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四圣心源》學習門徑之一

A.《四圣心源》是一部怎樣的書?

《四圣心源》這本著作,是清代乾隆年間黃元御御醫所著,黃元御一生為中醫學鞠躬盡瘁,寫就了幾百萬字的醫學著作,而《四圣心源》則是黃元御著作中的巔峰之作。

黃元御在《四圣心源》自敘中寫道:作《四圣心源》,解內外百病,原始要終,以繼先圣之業,可見此書志向之高。凡是成就一番事業的,都是志存高遠,具有遠大目標的,而黃元御自從進入醫學這條道路,即為之而奮斗。雖說有這個遠大志向的古代醫者不在少數,而黃元御真正能夠成就其偉業的,還是其具有天賦,是黃元御的志向、努力、天賦,成就了真正的醫學偉人。

在當代,《四圣心源》經過十多年的快速傳播,應該說到目前為止,學習的人千千萬,那么大家為什么愿意學習黃元御的著作,是因為大家認為黃元御的理論寫得好,是任何后世醫家所不能比的,他寫的書,說理清晰,演繹遞進,讓大家看得明白,而且黃元御的文筆很美,把醫書寫得如此優美的也只有黃元御的著作了。但是呢,在大家都認為黃元御的理論寫得好的時候,大家也很興奮,把黃元御的方子拿去用了,但是,效果不象他們想象中的好,甚至他們認為很多時候是沒有看到效果的。于是,大家的疑惑來了,以為黃元御只是理論寫得好,他的方子只是一種理論,沒有經過實踐的,所以他的這個效果就不好了。這是目前黃元御《四圣心源》眾多學習者碰壁后普遍的看法,于是很多人淺嘗輒止,轉而又去找其他醫書,亂七八糟的學習一通,結果越學越亂,這樣的學習,終究是不會有成果的。

那么,黃元御的《四圣心源》到底是一本什么樣的書?他僅僅是理論寫得好,在實際中是沒有效果的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為學習《四圣心源》好的人也比比皆是,這部分學得好的人,他們認為《四圣心源》不僅理論寫得好,也只有黃元御的有這個能力寫得那么好,試問自古自今,哪一部醫書可以拿出來對比一下,有象《四圣心源》這樣理論寫得如此條例清晰的?理論寫清楚了,概念體系建立清晰了,然后就用這些理論來分析疾病原理,試問,哪一部醫書是這樣的?沒有,一部著作都沒有,除了黃元御的著作。很多的醫書,沒有梳理清楚理論部分,既然如此,那就更不可能運用其不清晰的理論部分可以進行完整地分析原理了。理論是為著運用而建立的,理論都建立不好,如何去分析運用呢,如何能夠說清楚原理呢,有這種可能性嗎?所以,就一般醫書而言,想要說清中醫原理,簡直是癡人說夢了。

《四圣心源》清晰地建構了理論部分,然后又運用這些理論去分析原理,兩者是緊密關聯的。因此,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他還是一本真正教會大家運用中醫理論去看病的醫書。

  

B.《四圣心源》這部書的結構

《四圣心源》共十卷,內容分成陰陽五行六氣理論、生理闡述、病理病因闡述、脈理闡述共四大內容。陰陽五行六氣理論是基礎理論部分,其他的生理、病理病因、脈理都是運用基礎理論給予釋義而已。具體結構如下:

卷一中的陰陽變化、五行生克兩節、卷二六氣解、卷四的陰陽一節,是關于陰陽、五行、六氣的基礎理論部分,其核心內容就是闡述陰陽變化、五行生克、六氣從化這12個字的理。

卷一的五行生克之后的章節、卷四的中氣、精神氣血章節,則是闡述天人相應,是陰陽五行六氣理論關于人的生理的理論闡釋。

卷五至卷十,運用陰陽五行六氣理論闡述病理、病因。卷三則闡述脈理,也是陰陽五行六氣理論的運用。

上面的結構分析可以看到,陰陽五行六氣是最基礎的理論,其他的都是這個理論的運用而已,即是用陰陽五行六氣理論來解釋生理、病理病因、脈理問題,所以,學好最基礎的理論很重要,如果這部分理論說不清楚、學不清楚,那是不可能解釋清楚生理、病理病因、脈理的。只有學好的陰陽變化、五行生克、六氣從化這12字的核心理論,你才是入了中醫的門,否則終究還是一個門外漢。

