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破除T-34無敵神話:蘇德大戰,德軍真有那么怕T-34嗎?

在歷史的假設中,常常存在如果有某種武器,會對戰爭的進程產生何種影響之類的話題。在細究一個問題之前,對邏輯的整理至關重要,在制定一個計劃中,依據現存實際情況、既往歷史予以合理推理,建立邏輯因果模型,考慮'為何而做'、'不利影響'、'最壞結果'、'最優結果'等因素,使邏輯結論可靠,可接受,可解決矛盾,且在后續實踐中能基本驗證。

本文依據該邏輯過程,代位1940年德軍'巴巴羅薩'計劃制定者,探討在預知T-34坦克的存在(未見實物),通過對東線戰爭的發動、目標、雙方戰斗力、武器的可執行性闡述,簡要分析對'巴巴羅薩'計劃的影響情況。

■T-34坦克是二戰中蘇軍裝甲部隊的中堅,在衛國戰爭爆發初期曾對德軍造成了一定的震撼和威懾作用,即所謂的'T-34危機'。

一、戰略層面的考量

地緣政治中,第三帝國與蘇聯之間始終存在極強敵意,自瓜分波蘭開始,德國為應戰英法被迫支付給蘇方高昂的代價,自此埋下了戰爭的種子,導致德方轉為以'巴巴羅薩'計劃為戰略出發點。

蘇聯在西線戰爭尚未結束時,便接機染指波羅的海三國、東歐及羅馬尼亞等德國傳統勢力范圍,威脅東普魯士、西里西亞工業區。德國立即將蘇聯作為歐洲最可怕的敵人對待,尤其是蘇軍對羅馬尼亞油田的威脅,已經上升到決定國運的命門,對蘇開戰已成必然。

1940年德國作為歐洲最強大的軍事帝國,原料進口基本被斷絕,軍事行動必備的原油進口絕不可能依賴蘇聯一個國家(這點也決定了1942年夏季攻勢的著力點和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結局)。因此無論對方有何種武器,何種戰力,德國必然也必須和蘇聯進行開戰,才不會耽誤'巴巴羅薩'計劃的目標:征服對手,奪取資源。

■'巴巴羅薩'計劃的前身是埃里希·馬爾克斯起草的'東方行動草案',1940年8月草擬完畢時名為'奧托計劃',也因制定者的名字而被稱為'馬爾克斯計劃'。

二、經濟層面的考量

第三帝國所有經濟政策都圍繞著《我的奮斗》里描述的期望展開,簡而言之就是:1、復仇,2、爭奪生存空間,3、建立新秩序。從1933年開始,擴軍備戰逐漸成為德國整體經濟政策的核心地位。

臨近戰爭爆發時,德國累計軍費開支已經達600億帝國馬克,所占國家年度財政預算的比例從1932年的4%增加到了1938年的50%,相當于該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7%。軍備開支如此之高,全部依靠印鈔機予以支付,財政已經面臨破產的境地。尤其是到1940年,德國政府財政收入僅272億帝國馬克,特短期債務361.5億帝國馬克,其他債務430.5億帝國馬克,總債務已遠超財政收入。除了繼續依靠戰爭掠奪來彌補赤字,德國別無出路,而蘇聯豐富的資源和人口是歐洲范圍內最佳的被掠奪對象,'巴巴羅薩'計劃的執行在客觀上已刻不容緩。

實踐中,德國發動侵蘇戰爭的開戰時間拿捏準確,恰好處于大清洗之后蘇軍的虛弱時機。

■第三帝國的貨幣——帝國馬克。在'巴巴羅薩'計劃發起之時,德國的債務情況已經十分糟糕。

三、戰術層面的考量

(一)基于以往戰爭的推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東線僅使用一個第8集團軍就全殲俄國第2集團軍,并在西線戰事激烈時擊退了俄軍,攻克了華沙,并深深進入俄國本土。考慮到蘇俄軍隊1922年在華沙城下的潰敗,以及在1940年蘇芬戰爭中的拙劣表現,使第三帝國有理由相信,蘇軍的戰斗力不強,其軍隊幾乎是一群農民、奴隸和文盲的大雜燴,對蘇戰爭完全可行。

(二)戰斗力對比

1、蘇芬戰爭的結論

第三帝國對蘇聯的軍備認知,除去戰前軍事合作和互訪,基本來自于1940年蘇芬戰爭的實地觀察。在此次戰爭中,芬蘭和蘇聯戰損比接近1:10,芬蘭依靠落后的武器裝備(相對于德國而言)使蘇聯損失上百萬軍隊和近2000輛坦克。

