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唐會要·嫁娶》中記載,唐玄宗開元二十年,曾下詔令:
“男十五,女十三以上,聽婚嫁。”
這句話很好理解,規定唐朝男子15歲,女子到了13歲,即可婚嫁。
古人結婚早,是眾所周知的事,但男15,女13就結婚?這于現代人而言,實屬離譜了,明明都還只是孩子。
且這種早婚現象在中國的歷朝歷代都存在,屢見不鮮,屢禁不止。讓我們不禁疑問,為何古代男子總是喜歡娶這些13,14歲的女子為妻呢?
但與其說是“喜歡”,不如說是為現實和社會環境所迫。
開頭也提到,唐朝唐玄宗時期,女子的結婚年齡為13歲。
而在“安史之亂”發生后,唐朝的社會環境發生劇變,因而在唐朝男女的結婚年齡上,當時的唐玄宗也對其作出了相應的調整。
允許15歲男子和13歲女子,完全可以自行決定嫁娶與否,國家沒有強制性結婚的規定。
從我們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唐玄宗此舉,無疑是唐朝在婚姻年齡立法上的一次大進步。
但是在漢朝和宋朝時期,情況則完全不同。
據《漢書·惠帝紀》記載“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不難看出,在漢朝漢惠帝時期,對女子的結婚年齡要求更為嚴苛,15歲就可結婚,但若是女子超過30歲還不結婚,則要以征收平時5倍的賦稅,來作為懲罰。
據朱熹在 《家禮》 中的相關記載,南宋皇帝宋寧宗曾下令:“男十六歲、女十四歲屬嫁娶之期。”
這與唐朝規定的男女婚嫁年齡,是大致相同的,但也略有不同,因為宋朝對結婚年齡要求和漢惠帝時期一樣嚴苛。
比如,《宋書·周朗傳》曾記載:“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
其意思就是,若女子到了15歲還沒有嫁人,那么她的家人也要受到連坐處罰。
由此我們便可以得出,古代男性為何總要娶13,14歲女孩為妻的第一個原因:來自政府的強制要求。
但為何歷朝歷代的政府和統治者,都要求自己的子民們要早婚呢?也是基于所處的環境,人口和勞動力去考慮的。
古代戰亂頻頻,若是生在太平盛世還好,但若是在戰爭時期,時局動蕩,那么人口便成為了一項極為重要的資源。
就比如在混亂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并起,諸侯爭霸,勢必就需要更多的男丁,夫役,甚至加重賦稅,但這些的前提都是人口。
另外,行軍打仗,免不了會有流血和傷亡。一旦遇上戰爭,對任何國家而言,都是人口的一次大銳減。
在戰后,統治者們為了盡快恢復人口,就會頒發相關法令,鼓勵甚至強制人們進行早婚早育,不斷下調女性的結婚年齡,盡快恢復人口數量。
且古代社會生產力比較低下,人口就是主要生產力。一個國家,只有人口數量足夠多,才會有更多的生產力,國家也才會更加穩定。
為此,秦朝統治者為增加人口,還專門出臺了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防止出現有遺漏未統計的人口,對百姓的婚姻實行了嚴苛的管理。
據戰國時期秦國的《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中記載有一例人妻私逃案:
“有女子甲為人妻,去亡,得及自出,小未盈六尺,當論不當?已官,當論;未官,不當論。”
古代醫療水平低下,醫學技術不發達,即便只是感冒發燒,都可能要了人命,這也是古人平均壽命只有四五十歲的重要原因之一。
于貧苦百姓而言,而是如此,他們沒有多余的錢看病吃藥,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親人活活病死。
要是碰上瘟疫肆虐的年代,那死亡人數更是難以估量,通常都是尸橫遍野。而瘟疫也是繼戰爭,天災等因素以外,又是一造成人口數量銳減的原因。
在這樣的情況下,古人還和現代人一樣不盡早結婚生子的話,那么很有可能出現斷子絕孫,家庭血脈無法得以延續的情況。
若還想多生幾個孩子,就更得要早婚早育了,且還得要多娶幾房老婆,多妻妾。
所以古代男子娶13,14歲的女子為妻,對當時的人們而言,沒有什么特別不妥之處。
在古代,男女社會地位極不平等。女子不被允許讀書,從商,從政,女人只能結婚,然后生孩子,因為只有無知的女子才更容易被男性所掌控。
另外,古代女性也深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受到貞潔烈女思想的荼毒,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出嫁前更是不能與任何男子有稍微親密的舉動,想去私塾上學就更是異想天開。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古代女子,沒文化,不懂經商,長大后又如何能養活自己?
平常百姓家養不起眾多的孩子,也寧愿早早地就將女兒嫁出去,讓家里少一個吃飯的,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且嫁女兒也還能獲得男方家的少量聘禮,以補貼家用。
如何用一句話來準確概括古代女子的一生?
那便是十三四歲結婚,生孩子,在家相夫教子,年輕時靠丈夫,丈夫死后靠兒子。這便是古代大部分女子的一生。何其悲哀,何其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