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邦達列夫曾說:
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邊界感。
近年來,“邊界感”一詞經(jīng)常被人提及,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在人際交往中,擁有邊界感的重要性。
心理學研究也進一步表明,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和矛盾,其實很多都是邊界不清造成的。
實際上,所有人際關系,都有其不可逾越的邊界。無論是愛情、友情,還是親情,相互尊重,恪守邊界,才能更好地維系感情。
兄弟姐妹之間,也是如此。
有一句話說:親兄弟,明算賬。
在小的時候,兄弟姐妹是最親近的人,彼此不分你我,親密無間;長大了以后,有了各自的家庭,就代表著各自家庭的利益。
成家后的兄弟姐妹,哪怕關系再好,也要建立明晰的個人邊界。兄弟姐妹之間不僅要算好金錢和感情的賬,還要算好責任和義務的賬。
如果兄弟姐妹在金錢、感情、責任、義務上邊界不清,就很容易產(chǎn)生糾紛,導致兄弟姐妹感情破裂。
有些人認為,兄弟姐妹之間過于強調(diào)邊界感,會破壞關系的和諧,冷淡親情的溫度,最后感情變得淡薄。
親情的界限確實難以把握,但并不意味著,兄弟姐妹之間不需要邊界感。
網(wǎng)友萬萱(化名)在大年初三家族聚餐時,因為餐費問題和老公發(fā)生了爭執(zhí)。老公認為她缺乏邊界感,她覺得老公親情淡薄。
事情經(jīng)過是這樣。
萬萱出生于東南沿海的偏僻鄉(xiāng)鎮(zhèn),她是家中老二,還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
在她老家,人們的思想普遍比較傳統(tǒng),養(yǎng)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她父母也一樣,非常渴望有一個兒子,來延續(xù)家族血脈。
于是,弟弟出生了。弟弟的出生,讓本就普通的家境,變得更加拮據(jù)。姐姐初中畢業(yè)后,進了當?shù)氐男瑥S工作,賺錢貼補家用。
她比較幸運,從小學習成績很好,也肯用功讀書,有驚無險地上了大學。最終,她走出了小地方,見識到更廣闊的天空。
老公程浩(化名)就是她在上大學時認識的。
大學畢業(yè)后,她留在程浩家鄉(xiāng)城市工作,經(jīng)過兩年多的交往,兩人成功走進婚姻殿堂,并有了一個可愛的寶寶。
寶寶6歲時,她和程浩開始創(chuàng)業(yè)。
夫妻倆辦了一家加工廠,這些年來一直中規(guī)中矩,賺的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兩人在城市里買了房,也有了車,日子過得還不錯。
姐姐和弟弟因為學歷較低,收入比較一般,不過也都在老家縣城買了房,有了各自的小家庭。
萬萱每年春節(jié)都會帶著孩子,回娘家拜年,今年也不例外。
在還沒回去之前,她和姐姐、弟弟就已經(jīng)商量好,大年初三家族聚餐,兄弟姐妹AA制,在縣城找一家酒店把團年飯補上。
原本一切進行得很順利,一大家人吃得很開心,但問題出現(xiàn)在買單的時候。
初三那天,堂弟一家三口正好過來拜年,也一起參加了家族聚餐,4個家庭加上父母總共16口人。
當時,開了一個包間,辦了兩桌酒菜。
由于是春節(jié)期間,什么東西都比較貴,再加上他們喝了不少酒,餐費總計是3500多。
萬萱知道姐弟兩人的家庭條件,如果AA制的話,一人要分攤將近1200的餐費,就快趕上姐弟兩人三分之一的月薪。
所以,當她看到賬單時,便先把單買了,然后提出:“我們收入高,今天餐費全出了……”
弟弟比較好面子,又喝了不少酒,當場拒絕了。姐姐也說,大家之前商量好一起AA的,不能隨便更改。
就連程浩也對她的做法表示不滿,私下里還和她爭執(zhí)起來。
其實,兩人以前就經(jīng)常在花錢方面有分歧。她總覺得自己現(xiàn)在收入高了,生活條件好了,偶爾補貼一下娘家,沒什么關系。
都是一些小錢,又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
但程浩卻不這樣認為。程浩比較固執(zhí),做事不懂得變通,堅持救急不救窮,說給娘家花錢要花在刀刃上、明面上。
而且還要名目化、規(guī)律化。
例如每年固定給她父母10000元生活費,過年另外再給2000紅包,其他時候可以買東西孝敬父母,但零碎的錢沒必要給。
姐弟之間也是如此,該借的借,不該借的就不借,賬要算清楚。
萬萱不以為然,她覺得娘家就是一個普通家庭,哪有那么多“急”可救,自己長期不在父母身邊,時不時給父母一些錢,不僅可以聊表孝心,還可以給弟弟做表率。
其實,她也知道,程浩并不是一個小氣的人,只是兩人的金錢觀不同。
程浩更愿意把錢花在孩子的教育上。
例如姐姐的兒子考上重點高中,程浩馬上獎勵了8000紅包。
對姐姐和弟弟的其他3個孩子也是這樣,只要考上重點中學,或者將來上重點大學,都會有大紅包獎勵。
或許是春節(jié)期間,瑣碎事情太多,夫妻倆為了3500元餐費,吵了一架。
程浩生氣了,言語有些過激,說:“你以為你收入高就很了不起,你以為你把餐費全出了,就是兄弟姐妹情深意重,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姐姐和弟弟,一邊接受你的補貼,一邊厭惡你……
因為你在告訴他們,雖然一母同胞,但你就是比他們強,三四千塊錢對你來說輕而易舉,卻是他們一個月工資。
比起物質(zhì)幫助,兄弟姐妹之間更重要的是平等和尊重,是彼此看得起,說好AA制,你卻非要強出頭,只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無能,低你一等。”
一番話,說得萬萱目瞪口呆。
程浩見她不服氣,繼續(xù)說道:“能者多勞是沒錯,但不可以能者全勞,大過年的,他們也想請父母吃飯,盡一份力,這是他們的責任和義務,你卻把他們的機會剝奪了。
你覺得他們心里會怎么想,你爸媽會怎么想,街坊鄰居知道了會怎么說?
做人最重要的是尊嚴,你花點錢沒什么,但你無意間踐踏了他們的尊嚴,給兄弟姐妹以后的相處埋下禍根,你覺得值得嗎?
而且,萬一他們習慣了你的大包大攬,變得理所當然,以后有什么事情,自然而然就找你,買房買車找你,贍養(yǎng)老人找你,你應付得來嗎?”
程浩堅持認為,兄弟姐妹的關系想要和諧長久,邊界一定要清晰,不要把金錢、感情、責任、義務混淆在一起。
能者可以多勞,兄弟姐妹可以互相幫襯,但不能大包大攬。
萬萱一時之間無言以對,但心里還是不服氣,兄弟姐妹之間一定要分得那么清楚嗎?不就三四千塊錢,有那么嚴重嗎?
有一句話說:銀錢則量力資助,辦事則竭力經(jīng)營。
這句話乃曾國藩的處世之道,我覺得同樣也適用于兄弟姐妹之間。
每一種關系,都有不可逾越的邊界,堅持底線,守護邊界,兄弟姐妹的關系,才能歷久彌新。
你覺得萬萱的做法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