據此可知,蘇軍武器裝備拙劣,即使有更好武器,一樣會被剛征服西歐、士氣高昂且處于上升期的德軍所擊敗。

■有關蘇芬戰爭的電影劇照,蘇軍在這次戰爭中遭到數量處于絕對劣勢的芬蘭軍隊的沉重打擊。

2、西線戰場的結論

在1940年的西線戰場以及之后的北非戰場,英法聯軍擁有二戰初期最優秀的S35中型坦克、B1系列、瑪蒂爾達等重型坦克。特別是其裝備的幾百輛B1系列、瑪蒂爾塔坦克,使德軍裝甲主力三號、四號坦克毫無辦法。但德國人依靠戰術配合、兵種協同,仍獲得最終勝利,充分證明戰略中戰術運用和人員素質遠比武器本身更重要。且 1940年明顯是德軍對自身能力自信、信仰自信上升到戰術自信、戰略自信的關鍵階段,對手某一種新型坦克基本不在戰爭計劃考慮范疇之內,不會對'巴巴羅薩'計劃的執行產生重大影響。

■1940年法國戰役中被德軍擊毀的法軍B1系列重型坦克。

四、自身的武器裝備考量

(一)三號坦克的性能

德軍在1935年提出對'主力坦克'(即后來的三號坦克)設計要求中,僅要求安裝37mm火炮,以古德里安為代表的軍方認為應該安裝一門50mm火炮,故三號坦克預留安裝50mm火炮的設計冗余。實踐中,1940年其換裝的50mm L/42火炮已能夠和S35等中型坦克抗衡,且該型三號坦克在北非戰場也能和英軍坦克(20噸級'十字軍'II型,正面51mm裝甲+57mm坦克炮)較量。其擬進一步升級的50mmL60火炮威力將更為強勁,500米距離足以擊穿T-34正面裝甲(45毫米/60度),甚至能擊穿曾經令德軍束手無策的瑪蒂爾達MK-II步兵坦克78mm厚的前裝甲。

作為1940-1941年德軍主力戰車的三號坦克,雖談不上最優秀,也絕不是什么弱者。三號坦克依靠車組良好的訓練、優秀的人機工程學設計及領先世界的光學瞄準系統,將強于已知的蘇軍主力戰車BT系列、T26系列,作為'巴巴羅薩'計劃的裝甲主力,預估完全可抗衡蘇軍的T-34/76。

實踐證明:1941年裝備50mm火炮的三號坦克殲敵交換比一度達到了1:6,而自1942年中期生產的J型(換裝50mmL60),可在500米的距離上擊穿T-34的裝甲。在裝甲對戰中,三號坦克完全可以和T-34/76型一較高低,后者并未對'巴巴羅薩'計劃的執行產生不利影響。

■1942年東線戰場,裝備60倍徑50mm長身管火炮的三號坦克J型。

(二)后續其他坦克的性能

德軍在30年代后期開始設計安裝大口徑火炮的坦克,預計作為火力支援使用,其中包括四號坦克(后發展成為長身管中型坦克)和六號坦克(后發展成為虎式重型坦克),并在二戰爆發后逐步發揮了巨大的戰斗力。其中,早期的四號坦克F型雖未將T-34作為假想敵,但作為火力支援坦克,它采用一門75mmL24型坦克炮,設計冗余中已具備承載75mm長身管火炮的能力,強于T-34的火力輸出。

同時,受英國'馬蒂爾達'和法國'夏爾'B1重型坦克的刺激,德軍裝備重型坦克的要求空前迫切,T-34的出現僅是加速了定型生產的速度。1940年末到1941年初,亨舍爾公司按德國陸軍武器局的要求加速開發36噸級第四代'VI號坦克',即虎式重型坦克,擬在1942年4月20日元首生日前完成原型車的制造。當時德軍裝甲戰車的研發已領先全球,戰爭后期更是生產出了'豹'、'斐迪南/象式'、'虎王'等重裝甲怪獸。

新武器研發的持續性和現有武器的可升級性,保證了德軍裝甲部隊的技術優勢。在'巴巴羅薩'計劃制定和執行中,已有部分因素考慮到對方裝備類似英法重型坦克的可能,德軍完全具備與之相當的一戰之力,因此不必過多考慮對手(裝備T-34)的影響。

實踐中,1941年T-34的出現引發的恐慌和驚訝是極其短暫的,快速升級的三號坦克、1942年出現的虎式坦克和四號長身管坦克立刻贏得了對T-34/76裝甲與火力的全面領先,并迫使蘇軍研發T-34/85和IS系列坦克。

