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
相比鄰居西班牙,葡萄牙的政策明面上是中立的,暗地里,葡萄牙一直在和軸心國勾勾搭搭。
葡萄牙由于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靠近地中海出海口和大西洋,方便其與歐洲、美洲各國做貿易,二戰前,葡萄牙就一直和德國、英美等國做貿易,貿易量還是維持著正常水平。該國從美國和加拿大進口石油、煤炭、化肥和糧食等,對外主要出口鎢砂。
葡萄牙地方不大,大大小小的港口不少
二戰爆發后,戰爭使雙方陣營的貿易幾乎中斷,葡萄牙作為中立國就成為雙方貿易的上佳合作伙伴,其外貿情況由之前的貿易逆差9000萬美元,到1942年就變成了貿易順差6800萬美元。戰爭期間,該國私人企業的總資本翻了一倍,葡萄牙國家銀行的黃金儲量也增長了3倍。
和西班牙一樣,葡萄牙也靠出口鎢砂獲取利益,因此盟國在預防性搶購西班牙鎢砂的同時,也在葡萄牙實施該政策,以減少對德國的鎢砂出口。有錢不賺是傻子,葡萄牙在鎢砂漲價的同時還大幅度擴大生產,產量從二戰前1938年的2419噸,猛擴大到了1942年的6500噸,價格也漲到了戰前的775%。葡萄牙簡直贏麻了。
紅線為葡萄牙鎢礦石產量,藍線為全世界鎢礦石產量,可見葡萄牙占比多高
這樣下去也不行,在盟國的施壓下,葡萄牙在1942年建立了一套出口配額體系。首先是肯定允許盟國和軸心國都可以從該國進口鎢砂,但是只能在雙方各國在葡萄牙境內自己的鎢礦進行出口,生產多少,葡萄牙不管。葡萄牙自己持有的礦山對雙方都進行固定配額出口。
英國在葡萄牙擁有最大的鎢礦,因此占了優勢,可以穩定出口,而德國只有幾個小規模的鎢礦。1942年的時候,葡萄牙和德國簽訂了一個貿易協定,對德出口的鎢砂增加到了2800噸,作為回報,德國出口給其煤炭、鋼材和鉀肥,可以部分替代美加兩國的出口,減輕其在盟國方的壓力。
葡萄牙最大的鎢礦Panasqueira礦
盟國看到這樣不行,這不偏向德國了嗎?于是,也和葡萄牙展開貿易談判,擴大對盟國的鎢砂出口。而葡萄牙提出的條件是盟國降低硫銨、石油和其他產品的價格,盟國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拒絕了這個條件。葡萄牙一氣之下,反而減少了對盟國的鎢砂出口量。
1944年4月,美國下定決心對葡萄牙采取經濟制裁,迫使葡中斷對德國的鎢砂出口。6月5日,在盟國的壓力下,葡萄牙終于停止了對德國的鎢砂出口。德國這個時候其實也沒什么辦法,手上的鎢礦繼續留著只能是累贅,于是只能將手中的葡萄牙鎢礦全部甩賣,用甩賣掉的錢購買葡萄牙其他產業,比如旅館、電影院等等。
葡萄牙表面沒有和接收過德國的黃金,但暗地里,卻一直在接收洗白后的納粹黃金。據葡萄牙銀行秘書長阿爾比諾·比索與瑞士銀行高官高蒂埃通信中所述,葡萄牙表面上不接受納粹黃金,但是是通過瑞士銀行轉手洗白的是可以接受的。
葡萄牙軍隊本身比較弱小,完全經不起戰爭的折騰
葡萄牙的手法是讓德國把黃金按當日國際金價賣給瑞士銀行換取瑞士法郎,再把這筆錢存入葡萄牙的瑞士分行賬戶,再用這筆洗白后的錢再次回購瑞士銀行的黃金,這樣黃金就變干凈了,進入了葡萄牙的銀行。葡萄牙用這樣的方法還在南斯拉夫國家銀行在巴塞爾的辦事處接收過納粹黃金。
