行四十載矣。與麋鹿同群而處,浪跡于陛下豐草長林,實自弱冠之年矣。豈九州牧伯不歲貢豪俊于外?豈陛下明詔不仄席思賢于中哉?臣之愚頑,靜無所取。以此知分,沉埋盛時。不敢依違,不敢激訐,默以漁樵之樂自遣而已。頃者賣藥都市,寄食朋友。
竊慕堯翁擊壤之謳,適遇國家郊廟之禮。不覺手足蹈舞,形于篇章。漱吮甘液,游泳和氣,聲韻寖廣,卷軸斯存。抑亦古詩之流,希乎述者之意。然詞理野質,終不足以拂天聽之崇高,配史籍以永久。恐倏先狗馬,遺恨九原,謹稽首投延恩匭獻納,上表進明主《朝獻太清宮》、《朝享太廟》、《有事于南郊》等三賦以聞。臣甫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
【意譯】臣甫言:臣在陛下的“淳樸之俗”中生長,行將四十年。臣在陛下的豐草長林中浪跡,與麋鹿同群相處,實自弱冠之年(二十歲)起。難道是各州郡長官不向朝廷按時推薦人才嗎?難道是陛下明確詔示不禮賢下士嗎?臣很愚笨,對此默然而沒答案。因此俺知分,被埋沒于盛世。不敢遲疑,不敢激憤,默默地以漁樵之樂自我安慰而已。近幾年俺像韓康“買藥都市”,寄食朋友。
俺暗自欽慕在堯翁擊壤的歌聲中,又恰逢國家郊廟之禮。不覺高興地手舞足蹈,并將之形諸文賦。吸收甘甜的汁液,浸潤祥瑞之氣,聲韻漸多,存于卷軸。或是古詩之流的賦體,幾乎是述者之本意。然而,文詞義理質樸鄙俗,畢竟不足以為崇高的皇上所聞,不足以配史籍永久流傳。只是擔心自己馬上會“先狗馬填溝壑”,遺恨九泉,故謹叩首通過延恩匭獻言,上表《朝獻太清宮》、《朝享太廟》、《有事于南郊》等三賦以便明主聽聞。臣甫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
【讀后記】前半自敘。在陛下領導下,俺已“生長”“行四十載”。自“弱冠之年”后,俺一直在陛下的“豐草長林”中“浪跡”。(由此看,杜甫約開元十九年參加科考。科考落選后開始“浪跡”。)“沉埋盛事”、“賣藥都市”、“寄食朋友”“以漁樵之樂自遣而已”。后半寫進表之由。盛事逢郊廟之禮,俺高興地手舞足蹈,并“行于篇章”。雖恐“詞理野質”,不足以“拂天聽”、“配史籍”,但恐“倏先狗馬”、“遺恨九原”,故上三大禮賦進明主。(為啥獻賦呢?俺還在“賣藥都市,寄食朋友”,恐“倏先走馬”,望皇上重用。)
【注釋】行:將。《歸去來兮辭》(東晉-陶淵明):“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麋鹿同群:《金樓子-興王》(梁-蕭繹):“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于首陽,依麋鹿以為群。”豐草長林:《與山巨源絕交書》(魏-嵇康):“赴蹈湯火,雖飾以金鑣(biāo),享以嘉肴,逾思長林而志在豐草也。”
牧伯:州郡長官。《送韓準裴政孔巢父還山》(李白):“出山揖牧伯,長嘯輕衣簪。”王琦注:“《曲禮》曰,九州之長曰牧。《王制》曰,千里之外設方伯,八州八伯。然則牧、伯一也。伯者主一州之長;牧者言牧養下民。鄭玄曰:殷之州牧曰伯,虞夏及周曰牧。后人稱太守曰牧伯,本此。”歲貢:郡國向朝廷推薦人才的制度。《漢書-食貨志上》:“諸候歲貢少學之異者于天子,學于大學,命曰造士。”《后漢書-蔡邕傳》:“臣聞古者取士,必使諸侯歲貢。”李賢注引《尚書大傳》:“古者諸侯之于天子,三年一貢士。”《送顧況泗上覲叔父》(唐-張繼):“吳鄉歲貢足佳賓,后進之中見此人。”
