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三國演義地圖》
渤碣舟人
人民文學出版1955年出版的《三國演義》,特意繪制了一幅《三國演義地圖》附于卷首。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1973年8月第三版《三國演義》時的《關于本書的整理情況》中明確指出:“前版附印的《三國演義地圖》,現仍保留?!辈⒁恢毖赜弥两瘛?/span>
這幅地圖肯定是根據有關歷史地理資料繪制的,此圖將“碣石”作為“要地”,清晰明確地標注在古黃河入海處的山東無棣縣馬谷山的位置上。
1954年夏,毛主席寫出“浪淘沙.北戴河”詞,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1963年人民文學出版出版了《毛主席詩詞》(含“浪淘沙.北戴河”)。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8月關于第三版《三國演義》出版時,毛主席還健在,其時正處于“文革”時期。
人民文學出版的編輯們肯定熟知毛主席“東臨碣石有遺篇”的詩句,如果毛主席認定“碣石”在昌黎一帶,人民文學出版社豈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違抗“最高指示”把個“碣石”硬標注在無棣馬谷山,而不標在昌黎一帶呢!人民文學出版之所以沿用前版附印的《三國演義地圖》而不改碣石定位,一定有堅持保留的理由。
《三國演義地圖》的繪制者,肯定讀過曹操的《觀滄?!吩?,也會了解《禹貢》內容,知曉今昌黎縣一帶有個“碣石山”,更了解曹操北征烏桓這一歷史事件,因為《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有“郭嘉遺計定遼東”就說這件事,但為何偏偏沒在曹操的進軍或班師路線的某處標出“碣石”呢?究其原因大概有三:一是地圖的繪制者認定古黃河入海處的無棣馬谷山即《禹貢》碣石;二是地圖的繪制者認為曹操所“東臨”的“碣石”即即古碣石馬谷山;三是認為昌黎一帶的碣石與曹操北征烏桓無關。
【舊版《三國演義地圖》(繁體·局部)】“▲”要地符號
【《三國演義地圖》(簡體·局部)】“?”要地符號
《三國演義》被列為《青少年成長必讀叢書》之一,立足于素質教育的閱讀需求,選收了既有代表性,又適合中、小學生成長所需的課外閱讀的作品,以滿足不同年級、不同興趣的學生需求。青少年是極其重要的一個階段,其身心健康、道德修養、綜合素質,都有賴于知識的滋養和浸潤。所以《三國演義地圖》“錯繪”的可能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