既然陰陽變化、五行生克、六氣從化是理論的核心內容,所以我們就以這三大內容為綱,展開分析。

黃元御在《四圣心源》天人解中敘述到: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然則善言人者,必有驗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識天道,焉知人理!要闡述人理,首先在于明了天理,識天理,才能知人理。宇宙萬物都是從天理中產生的,知其根,才能知萬化之枝葉,人也不過是枝葉中一種。

所以我們先闡述陰陽五行六氣之天理,然后根據天人合一,運用陰陽五行六氣之天理來分析人的生理,然后再運用陰陽五行六氣之天理來分析人的病理,然后再運用陰陽五行六氣之天理來分析脈理。我們按照這個脈絡來剖析《四圣心源》。

                                                                        

  • 陰陽變化

(一)     天理

黃元御闡釋陰陽變化的核心原理在天人解陰陽變化這一節、勞傷解陰陽這一節,原文如下:

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則為陽,降則為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摘自天人解陰陽變化)

清濁之間,是謂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樞軸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分而名之,則曰四象,合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所變化耳。(摘自天人解陰陽變化)

中氣升降,是生陰陽,陰陽二氣,上下回周。陰位于下,而下自左升,則為清陽;陽位于上,而上自右降,則為濁陰。清陽生發于木火,則不至于下陷;濁陰收藏于金水,則不至于上逆。清氣之不陷者,陽噓于上也;濁氣之不逆者,陰吸于下也。濁氣不逆,則陽降而化陰,陽根下潛而不上飛;清氣不陷,則陰升而化陽,陰根上秘而不下走。彼此互根,上下環抱,是曰平人。(摘自勞傷解陰陽)

總議:上述三段,是陰陽變化的主要內容。第一段說明陰陽變化而生兩儀,第二段說明陰陽變化而生四象、五行,第三段說明陰陽上下回周的原理。

分議: (1)一氣、中氣的基本知識

一氣即中氣。東、西、南、北,在四方之中的位置,那里的氣,叫中氣。何謂“中”?“中”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位置為“中”的意思,一個是懸空之祖竅的意思。位置為“中”這層意思大家好理解,但是懸空之祖竅的這層意思,大家卻不一定好理解或者都沒有聽說過,因為祖竅這個詞出自于道家內丹學,所以,這里重點講一講祖竅這個詞的含義。竅就是這個空O,這個空O圓坨坨卻無體,正如道德經所言: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祖竅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到的,它懸在東西南北之中間。但在這個完全看上去是一個空O的孔竅里面卻住著一個“一”,這個“一”就是“有”,有雖然也是無形,其體為O,但是它卻是有功用的,“有”就是表達有功用的意思。《道德經》言: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所以,有即是有其實用的功用。一句話,其體為“無”,其用為“有”。“一”也叫一氣,《道德經》中也稱之為谷神、玄牝之名稱。

為什么叫祖竅呢,因為這個竅里面,住著這個一氣,一氣是“用”,故一氣化生天地、化生萬物,是天地之根,是萬物之祖,所以就叫它為祖竅,老子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正是此意。

