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IDA)是體內鐵的儲存不能滿足正常紅細胞生成的需要而發生的貧血。是由于鐵攝入量不足、吸收量減少、需要量增加、鐵利用障礙或丟失過多所至。
形態學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缺鐵性貧血不是一種疾病,而是疾病的癥狀,癥狀與貧血程度和起病的緩急相關。
當人體對鐵的需求量增加,而實際供給量明顯減少,隨著時間的延長,就有可能導致體內貯存鐵逐漸消耗減少,如果得不到及時補充,隨之就會出現紅細胞內鐵缺乏,出現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及其他異常表現。患缺鐵性貧血主要有以下表現。
1、一般表現
皮膚粘膜逐漸蒼白,以口唇、口腔粘膜、甲床較為明顯,有些患者會出現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眼花、突然站立時會出現眼前黑朦,容易出現疲倦,甚至有些患者會出現頭痛、耳鳴、心悸、活動后氣短、心率增快等。
2、消化系統
常有食欲減退、消化吸收不良,腹部不適、腹瀉,有的患者會出現厭食,嚴重時出現吸收不良綜合征等。
3.神經精神改變
煩躁不安或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或智力減退,有些患者會出現體力、耐力下降;兒童、青少年會出現生長發育遲緩、體力下降、智力低下、容易興奮、注意力不集中、煩躁、易怒或淡漠、異食癖和吞咽困難等,小兒可有神經精神系統異常。
4、免疫功能低下
常易合并感染,有些患者易患感冒等感染性疾病,容易出現口腔炎、舌炎、舌乳頭萎縮、口角皸裂、吞咽困難,毛發干枯、脫落,皮膚干燥、皺縮等。
5、常見體征
口唇、眼結膜、甲床蒼白,肝、脾和淋巴結輕度腫大,指(趾)甲缺乏光澤、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變平,甚至凹下呈勺狀(反甲)等癥狀。
男性 Hb<120g/L,女性 Hb<110g/L,孕婦 Hb<100g/L。
2、貧血程度
Hb在90~120g/L為輕度貧血,60~90g/L 為中度,小于60g/L為重度。
3、缺鐵性貧血
急性失血時為正色素性貧血;慢性缺鐵性貧血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可以從血常規報告單上快速判斷:
通常Hb與RBC比例約 3:1(如 Hb120g/L,RBC4.0×10^12/L);血涂片檢查可見紅細胞大小不等、中心淺染;血清鐵、血清鐵蛋白含量下降,總鐵結合力升高。
當符合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且有ID證據或經鐵劑治療有效時,可確診 IDA。
(二) 臨床治療建議
(1) 確定導致IDA的病因,治療原發病。
a. 確定IDA后,首選口服鐵劑治療,硫酸亞鐵、富馬酸亞鐵、葡萄糖酸亞鐵以及乳化鐵劑常用。
建議孕婦及成人補充元素鐵100~200 mg/d,5歲以下兒童補充元素鐵3~6 mg/(kg · d) 。
治療2~4周后復查血紅蛋白以評估療效,如血紅蛋白濃度增加10 g/L或以上,則鐵劑治療有效,繼續治療至血紅蛋白濃度恢復正常后,繼續口服治療1~2月。
b. 口服鐵劑同時口服維生素C,可有效促進鐵吸收,提升治療效果。
(3) 靜脈注射治療:
口服不耐受或治療效果不佳時,可以靜脈注射鐵劑。注射鐵劑用量按如下公式計算:靜脈注 射鐵量=體重(kg) ×(期望的Hb值-實際Hb測定值, g/L) ×0.24+500 mg (儲存鐵)。
靜脈注射鐵劑的主要不良反應為注射部位疼痛,還可有頭痛、頭暈等癥狀,偶有致命性過敏反應。
目前認為蔗糖鐵最安全,右旋糖酐鐵可能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注射鐵劑的禁忌證包括注射鐵過敏史、妊娠早期、急慢性感染和慢性肝病。
(4) 紅細胞輸注治療適用于急性或貧血癥狀嚴重影響生理機能時。
(5)隨訪:
IDA治療結束后,每年應至少檢查3次血紅蛋白和全血細胞計數,若結果正常,則無需進一步治療,若不正常則應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