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文
小時候,看連環畫書(也叫“小人書”)的時候,就知道有位女英雄名叫“唐賽兒”,但不知道是自己的同鄉。
長大之后,見到山東濱州黃河大橋北端,矗立著的那座標識性建筑——高40米的塔頂上跨馬欲飛的唐賽兒銅像。才知道唐賽兒原來是我們濱州人。
唐賽兒濱州蒲臺縣西關(今濱州蒲城區)人,生于明建文元年(1399)八月,因為父母年老得一千金獨女,期盼她能勝過男兒,故取名“賽兒”。
唐賽兒家境貧苦,自幼從父習武,不到15歲已武藝超群,后與本縣村民林三結婚。明初,山東連年災荒,餓殍遍野。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朱棣又發動“靖難之役”,山東是主要戰場。朱棣做皇帝后把京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大修宮殿。為了供養京師官員及軍隊,又組織南糧北調,修浚運河,開鑿會通河,大量征調民夫,山東人民首當其沖。永樂年間,山東又連續發生水旱災害。百姓吃樹皮、草根、茍延生存,但仍然“徭役不休,征斂不息”,廣大人民陷入絕境。唐賽兒的父親被抓服勞役,她和丈夫林三沖進宮府討糧,林三被殺害。她父親悲憤而死,母親也重病身亡。她忍無可忍,決心率眾起義。
起義之前,唐賽兒利用白蓮教在社會上的廣泛影響,組織群眾。自號“佛母”,聲稱能預知未來。她不辭勞苦,往來于益都、諸城、安丘、莒州、即墨、壽光等州縣,影響很大,信徒眾多。她首先先在濱州起義,以紅白旗為號,聲勢很大,為躲避遭官府的鎮壓,后轉移到地勢險要的青州卸石柵(一作棚)寨,以此為基地,與官軍周旋。青州以東各地人民。他們紛紛起兵響應,計有賓鴻、董彥皋、丁谷剛、劉信、劉俊、王宣、郝允中、白拜兒、高羊兒、王住兒、楊三等大小數十支起義軍匯聚在一起,聲勢浩大,震驚山東。山東布政司儲埏等人怕朝廷知道問罪,先采取鎮壓與招撫的手段,不敢上報朝廷。永樂十七年(1419)由青州衛指揮高鳳領兵鎮壓,結果被義軍擊潰,高鳳被殺,千余名官兵被殲。其后又遣莒州千戶孫恭前往招撫,也被義軍拒絕,前往招撫的官軍也被殺掉。在這種情況下,山東官員才報告朝廷。所以“《明史·成祖本紀》的記載是:“(永樂)十八年,二月己酉(1420年,二月初十),薄臺妖婦唐賽兒作亂。”山東靠近北京,是漕運的要道,是供給京師的基礎。所以明成祖朱棣聞報后大為震動,立刻下令鎮壓。
朱棣一方面接受了高鳳被殺的教訓,同時也是出于對山東官員的不信任,所以他決定派出安遠侯柳升和都指揮使劉忠率精銳的京軍前往鎮壓。三月十三日,柳升率領的官軍到達益都,帶領5000人馬包圍了義軍的山寨。面對強敵,義軍采取了詐降之計,聲稱食盡無水,欲趨東門汲道。待到官軍放松警惕,義軍乘夜偷襲官軍軍營,殺都指揮劉忠,突圍而去。這時唐賽兒的部下董彥杲已經率領義軍攻克莒州、即墨,并且包圍了安丘。據史書中的記述,當時攻打安丘的義軍多達萬人,成為這場起義的高潮。但是圍攻安丘的義軍卻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遭到了備倭都指揮使衛青所率官軍的突然襲擊。安丘戰敗,使唐賽兒的義軍受到很大損失,無力再與力量強大的官軍作戰。不久,另一支義軍在諸城與官軍作戰中再次失利,起義被鎮壓了下去。但唐賽兒卻不知去向。《明史·成祖本紀》記載:“安遠侯柳升帥師討之。三月辛巳,敗賊于御石柵寨,都指揮劉忠戰沒,賽兒逸去。甲申,山東都指揮僉事衛青敗賊于安丘,指揮王真敗賊于諸城,獻俘京師。戊子,山東布政使儲埏、張海,按察使劉本等坐縱盜誅。戊戌,以逗留徵柳升下吏,尋釋之。”《明實錄·太宗實錄》載:“(永樂十八年)三月,戌子,山東布政使儲埏、張海,參政盧信、林鍾,參議曾光,按察使劉本,副使王璚、王肅,僉事王孜、劉先、林楨、張建及‘賊’所發郡縣官吏,皆以‘縱賊’為‘亂’不言,誅。”