一氣住在祖竅那里,祖竅是在“中”,所以一氣也叫中氣,也叫祖氣,它還叫太極,總之,名稱很多,大家要抓住名稱的本質含義才是最根本的。

(2)一氣的升降變化

一氣因為是“祖”,是天地之根,是天地之父母,那么這個一氣是如何變化的呢?一氣升降,升于一半,是為木,全升是為火,降于一半是為金,全降是為水,木火金水是為四象。一氣也為土,土合四象,就是五行。這就是一氣運動所生出來的五行之氣。有了五行就生出了天地萬物。推之,就人身而言——祖氣之內,含抱陰陽。陰陽之間,是謂中氣,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氣左旋,則為己土,中氣右轉,則為戊土。戊土為胃,己土為脾。己土上行,陰升而化陽,陽升于左,則為肝,升于上,則為心;戊土下行,陽降而化陰,陰降于右,則為肺,降于下,則為腎。肝屬木而心屬火,肺屬金而腎屬水。是人之五行也。五行之中,各有陰陽,陰生五藏,陽生六府。腎為癸水,膀胱為壬水,心為丁火,小腸為丙火,肝為乙木,膽為甲木,肺為辛金,大腸為庚金。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藏有心主相火之陰,府有三焦相火之陽也。再推之——皮毛者,肺金之所生也,肺氣盛則皮毛致密而潤澤。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氣盛則肌肉豐滿而充實。脈絡者,心火之所生也,心氣盛則脈絡疏通而條達。筋膜者,肝木之所生也,肝氣盛則筋膜滋榮而和暢。髓骨者,腎水之所生也,腎氣盛則髓骨堅凝而輕利。五氣皆備,形成而體具矣。上述兩段推論,選自《四圣心源》藏府生成、形體結聚,依據陰陽五行之天理,天人合一,由此推論人身之五行,人身之五行即藏府,藏府即天之五行在人身的體現。天有五行,實為宇宙之五行,而人有藏府之五行,這正好說明了人是宇宙之中的小宇宙,兩者是相通的。一氣之體是為O(空),但卻是天地之根,自然就是生身之根,也就是說O(空)乃是生命的本質。佛書所言,一切皆是虛妄,生命有形,不過是O(空)之所生、所用、所支配著而已,生命的來源在于O(空),虛者,即O(空)也,一切皆是虛妄,即是說,一切生命的本質是O(空),雖然外形是實。得此O(空)者,自然與天地同壽,黃帝內經是這樣說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黃帝還說: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得O(空),即得道,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

(3)一氣升降變化的根源在于陰陽

那么為什么一氣能夠升降呢,它的機理到底是什么呢?因為一氣里面包含著陰陽,有陽則升,有陰則降。陰陽乃是升降的機關。機關,就是樞機的意思,寓意的是變化的機關,而非物質之存在。現代天文學發現宇宙中有黑洞,這個黑洞什么都看不見,但是它確是運動的,它的運動,就在于有陰陽、動靜之機。有一些人闡述中醫理論時,多次論述陰=津液,事實上,陰有多重含義,為氣機、為血、為水、為物質,所以,以陰=津液這個定義,這是以偏蓋全,偷換概念,因而是錯誤的。

陽之本性動,陰之本性靜,動機升,靜機降,因為有動有靜,于是變化發生了,動則升,靜則降,氣從一的餛飩狀態變成了上、下區別之位,就相對立而言,上面的我們就叫它為陽,下面的我們就叫它為陰,所以,陰陽的升降導致了陰陽從一氣混芒的狀態分化為上為陽、下為陰的狀態,這就是兩儀。

一氣升降,是生四象之氣,而升降即陰陽,所以也就是陰陽變化而生出了四象。

四象輪旋,一年而周。陽升于歲半之前,陰降于歲半之后。陽之半升則為春,全升則為夏;陰之半降則為秋,全降則為冬。春生夏長,木火之氣也,故春溫而夏熱;秋收冬藏,金水之氣也,故秋涼而冬寒。就自然界而言,春夏秋冬即時間之四象,陽之半升則為春,全升則為夏;陰之半降則為秋,全降則為冬。故春夏秋冬的變化,是陰陽變化的結果。這是運用陰陽升降變化來解釋自然,時間的變化的根源也在于自然界之陰陽變化。

蓋天地之位,北寒、南熱、東溫、西涼。陽升于東,則溫氣成春,升于南,則熱氣成夏;陰降于西,則涼氣成秋,降于北,則寒氣成冬。春之溫生夏之熱,夏之熱生秋之涼,秋之涼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溫。在此段中,陽升于東,則溫氣成春,升于南,則熱氣成夏;陰降于西,則涼氣成秋,降于北,則寒氣成冬。故陰陽升降于四方,東南西北之氣的溫熱涼寒的變化,是陰陽變化的結果。這也是運用陰陽升降變化來解釋自然。

