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是一把雙刃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但它卻是腫瘤患者的一門“必修課”。化療中,首當其沖的不良反應就是白細胞水平的下降,這是非常普遍的。
有些化療方案確實對骨髓傷害較大,尤其是卡鉑、紫杉醇、多西紫杉醇等藥物,那么在這樣情況下,應該如何預防性的使用升白針,成為一大難題。
一、如何判斷白細胞是否減少了?
化療藥物會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導致中性粒細胞的減少。一般在化療后一周開始出現中性粒細胞的下降,在第10~14天出現最低點,在21~28天,逐漸恢復正常。
三、白粒細胞減少患者會有哪些癥狀?
升白針的所用在于縮短白細胞減少持續的時間,盡快將白細胞值恢復到正常,減少因白細胞值低下而引發感染。
從化療方案角度講:
使用高強度方案的患者,如化療后出現白細胞減少,預計骨髓抑制持續的時間長(7天或10天以上)、程度重(粒細胞缺乏,中性粒細胞低于 0.5×109/L),患者感染風險增加,就需要及時、甚至預防性地給予升白針,縮短粒細胞缺乏持續的時間,減輕骨髓抑制的程度,降低感染風險。
從患者角度講:
一些年老體弱的患者,合并慢性心、肺、肝、腎疾病及糖尿病的患者,機體代償能力差,一旦感染很可能危及生命。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預防感染,可在化療前就給予升白針,使患者盡快度過化療后白細胞減少這段時間,減少發生感染的風險。
從既往治療史角度講:
對于既往多次化療或放療的患者,或是疾病浸潤骨髓的患者,其骨髓的代償能力差,也需要在化療前考慮升白針的預防性應用。
對于術后或有開放性傷口的患者,以及那些存在心、肺、肝、腎等基礎疾病的患者,或是易于感染,亦或是感染后出現并發癥的風險大,這些患者也需要考慮升白針的預防性應用。
以上幾種情況下,升白針的使用是很有必要的。但也要注意謹慎使用升白針,如果化療藥強度本身較弱,白細胞降得不多或者患者沒有合并癥,即便出現感染也有很大把握能夠控制,這類患者化療后如果出現白細胞減少,給予密切觀察也是可行的。絕大多數患者都可以在14-21天后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
升白針的使用時間建議不少于3天。在打升白針的過程中也需要密切監測血常規,以免過度造血產生類白血病現象,一般白細胞>10*109/L即可。
不建議在化療后當天打升白針,也不建議打完升白針當天就化療,兩者間隔時間最好大于24小時,這主要是為了避免升白針刺激產生的中性粒細胞會被化療藥物破壞,加重化療對骨髓儲備功能的損傷,增加骨髓抑制的風險。
1、及時復查血常規,調整治療方案
一般來說,升白后 24 小時查血正常后可以打化療。第一個化療結束后 24 小時后要常規預防升白細胞 3 天,然后復查血常規,根據復查的結果考慮繼續升白或者一周后再次復查血常規。
如果第一周期化療后預防升白細胞后,第二個周期來打化療前復查血常規還是 IV 度骨髓抑制,那么以后的化療就要按照原來劑量的 75% 給藥。
如果出現了粒細胞缺乏性發熱,就要在下一周期前預防升白細胞再給化療。
出院注意事項明確寫清,哪一天開始升白細胞、升白幾天,哪天查血,并讓患者及時將結果向醫師匯報。
如果只是口頭上說哪天開始升白細胞,患者依從性很差,等發生 IV 度骨髓抑制就為時已晚。此外,出院小結一定要寫明不適隨診。
接下來總結一下促進白細胞生成的藥物,其主要包括傳統升白細胞藥物如利可君、維生素B4、鯊肝醇等,生物制品如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其他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