朝廷的又一員大將都指揮劉忠被義軍殺死了;山東的一群昏官以“縱盜”瞞報罪被朝廷砍頭了;唐賽兒突圍而出不知去向了。
唐賽兒不知去向,是明成祖的一塊心病,他以為唐賽兒可能削發為尼,隱藏于廟觀之中。于是下令把山東、北京一帶所有的尼姑、道姑統統押往北京一一審訊辨認。《明實錄·太宗實錄》載:“永樂十八年三月戊戌。詔令:上以唐賽兒久不獲,慮削發為尼,或混處女道士中,遂令法司,凡北京、山東境內女道士,悉逮至京師詰。” 折騰了幾個月,仍沒有捉拿到唐賽兒,于是又把全國的尼姑、道姑全部押送到北京審問,“永樂十八年五月丁丑,上懲妖婦唐賽兒通經扇亂,遂命在外有司,凡軍民婦女出家為尼及道姑者,悉送京師。”(《太宗實錄》)《明史·列傳第四十六·段民傳》:“山東妖婦唐賽兒作亂,三司官坐縱寇誅,擢民左參政。當是時索賽兒急,盡逮山東、北京尼及天下出家婦女,先后幾萬人。民力為矜宥,人情始安。”但是仍沒有發現唐賽兒的蹤跡。
唐賽兒到底哪里去了?有多種版本。官方正史中說沒有找到;半官方歷史、野史中說捉拿到又神秘地脫逃了。現轉錄于下,以備考究。
《明史·列傳第四十二·柳升傳》:“(永樂)十八年,蒲臺妖婦唐賽兒反。命升與都指揮劉忠將京軍往剿,圍其寨。升自以大將,意輕賊。賊乞降,信之。夜為所襲,忠中流矢死,賽兒遁去。”
《明史 列傳第六十三·衛青》:“永樂十八年二月,蒲臺妖婦林三妻唐賽兒作亂。自言得石函中寶書神劍,役鬼神,剪紙作人馬相戰斗。徒眾數千,據益都卸石柵寨。指揮高鳳敗歿,勢遂熾。其黨董彥升等攻下莒、即墨,圍安丘。總兵官安遠侯柳升帥都指揮劉忠圍賽兒寨。賽兒夜劫官軍。軍亂,忠戰死,賽兒遁去。”
《野記二·國朝典故卷之三十二》(明·祝允明):“永樂中,山東民婦唐賽兒夫死,唐祭墓回,經山麓,見石罅露出石匣角,唐發視之,中藏寶劍妖書。唐取書究習,遂通曉諸術。劍亦神物,唐能用之。因削發為尼,以其教施于村里,悉驗,細民翕然從之。欲衣食財貨百物,隨須以術運致。初亦無大志,事冗浩闊,妖徒轉盛至數萬,官捕之,唐遂稱反,官軍不能支。朝命集數路兵擊之,屢戰,殺傷甚眾,逾久不獲。三司皆以不覺察系獄。既而,捕得之,將伏法,怡然不懼,裸而縛之詣市。臨刑,刃不得入,不得已,復下獄,三木被體,鐵鈕系足。俄皆自解脫,竟遁去,不知所終。三司、郡、縣將校等官,皆以失寇誅。”
《存硯樓二集》卷二四《秦五公傳》亦記有:“獲賽兒暨劉峻等男婦百余人。賽兒坐檻車,語解者曰:‘今死矣!幸畀我一杯水以止渴。’護解者哀之,不知其詐,比水至,而賽兒遽遁矣。”
清乾隆《即墨縣志》卷十一《災祥志》:“賽兒遁去,后捕得下獄。三木被體,俄皆自解,而逸。”
清同治版《即墨縣志·大事》:“永樂十八年,妖婦唐賽兒作亂,寇即墨,城陷。邑人皆潰。賽兒,蒲臺民林三妻也。夫死,祭墓山麓,得妖書、寶劍,遂削發為尼,自稱佛母,能剪紙為人馬。奸人董彥杲等率眾從之。朝廷遣柳升進剿,賽兒遁去。后捕得下獄,三木被體。俄,皆自解而逸。”
不管哪種記載,唐賽兒都沒有被官府“正法”、不知所終是事實。這對永樂皇帝朱棣來說是一件死不瞑目心腹大事,對廣大老百姓來說是莫大的欣慰。唐賽兒沒有死,他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當年唐賽兒的軍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