歸納言之,氣的變化,總源于陰陽機關之變化。

這段話的根源是河圖之理,是黃元御對河圖的內涵解釋。中氣就是太極,因為里面寓有動靜陰陽變化之機關,所以河圖實際上是太極圖的另一種表示方法。

上述這段話被一些中醫學者概括為土樞四象、一氣周流、圓運動, 但是為什么黃元御不用土樞四象、一氣周流、圓運動的術語呢,《素問.陰陽應象論》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陰陽者,是變化的父母,父母即根源之意。所以,《四圣心源》遵循內經岐黃之原旨,開篇即申明整書的核心,陰陽是一切事物變化的根源,所以《四圣心源》開篇名稱就稱:陰陽變化。這個陰陽變化,貫穿了整書了始終,是內經、《四圣心源》的核心思想。中醫的理論術語是陰陽五行六氣這些基本概念,作為一門嚴謹的理論著作,必須運用嚴謹的陰陽五行六氣的概念來分析人身生理等,而不是另外再去創造什么名稱來,這是違背內經經典的。所以,在本段話所在的章節上,黃元御不叫他土樞四象、一氣周流、圓運動,而叫他陰陽變化,這就是抓住了內經的本了,抓住本進行論述。

(4)陰陽顛倒升降的根源

中氣升降,是生陰陽,是說陰陽是運動的,是上下的升降運動,陽即升,陰即降。

陽升而位于上,陰降而位于下,兩者各就其上下之正位,但是陰陽二氣,卻要上下回周,陰位于下而左升,陽位于上而上右降。陰性既然沉降,何以又要左升?陽性既然浮升,何以又要右降?這種顛倒運動,其原在于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即陰陽互根。

陰中有陽,則陽浮而生木火,陰隨木火而上而化陽。陽中有陰,則陰沉而生金水,陽隨金水而下而化陰。所以,陰升為陽,陽降為陰,陰陽互化,乃是因為陰陽互根,動靜相寓。

可見,陰陽回周、陰陽互化,根源即在于陰陽互根,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黃元御通過對陰陽二氣的圓周運動,來揭示陰陽互根之至理,這也是河圖之至理。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出,圓周運動的背后是陰陽變化,這才是圓周運動的核心所在,黃元御雖然分析圓周運動,但是始終不脫離內經所闡述的陰陽者變化之父母之理,說明黃元御是真正遵經的醫學大家。

陰陽易辨,上和下,左和右,寒和熱,虛和實,辨識這些終究難度不大,難度大的是因為陰中之陽、陽中之陰,這才是變化的復雜性的根源,中醫難學的原因也在于此。比如,我們看到某人怕寒,在陰陽兩方面來說,這是陰癥,陽虛之癥,如果我們這樣簡單地去分析運用陰陽,開出來的方,往往是不會對的,原因即在于陰中之陽、陽中之陰。怕寒,固然是為陰癥,寒者,水,故水寒,這是一個方面,但是水寒還會侮土,所以土濕,在水寒土濕的情況下,還會木郁,木氣尚盛,則郁而為燥,木氣為虛,則郁而為寒。所以,怕寒,可能是水土木俱寒,還可能是水寒土濕,而木郁為燥,這種情況就是寒熱并存,本寒和標熱同時存在,分析來看,就是水寒土濕、木郁為陽虛,而木郁也含有燥實之標。所以,由于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往往表現的是陰陽之癥、寒熱之癥、虛實之癥并存,而不是非陰即陽、非寒即熱、非虛即實。在我們學習陰陽理論的時候,不抓住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個陰陽變化復雜化的根本,你是很難入門的,如果你把陰陽互根之理真正理解了,那么可以說你對陰陽理論入門了。

(5)陰陽概念的拓展,構建科學的陰陽理論概念

陰陽互根之理,用于分析五行,就是:金為陽中之陰,火為陽中之陽,木為陰中之陽,水為陰中之陰,土為陰陽均平,所以稱之為中氣。

陰陽互根之理,用于分析人身之藏府、經氣。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手少陽三焦,是謂手之三陽。足陽明胃、足太陽膀胱、足少陽膽,是謂足之三陽。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厥陰肝,是謂足之三陰。手太陰肺、手少陰心、手厥陰心主,是謂手之三陰。陽明、太陽、少陽是謂陽,而陽中又有陰陽,陽中之陽者,就是手三陽,陽中之陰者,就是足三陽。太陰、少陰、厥陰是謂陰,而陰中又有陰陽,陰中之陽者,就是足三陰,陰中之陰者,就是手三陰。因為陰陽互根的原理,所以,手三陽升,足三陽降;足三陰升,手三陰降。這樣的劃分,能夠說清楚的人,古之難有,千百年來,醫書汗牛充棟,卻都沒有說明這個,其實是心中不明陰陽互根之理,只有黃元御把這個說清楚了,其根源在于黃元御對陰陽互根的真正透徹之悟。