當然,葡萄牙接受的黃金總量是遠不如之前提到的西班牙和瑞士的,其中在戰爭末期,其接受黃金后,有相當一部分是把葡萄牙作為中轉,出海運往了阿根廷。二戰末期的納粹高官轉移資產路線有一條就是由軸心國占領國->瑞士->西班牙->葡萄牙->阿根廷。
戰后,據盟國估計,葡萄牙共從瑞士銀行收取了1.44億美元的納粹黃金,盟國提議葡萄牙應該歸還1942年以后接收的5050萬美元黃金。葡萄牙始終不承認沒有德國的黃金運到該國。經過扯皮,最終葡萄牙只同意交還了440萬美元黃金。
土耳其
土耳其一直是個比較親英的國家,二戰期間,為了避免德國的入侵,他們只能宣布中立,土耳其的政策就是在軸心國和盟國之間走鋼絲,尋求平衡。
伊斯麥特·伊諾努,1938~1950年土耳其總統,他和凱末爾一樣,奉行與英國交好的政策
土耳其對德國最大的吸引力是鉻礦石,他們是當時德國唯一的鉻礦石來源。鉻礦石在武器制造中,是制造各類合金鋼的必須材料。1941年10月,土耳其與德國簽訂貿易協定,德國用軍需品和其他工業品換取鉻礦石等礦產原料。
戰爭期間,土耳其一直通過鐵路向德國運輸鉻礦石,盟國多次要求土耳其停止其供應,土耳其出于多方面考慮并沒有理會。盟國也因此多次在運輸鉻礦石必經的橋梁、山洞等地方進行轟炸,以此阻斷運輸渠道,但收效甚微。
1944年4月,在盟國的經濟制裁威脅下,土耳其最終停止了向德國運輸鉻礦石,在戰場局勢明顯有利于盟國的情況下,土耳其于8月宣布與德國斷交,1945年2月,盟軍已經把德國趕出了巴爾干半島,德國對土耳其的侵略威脅不復存在,另外為了獲得戰后聯合國成員的資格,土耳其決定對德國宣戰。
鉻礦石是冶煉各種合金鋼的必要資源
戰后據估計,土耳其接收的納粹黃金倒是不多,最多只有1500萬美元,德國人也主要用這些錢來購買鉻礦石,因此土耳其并沒有獲得很多的納粹劫掠財富。
1946年的時候,盟國估計德國在土耳其的黃金及海外資產總額約為5100萬美元,一開始盟國也想追回部分黃金和資產。但是很快隨著冷戰的開始,土耳其引起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可以成為對抗蘇聯的前沿,美國要極力拉攏,因此最終土耳其沒有歸還任何納粹黃金。
總的來說,土耳其戰爭期間,采取中立政策,收獲雖不像其他國家一樣豐富,但是保證了自身的安全。
愛爾蘭
愛爾蘭這個國家比較有意思,他的中立本身也是被迫的。愛爾蘭在20世紀初剛獲得了一點獨立自治權,但還屬于英聯邦國家,從其地理位置可以看到,愛爾蘭躲在英國身后,軸心國如果不攻打英國,是打不了愛爾蘭的。
愛爾蘭地理位置是在英國的“保護”之下,相對還是比較安全的
愛爾蘭也沒有什么礦產能給德國,其貿易路線又被英國皇家海軍壓得死死的,完全沒有與軸心國進行貿易的可能性。
愛爾蘭總理德瓦勒拉比較親軸心國的,希特勒多次拉攏,但民眾卻支持英國出兵歐洲,整個國家在二戰中,上層和下層立場就比較撕裂。戰爭期間有約六萬愛爾蘭人參加英軍,活躍在各大戰場,更多的民眾在英國工廠里提供生產支持。
1941年的愛爾蘭新兵接收訓練,很多人后加入了英國軍隊參加二戰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