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調結構”再深化,《門診質量暫行規定》出臺后,如何從運營管理加速高質量發展?
為加強醫療機構門診質量管理,國家衛健委6月6日正式出臺了《醫療機構門診質量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具體規范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門診(不含急診、發熱門診、腸道門診、互聯網門診)的質量管理,其中包含了重申首診負責制與相關業務項目規范、落實MDT的推廣、進一步要求做好號源管理、延續國考在預約與滿意度管理的導向等等,全文36條對門診業務提出了全面而具體的指導意見。
實際上《規定》中有將近70%以上的內容,都可以在三級醫院評審細則(2020版)當中找到;同時,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對于門診患者預約率、等候時間、滿意度也都以具體的考核指標進行要求;在《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意見》(國辦發〔2021〕18號)對于建設高質量發展新文化中,也涉及到門診服務的有關要求。因此,中國醫院績效改革研究院在連續四年推動國考實踐課題研究,就發現許多值得思考的管理問題,《規定》的出臺究竟是因為門診管理特別重要?又或者是因為門診管理經常被忽略呢?
近幾年,許多公立醫院紛紛落實“門診住院一體化管理”,要求將各個學科的住院單元與門診單元合并,這意味著過去部分醫院確實存在學科資源管理與醫療服務的割裂。住院部在過去,或許代表著醫院面上收益的主要來源,又或者相比于住院,門診醫生不用管病人,沒有繁瑣的住院負擔,隨著每家醫院不同的情況,因而演變出各式各樣的運營模式,門診業務在某些范圍與臨床學科形成各自獨立的資源分配分配,間接產生許多服務質量問題。
還有一個共性問題,部分醫院當前的績效管理受到核算單元劃分影響,分配原則與勞動力、醫療風險承擔之間不匹配的矛盾,影響了“門診住院一體化管理”的融合。這也同時帶來了醫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臨床能力斷層問題。
門診,是鍛煉青年醫生醫患溝通、問診、診斷能力的搖籃,以高度融合門診與住院的Attending制度為例,不僅可以持續提升醫生診療能力,更是高質量醫療服務的必要配套。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近30年主診醫師負責制的成功實踐就是鮮明的實例。
根據中國醫院績效改革研究院從2019-2022這幾年的課題研究發現,大家普遍認為相比于住院患者滿意度,門診患者滿意度提升特別困難(全國中位數也僅85.4%),一方面門診業務的覆蓋面特別大,動線與流程特別復雜;另一方面,居于當地領先地位的三級醫院,專家號是稀缺資源,即使就醫體驗差了一些,也不會影響到病人就診的意愿,導致門診質量管理在醫院內,通常被歸類于「重要但不緊急」的業務,長期下來,門診辦相對不是業務驅動的角色,較不容易得到領導層的重視。
隨著醫保支付制度與分級診療政策的進一步深化,部分三級公立醫院也開始面臨著更復雜的資源分配問題。領導層開始重視門診業務的發展,除了大力推動“門住診一體化管理”要求高年資醫生坐診,加強患者的服務與轉化,多數醫院還忽略了門診排班其實也牽動總體平均住院日的影響。過去我們經常說,管控平均住院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須進一步拆解為術前等候時間與術后康復時間,前者識別醫院資源效率問題,后者識別單病種治療水平。特別是術前等待時間的管理,可以體現從管理出效益的目標,而非一味給臨床下指標、給壓力,必需從醫院整體的運營管理來解決效率問題。為什么門診運營的“診次設計”會產生效率問題?舉個例子,例如:某手術科室的專家門診安排在周四,在有空床的情況直接收治住院,由于平臺科室無法充分配合,就“自然延長”了術前等候時間!因此,我們認為《規定》出臺并非只是單純理解為門診質量管理,其實是可以通過管理“調結構”,從運營管理的提升加速醫院高質量發展。
當我們真正應用好《規定》中第10、17、18條的要求,落實動態調整出診單元數以及單元接診人次,提高醫技科室工作效率,提供門診檢查集中預約服務,在規定時限內出具檢驗和檢查報告,是否就是用了“門診”來幫助解決“住院”資源運營效率的問題。
根據中國醫院績效改革研究院第三屆課題研究調研發現,部分醫院受限于總體醫保總額目標壓力,無法合理開展門診項目,長期下來導致了過度住院,門診管理過于隨意。國家出臺門診質量管理規定,其實也是在提醒醫院的管理者必需重視門診管理,將此作為醫療業務結構調整的開始,短期雖然需要承受改革帶來的沖擊,中長期而言確可以加速大型公立醫院的業務結構轉型。
《規定》中第24條提到:醫療機構應當推動門診電子病歷使用,采用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統一的疾病診斷、手術操作編碼庫,這是對于門診治療、操作、手術項目開展業務配套的具體要求。相對于此,有成員醫院表示,當前我國醫保資金壓力持續增加,作為地市領頭醫院,他們早已調整內部結構,通過醫療技術與患者的信賴,加強門診業務開展,改變過去對于醫保資金的過度依賴,真正落實門診業務質量一體化管理,并取得了患者認可,成效相當好。
《規定》第31條提到:醫療機構應當按照不少于日均門診量0.2%的比例配備門診導醫人數或智能引導設備數量,并為行動不便的患者提供就醫輔助服務。鼓勵醫療機構在門診提供社工以及志愿者服務。這意味著國家層面對于門診服務質量管理的重視。
上海瑞金醫院入選首批全國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試點醫院,為建設瑞金特色的現代化標桿醫院,其中一項任務就是以數字醫學創新中心為核心,創建智慧醫院和未來醫院,在以患者需求為導向,持續完善醫療服務,打造“便捷就醫”重點場景。門診運營管理,也正式進入數字化的轉型時代。
中國醫院績效改革研究院副院長李信儀博士認為:不論是從落實政策導向與要求,還是從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提升、促進業務結構調整等層面,醫院的門診辦必須加速朝向 “運營策劃”的角色轉變,用好《規定》為門診管理帶來的政策契機。在《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意見》(國辦發〔2021〕18號)有關建設高質量發展新文化中,也提到了門診服務是重要的一環。服務質量為本,好比是樹木的根基,但如何能夠枝繁葉茂,除了落實《規定》的有關要求,就有賴于門診辦做好“運營策劃”的角色,以下提出四個關鍵指標作為參考:
其實,醫院管理沒有一件事不重要,國家下發的政策也越來越具體,這是讓我們分身乏術?又或者幫助我們找到突破口?在吃透政策的同時,還是要從事件看本質,讓質量管理真正的落地生根才是管理的硬道理。管理如棋局 星城論棋道,7月29-31日,第十六屆中國醫院院長年會將在星城長沙給出答案。屆時,包括主論壇在內的諸多論壇,將邀請政策制定者、資深醫管專家等對公立醫院精細化管理的理念、路徑、方法做出深度解析,共論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棋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