通過上面的分析,陰陽的概念進展為四象五行、然后又進展為三陰三陽,為什么要這樣劃分呢,這是因為僅僅陰陽2個方面來分析事物概念的準備是不夠的,所以,需要進一步根據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原理將陰陽的概念拓展為陽中之陰、陽中之陽、陰中之陽、陰中之陰以及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這些概念,這樣陰陽的概念極大的豐富化了,可以將人身復雜生理用陰陽對應起來了,這樣人身生理即可用陰陽的原理來進行分析了,這個就是陰陽概念拓展的邏輯意義,通過概念拓展達到解釋人身生理的理論概念的準備工作。所以,陰陽的概念從來就不是無事生非或者玄學之類的,而是理論的準備工作。

所謂理論,是概念、判斷、推理組成的一個系統,用于解釋研究對象,闡釋研究對象的本質屬性。陰陽理論之所以是科學的理論,那是因為它已經從理論的邏輯起點概念這個環節,作了一個完整的概念準備。只不過陰陽理論的研究對象是氣,而氣是無形的,陰陽理論是研究對象為無形的一門科學理論,相對于以研究有形之物的大眾眼中的科學理論而言,它是一門特殊的科學理論。

相對于以有形對象為研究對象的理論而言,以無形對象為研究對象的理論,難度更加大,那是很自然的推論。陰陽理論建立之后,以人身為實踐對象,驗證其理論的正確性、有效性,是理論——實踐——理論的循環,這個循環也是科學的。

(6)河圖五行和洪范五行兩種五行的區別

上面所說的陰陽變化,是生四象,土合四象,是為五行,此為河圖之五行,五行之所以如河圖之變化,實因為陰陽互根之機理。而又有洪范之五行,洪范之五行,是這樣說的,木曰曲直,火曰炎上,金曰從革,水曰潤下,木曰曲直,曲直作酸,酸者,是謂陰,水曰潤下,潤下則為陰,故水木為陰;金曰從革,從革作辛,辛者,是謂陽,火曰炎上,炎上則為陽,故火金為陽。水木為陰、火金為陽,這是在說明木火金水或陰或陽之本性。所以,河圖之五行,因為陰陽之互根,而洪范之五行,是因為或陰或陽,所以兩者揭示的陰陽內涵是不一樣的。兩者的區別大家不要相混淆。

(7)陰陽是如何進行衡量的

陰陽是無形的,是眼睛看不到的,如果我們沒有辦法看到陰陽,那么我們是不可能運用陰陽的,那么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如何來“看”陰陽的呢,從而達到如何衡量陰陽的目的。這個方法就是中醫的望聞問切,通過望聞問切來衡量無形的陰陽。

這里我重點來說一說切脈“看”陰陽。脈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脈實際上就是為了衡量陰陽,因為陰陽是無形的,我們通過脈來觀察無形之陰陽的變化,通過脈的性情形狀來衡量陰陽。

脈是如何衡量陰陽的呢?

首先脈是有長度的,陰陽是有長度的。

其次,脈有二十四脈,通過二十四脈來衡量陰陽的變化。浮沉者,陰陽之性也。遲數者,陰陽之氣也。滑澀者,陰陽之體也。大小者,陰陽之象也。長短者,陰陽之形也。緩緊者,陰陽之情也。石芤者,陰陽之虛也。促結者,陰陽之盛也。弦牢者,陰陽之旺也濡弱者,陽氣之衰也。散伏者,陰陽之闔辟也。動代者,陰陽之起止也。

陰陽變化的本性是有升降的,升的我們叫浮脈,降的我們叫沉脈。

陰陽變化是有胖瘦的,胖的我們叫大脈,瘦的我們叫小脈;

