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心血管專家胡大一教授日前在《中華心血管病雜志》上發文,文中講到:“在我國醫藥衛生改革深入發展階段,加強縣級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把常見多發病和穩定性疾病留在基層,對推動分級醫療,解決醫療資源高度壟斷在大城市大醫院的不合理醫療布局有重要意義。”再度重申了縣級醫院發展對于深化醫改的重要意義。
心愿:希望能走遍全國2000多個縣
這些年,胡大一教授帶領著團隊在全國各地東奔西跑,為基層醫療做著在他看來“雖微小但有意義”的事。胡大一經常提到自己的一個心愿:希望能走遍全國2000多個縣。“這條路看似沒有盡頭,但我很慶幸,基層醫療這條路,不是我一個人在走。”
不管現在的醫務人員價值觀有多么多元化,大多數醫生的心里總會有一點火焰,有一點理想,有一點精神以“幫扶農村基層醫院發展,留下不走的醫療隊”為宗旨,發動大城市大醫院的專家和廣大醫生走基層,編寫基層慢性病防控口袋書,開展基層醫生培訓,開展志愿服務。在下基層的過程中,胡大一教授和他的伙伴們目睹了近年來在政府政策指導和加大投入的大勢下,縣級醫院發生的巨大變化。
面對基層醫療的大力發展,胡大一表示縣醫院發展喜憂參半。喜的是,縣級醫院規模擴大了,醫療用房、大型設備等建設有了明顯改善,門診量和住院人數大幅增加;但憂的是,病人驟增帶來了嚴重的加床現象,而且這種情況普遍存在。同時,縣醫院醫生的工作負荷也極為繁重。
“2017年九成病人不出縣”的國策出臺后,對于縣級醫院的未來發展,胡大一表示出深深的憂慮。胡大一講到:“我非常清楚縣級醫院改革對于實現全民健康的重要意義,也因此更加希望縣級醫院能夠得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正向發展”。
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和對當下的思考,胡大一提出了縣級醫院在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其在心血管防治方面必須盡快解決的五大問題。
1、縣級醫院硬件改善很快,但服務模式嚴重滯后,正在步大城市大醫院無序攀比規模與毛收入的錯誤模式。
縣級醫院同樣缺失病前預防病后預防康復/二級預防的服務體系,沒有建立對慢病患者的隨訪體系,仍然是“只賣汽車,不辦4S店”,與鄉鎮、村醫療機構沒有形成有效分級醫療/雙向轉診機制。
2、設備引進更重視高成本影像技術投入,但有些對臨床診斷非常有意義的簡單檢查卻乏人問津。
拿心血管治療來說,導管室、CT、磁共振日益普及,但很少縣級醫院開展心電圖運動負荷試驗,甚至很多地市級醫院也不開展這項十分有意義的功能評估檢查。
3、縣級醫院硬件越來越好,但質量控制亟待提高,培訓亟待加強。
比如超聲心動圖是各級醫療機構開展心血管影像學檢查,評估心臟結構和心臟功能最實用的設備,但很多人并不會使用;而且,在縣級醫院這項技術大多歸在功能檢查科室,與心血管臨床結合不緊密。
4、精神心理服務嚴重缺位。
精神心理問題在農村極為常見,但缺乏醫療服務專業隊伍;更為重要的是,缺乏在非精神心理科室醫務人員的精神心理常識培訓。在心血管疾病治療過程中,很少開展“雙心”服務,基層醫院對根據現行的精神心理衛生法規,在非精神心理科室開展“雙心”服務的可行性存在疑問。
5、在下基層、加強基層醫生技能培訓的大潮中,也有諸多商業利益的干擾。
例如在很多縣醫院主任的培訓課程中都在推大劑量高強度他汀的應用,推廣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圍手術期突擊使用大劑量高強度他汀的序貫療法,甚至把這些毫無科學證據,充滿商業操作的療法,圖文并茂地張貼在醫生辦公室和診室。
構建“防、治、康、養一體化”的主動醫療服務模式
胡大一教授認為,“強基層、重預防”的口號非常正確,但需要探索落實口號的規律,腳踏實地把工作做扎實,求實效。針對縣醫院發展的五大問題,胡大一指出要構建“防、治、康、養一體化”的主動醫療服務模式。
“培訓基層醫生,投入設備,普及知識,宣講指南,推廣技術固然重要,但必須重視硬技術,軟著陸。”認真探索建立以縣級醫院為中心的防、治、康、養一體化的主動醫療服務模式,建立縣——鄉鎮——村的分級醫療服務網絡,健全患者隨訪機制,真正把患者留在基層,把省會和地市級醫院已在快速發展的預防康復中心-健康慢病管理“4S店”模式逐步向縣級醫院和鄉鎮村推廣,建立低成本、高效率、高水平的心臟康復體系。
“近期在英國醫學雜志發表的國際心臟預防康復學會制定的關于《低中等收入國家心臟預防康復共識》對在縣級醫院和基層開展這項工作很有指導意義。”胡大一教授說,“我們要不失時機地借助互聯網+醫療的新模式,推動縣級醫療機構服務模式的創新。”
胡大一希望,能通過一些有效手段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縣級醫療機構中工作的廣大醫護人員從事慢病管理和隨訪工作的積極性。“這對于開創我國以縣醫院為中心的農村基層慢病防控工作將會產生非常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