■長身管型的四號坦克,其48倍徑的75mm火炮可以說是T-34/76的克星,更不用提安裝88mm炮的虎式坦克。

(三)反坦克武器的性能

蘇德戰爭爆發之初,德軍主要裝備37mmPAK35/36、50mmPAK38系列反坦克炮,后續更大威力的75mm系列PAK40反坦克炮已完成設計,但尚未進入生產。

與此同時,德軍早已開始使用88mm高射炮對付重型坦克,效果極好。東線戰爭從始至終,88mm高射炮及其衍生型始終是對付T-34坦克的利器,所謂的T-34恐慌將很快被該型高射炮直接消除。

■在地勢平坦的東線戰場,88mm高射炮始終是對付蘇軍坦克的利器。

(四)空軍武器的性能

1940年蘇聯空軍的主力戰機為雙翼機,而同一時期的德國空軍具備遙遙領先的代差,形成碾壓般的技術形態。德空軍有數款能夠實施對地攻擊的機型,在地面的蘇軍坦克即使性能優良,也僅僅是待屠宰的羔羊,在這一層面上,T-34所造成的不利影響因素不可能作為軍事計劃的重點予以考量。

五、工業潛力的考量

1940年德國已占領大半個歐洲大陸,工業潛力超過蘇聯。至1941年2月,德國本土及占領區年鋼產量3180萬噸、石油480萬噸、煤炭4.39億噸,工業基礎超過蘇聯50%以上。

在制定'巴巴羅薩'計劃時,若已知對手具備T-34此類新型武器,德國的工業實力也足以生產出足夠的武器予以壓制。

實踐中,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聯能與德國坦克水平相當或超過的新型坦克(含T-34)僅有967輛。

■駛下生產線便被迅速運往前線的蘇軍T-34/76坦克,在蘇德戰爭爆發初期,T-34坦克裝備部隊的數量并不多。

六、結論

綜上,作為'巴巴羅薩'計劃的制定者,對戰略和戰術的考量,是博弈整體與局部、抽象與具體的考量。對手的一種新型武器,在博弈中的權重因素遠低于戰略的各方面權重,更何況自身有各種戰術等其他有利因素或替代因素予以抵消或抗衡。

即使T-34存在強于本身的情況,但考慮戰略必然性、戰術對比優勢、武器裝備后續發展能力等因素,所謂T-34對'巴巴羅薩'計劃的不利影響幾乎消弭于無形之中。在一場必須要打、不得不打的戰爭中,即使對手裝備清一色IS系列重型坦克,也應全力以赴,而不為其一種新式武器所動。更何況任何武器有優點也必有弱點,沒有什么武器是完美且不可戰勝的,正所謂'執金鼓必有指揮,觀其陣即知強弱……以吾強當其弱……吾乘彼弱,必出其陣后反擊之,無不潰敗'。

從某種角度看,'巴巴羅薩'計劃是個相當成功的軍事規劃,但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所謂T-34'危機'影響被后世過于渲染夸大,即使戰前德國人知道這種坦克的存在,其爭奪的目標和整個戰爭的進程也不會發生任何變化。唯一不確定因素是美國,當時它尚處于'巴巴羅薩'計劃的考慮范圍之外,而在其參戰后恰恰嚴重影響了蘇德戰場的進程,造成了另一個結果。

■T-34的存在不會影響德軍發動侵蘇戰爭的戰略決策,但作為一款出色的武器裝備,它為蘇聯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參考文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二戰坦克系列盤點:蘇聯篇
二戰蘇軍陸軍編制(二)
紀念二戰勝利70周年系列之十六:蘇聯的犧牲和貢獻
二戰蘇德戰爭爆發時雙方武器裝備對比,及戰爭期間各種類裝備情況
很少有人注意的歷史,德國人到底在哪里第一次遇到T-34坦克?
歷史上的今天,記巴巴羅薩行動81周年(下):因與果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神农架林区| 福州市| 大新县| 镇巴县| 筠连县| 玉山县| 香港| 金沙县| 成武县| 华亭县| 武夷山市| 元朗区| 丽水市| 勐海县| 鸡泽县| 汝南县| 泸西县| 军事| 蚌埠市| 黄浦区| 庄浪县| 陆良县| 马边| 黑龙江省| 天门市| 鹤山市| 社旗县| 中山市| 陇川县| 安陆市| 黄龙县| 泾阳县| 黔西| 博野县| 呼伦贝尔市| 绩溪县| 麦盖提县| 三河市| 唐海县| 台东市|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