陰陽變化是有高矮的,高個的我們叫長脈,矮一點的我們叫短脈;

陰陽變化是有快慢的,快步跑的我們叫數脈,慢慢走的我們叫遲脈;

陰陽變化是有表情的,雍容和暢、不慌不忙的,我們叫緩脈,眉頭緊皺、心情緊張的那種感覺,我們叫緊脈。

滑而收不住的感覺,我們叫滑脈,想要向前走卻感覺被什么東西羈絆的感覺,我們叫澀脈。

僵硬沉沉的感覺是石脈,虛胖的感覺是芤脈。

沉而欲行不得行的感覺是弦牢。

軟弱無力、不太有力氣的感覺是濡弱。

緩而一止復來者,名曰結。數而一止復來者,名曰促。

氣不見收意,則脈散;氣不見疏意,則脈伏。

陰陽相搏,則為動;斷續不聯,則為代。

這里黃師歸納了陰陽的9個屬性。性、氣、體、象、形、情、虛實、開合、起止。

總結:陰陽有運動(浮沉(浮沉即升降)、開合、起止、有寒熱六氣、有高矮(長短)、有胖瘦(大小)、有軟硬(情緒)(緩緊、弦牢、濡弱等)、有虛實。通過以上屬性的形象把握,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衡量陰陽變化,因為沒有任何一種儀器可以觀測到陰陽,我們的古圣創造了特殊的方法來衡量陰陽變化,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智慧。

通過脈法衡量陰陽變化,判斷陰陽變化的情況,然后再根據陰陽理論來解釋這個陰陽變化的來龍去脈,從而達到診斷的目的。中醫者的高低之判,即在于此。

所以,前有陰陽變化的理論,后又有衡量陰陽變化之脈理,這兩者是相承續的,現在的脈法,直接診斷什么高血壓、高血糖等等等,高血壓的脈是什么陰陽、高血糖的脈又是什么陰陽,根本說不出來,說不出陰陽,你根據什么來看病,那不就是成為西醫了嗎?完全脫離陰陽,成為了和陰陽理論沒有任何聯系的脈法,這還是真正的中醫嗎?難怪那么多人要誤解中醫、不相信中醫了。真中醫的衡量標準,就是是不是以陰陽五行理論分析、判斷、推理,不以此作為標準的,都是與中醫的本質相違背的。當然,借鑒西醫的診斷、或者西醫的一些分析,從而受到啟發,然后再運用陰陽理論的思路重新加以解釋的,從而得到正確的中醫結論的,這樣的方法,也是可取的。

 

(二)     人理

原文:祖氣之內,含抱陰陽,陰陽之間,是謂中氣。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氣左旋,則為己土;中氣右轉,則為戊土。戊土為胃,己土為脾。

釋義:中氣陽升,是為脾,中氣陰降,是為胃,故脾胃,是陰陽變化的結果。此段運用陰陽變化來解釋脾胃生成的生理。

原文:己土上行,陰升而化陽,陽升于左,則為肝,升于上,則為心;戊土下行,陽降而化陰,陰降于右,則為肺,降于下,則為腎。肝屬木而心屬火,肺屬金而腎屬水。是人之五行也。

釋義:陽升于左,則為肝,升于上,則為心;陽降而化陰,陰降于右,則為肺,降于下,則為腎。故肝心肺腎,是陰陽變化的結果。此段運用陰陽變化來解釋肝心肺腎生成的生理。

天的五行叫土木火金水,而人的五行叫脾肝心肺腎,名稱不同,而五行之氣的內涵是一致的。脾肝心肺腎是人身之五行,所以五藏不是物質的概念了,而是五行之氣的含義了。我們講五藏,就是講五行之氣,就是講土木火金水。

原文:肝藏血,肺藏氣,而氣原于胃,血本于脾。蓋脾土左旋,生發之令暢,故溫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轉,收斂之政行,故清涼而化辛金。

釋義:脾陽左旋,而生乙木,胃陰右轉,而化辛金,故陰陽變化而生乙木、辛金。

原文:午半陰生,陰生則降,三陰右降,則為肺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氣清涼而性收斂。子半陽生,陽生則升,三陽左升,則為肝木。肝木即腎水之溫升者也,故肝血溫暖而性生發。  

