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五律《房兵曹胡馬詩》讀記
(小河西)
此詩作于開元后期,杜甫齊趙游期間。兵曹:兵曹參軍。【《唐六典》卷30中都督府:“兵曹參軍事二人,從七品上。”】房兵曹:名不詳。胡馬:產自北方少數民族地區或西域之馬。【《李陵錄別詩》(魏晉):“胡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房兵曹管理的馬中,有一匹大宛(yuān)馬,杜甫見馬有感而作。
房兵曹胡馬詩(杜甫)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注釋】大宛:西域國名,以產良馬著稱。《史記-大宛列傳》:“大宛在匈奴西南……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后常借指駿馬。《送渾將軍出塞》(唐-高適):“控弦盡用陰山兒,臨陣常騎大宛馬。”
鋒棱(léng):物體的鋒芒、棱角。《御溝怪石》(宋-司馬光):“圭角老龍脊,鋒棱秋劍鋏。”瘦骨:《馬》(唐-李賀):“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竹批:如批開的竹子一樣。《相馬經》(伯樂):“耳三寸者,三百里;二寸者,千里。如削筒者,七百里。耳本生角長一二寸,千里。”“小兒銳,狀如削竹。”《齊民要術》卷6:“耳欲得小而促,狀如斬竹筒。”
空闊:曠遠。《八駿圖》(唐-元稹):“穆滿志空闊,將行九州野。”驍騰:駿馬奔馳飛騰。《赭馬白賦》(南朝宋-顏延之):“臨廣望,坐百層,料武藝,品驍騰。”
【大意】這匹馬是一匹大宛名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鋒一樣突出分明。兩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樣尖銳,跑起來四蹄生風。這馬奔馳起來,從不懼路途遙遠,騎著它可馳騁沙場托付死生。擁有如此奔騰如飛的良馬,真可建功立業萬里橫行。
【詩意串述】這是一首詠馬詩。首聯寫此馬為西域汗血寶馬,“瘦骨”已成“鋒棱”。次聯寫馬的雙耳如“竹批”,跑起來四蹄生風。總之,這馬不僅出身“名門”,而且“瘦骨”如棱、“耳如削竹”、“四蹄生風”。具備優秀戰馬的硬條件。三聯承上句,寫它縱橫馳騁,天地廣闊;寫它能化險為夷使人信賴。末聯寫感受。如此矯健,如此可信賴的名馬,豈不可以萬里馳騁?與其說是寫馬,不如說是在寫“理想”。到目前為止,杜甫還在漫游,或者說還在“啃老”,說的好聽一點,是在積蓄能量。應該說此時杜甫已逐步萌生了建功立業的志向。杜甫自認天資聰明。他“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皇。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壯游》。)他“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奉贈韋左丞》。)杜甫自認為是一匹“萬里可橫行”的名馬,一定能“立登要路津”,一定能“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而這時,杜甫還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