明詔:明確詔示;圣明的詔書。《史記-蘇秦列傳》:“臣請令山東之國奉四時之獻,以承大王之明詔。”仄席:側坐以待賢良。形容帝王禮賢下士。《漢書-陳湯傳》:“湯曰:'臣聞楚有子玉得臣,文公為之仄席而坐。’”《送進士臧濆下第后歸池州》(唐-羅隱):“天子愛才雖仄席,諸生多病又沾襟。”
知分:知道分寸。《老病》(唐-白居易):“如今老病須知分,不負春來二十年。”依違:遲疑。《九嘆-離世》(漢-劉向):“余思舊邦,心依違兮。”激訐(jié):激烈昂揚。《本事詩-怨憤》(唐-孟棨):“吳武陵有文筆才,而強悍激訐,為人所畏。”
買藥都市:典“韓康賣藥”。《后漢書-逸民傳-韓康》:“韓康字伯休,一名恬休,京兆霸陵人。常采藥名山,賣于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余年。時有女子從康買藥,康守價不移。女子怒曰:'公是韓伯休耶,乃不二價乎?’康嘆曰:'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藥為?’乃遁入霸陵山中。”
竊慕:暗自景仰。《答蘇武書》(漢-李陵):“卒復勾踐之仇,報魯國之羞,區區之心,竊慕此耳。”堯翁擊壤:《帝王世紀》(晉-皇甫謐):“帝堯陶唐氏…,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八九十老人擊壤而歌,觀者嘆曰:'大哉,天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后以此典頌揚太平之世。郊廟之禮:郊禮即天子祭祀天地之禮,廟禮即天子祭祀宗廟之禮。《書-舜典》:“汝作秩宗。”孔傳:“秩,序;宗,尊也。主郊廟之官。”孔穎達疏:“郊謂祭天南郊,祭地北郊;廟謂祭先祖。”
漱吮(shǔn):吸吮。甘液:甜美的汁液。《荔支賦》(漢-王逸):“仰嘆麗表,俯嘗嘉味。口含甘液,心受芳氣。”游泳:浸潤。《為長安等縣耆壽乞奏復尊號狀》(唐-柳宗元):“某等伏以生長明時,游泳皇澤,鼓腹且知于帝力,食毛敢忘于君恩。”和氣:指祥瑞之氣。《論衡-講瑞》(漢-王充):“瑞物皆起和氣而生。”聲韻:借指韻文。寖廣:漸多。《漢書-刑法志》:“奸有所隱,則狃而寖廣:此刑之所以蕃也。”《池州夫子廟麟臺》(唐-韋表微):“楚國寖廣,秦封益侈。”
抑亦:或許。《三國志-諸葛亮傳》:“抑亦人謀也。”古詩之流:《兩都賦》(漢-班固):“賦者,古詩之流也。”《三都賦序》(晉-皇甫謐):“詩人之作,雜有賦體,子夏序詩曰,一曰風,二曰賦,故知賦者古詩之流也。”希乎:幾乎。述者:《論語集解義疏》:“述者,傳于舊章也。”《禮記-樂記》:“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圣,述者之謂明。明圣者,述作之謂也。”
野質:《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后用以形容質樸鄙俗。天聽:帝王的聽聞。《諫表》(唐-獨孤及):“百姓不敢訴于有司,有司不敢聞于天聽。”
先狗馬:先狗馬填溝壑(死的委婉說法)。《史記-平津侯列傳》:“公孫弘乃上書曰:'臣弘素有負薪之疾,恐先狗馬填溝壑,終無以報德塞責,愿歸侯印,乞骸骨,避賢者路。’”《劇秦美新》(漢-揚雄):“恐一旦先犬馬填溝壑,所懷不章,長恨黃泉。”九原:九泉。《舊唐書-李嗣業傳》:“忠誠未遂,空恨于九原。”稽首:一種俯首至地的敬禮。《公羊傳》宣公六年:“趙盾逡巡北面再拜稽首。”獻納:獻言供采納。《舊唐書-玄宗紀》:“昌言嘉謨,日聞于獻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