釋義:腎水之溫升(即陽升)而化肝木,心火之清降(即陰降)而化肺金。故陰陽變化,而化肝木肺金。

原文:肝血溫升,升而不已,溫化為熱,則生心火;肺氣清降,降而不已,清化為寒,則生腎水。

釋義:升而不已,陽也;降而不已,陰也。肝血溫升則生心火、肺氣清降則生腎水的變化,是陰陽變化的結果。

原文:陰中有陽,則水溫而精盈;陽中有陰,則氣清而神旺。

釋義:水為陰,而抱陽,故水溫;火為陽,而含陰,故火清。水溫、火清,即陰陽變化之結果。

原文:蓋陽氣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陽氣全升,則魂變而為神。魂者,神之初氣,故隨神而往來。陰氣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陰氣全降,則魄變而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釋義:魂神、魄精之變化,是陰陽變化的結果。

原文:官竅者,神氣之門戶也。清陽上升,則七竅空靈;濁陰上逆,則五官窒塞。

釋義:陽升陰降,則七竅空靈;陰升陽降,則五官窒塞。故空靈、窒塞,是陰陽變化的結果。

原文:木曰曲直,曲直作酸。火曰炎上,炎上作苦。金曰從革,從革作辛。水曰潤下,潤下作咸。土爰稼穡,稼穡作甘。火性炎上,上炎則作苦。水性潤下,下潤則作咸。木性升發,直則升而曲則不升,郁而不升,是以作酸。金性降斂,從則降,而革則不降,滯而不降,是以作辛。使坎離交姤,龍虎回環,則火下炎而不苦,水上潤而不咸,木直升而不酸,金從降而不辛。

釋義:坎陽上升則水上潤而交離,離陰下降火下炎則交坎,故火下炎而不苦,水上潤而不咸。

青龍上交于白虎,即木直升,白虎下降于青龍,即金從降,龍虎回環,則木直升而不酸,金從降而不辛。

所以,味之變化,是陰陽變化的結果。

原文:肝之氣風,其志為怒。心之氣熱,其志為喜。肺之氣燥,其志為悲。腎之氣寒,其志為恐。脾之氣濕,其志為思。蓋陽升而化火則熱,陰降而化水則寒。離火上熱,泄而不藏,斂之以燥金,則火交于坎府;坎水下寒,藏而不泄,動之以風木,則水交于離宮。木生而火長,金收而水藏。當其半生,未能茂長,則郁勃而為怒。既長而神氣暢達,是以喜也。當其半收,將至閉藏,則牢落而為悲。既藏而志意幽淪,是以恐也。——陽之半生,則為怒,陽之全升則為喜;陰之半收,則為悲,陰之全降,則為恐。故情緒變化源自陰陽之變化。

原文:陰生于上,胃以純陽而含陰氣,有陰則降,濁陰下降,是以清虛而善容納。陽生于下,脾以純陰而含陽氣,有陽則升,清陽上升,是以溫暖而善消磨。水谷入胃,脾陽磨化,渣滓下傳,而為糞溺,精華上奉,而變氣血。——陰陽變化而生渣滓、精華。

總之,人身之生理,不過陰陽之變化爾。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黃元御《四圣心源》譯讀 第137節;快讀網
六氣十二經的圓運動 - 先解風情后解衣的日志 - 網易博客
黃元御“圓圈理論”淺識
氣機升降理論詳解
送書!拿到就是賺到!
開始學習《四圣心源》天人解(附彩圖)1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城市| 文水县| 昂仁县| 花莲县| 湄潭县| 政和县| 英吉沙县| 邵阳市| 禄劝| 即墨市| 乐山市| 乌拉特后旗| 东乌珠穆沁旗| 洞头县| 望城县| 阜康市| 盘山县| 松滋市| 万山特区| 土默特左旗| 司法| 拜泉县| 泰和县| 常宁市| 耒阳市| 建始县| 紫金县| 元谋县| 伊通| 新平| 神木县| 宁武县| 新巴尔虎左旗| 长寿区| 泽普县| 兴文县| 麟游县| 威远县| 凤山市| 简阳市| 巴林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