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祖師爺”,作為神靈祭拜,以保佑本行業興旺發達,如:木匠拜魯班,鐵匠拜太上老君,鞋匠拜孫臏,釀酒的拜杜康,買豆腐的拜劉安,造紙的拜蔡倫,制筆的拜蒙恬,經商的拜范蠡,賣茶葉的拜陸羽,養蠶的拜嫘祖,唱戲的拜唐明皇,說相聲的拜東方朔,饅頭業拜諸葛亮,烤鴨業拜朱元璋,涮羊肉業拜忽必烈咸菜業拜秦始皇,等等。想不到盜墓賊也有祖師爺,他們拜的是曹操。曹操怎么居然稱為盜墓賊的“祖師爺”呢?說起來還真有歷史依據呢。
近讀《后漢書·袁紹傳》,發現曹操原來也是個盜墓賊。
《袁紹傳》記載,在“官渡之戰”前夕,袁紹“乃先宣檄”,即首先發布了一篇檄文,歷數曹操的罪狀,除了數落曹操的祖父曹騰,父親曹嵩的丑惡行為,及曹操的其他罪狀之外,其中還有一項“盜墓”的特別罪行,這一段檄文說:
“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恭肅。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寶,至令圣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墮突,無骸不露。身處三公之位,而行桀虜之態,污國虐民,毒施人鬼。”
唐·歐陽詢等撰《藝文類聚》卷第八十三·寶玉部上,引《曹操別傳》曰:“操別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天子聞之哀泣。”
《文選》卷四四,唐·李善注引《曹瞞傳》:“曹操破梁孝王棺,收金寶。天子聞之哀泣。”
曹操時為大將之職,軍袁紹則身居太尉,受封鄴侯,職位在曹操之上。袁紹向當時的國人發布的檄文,鼓動全國的“忠臣、烈士”起兵討伐曹操,檄文中所列舉的曹操罪狀,應當是“忠臣、烈士”們共知的、有據可查的事實,不能信口雌黃失信于天下。所以這段內容有其可信性。
再說,袁紹的這篇檄文出于“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之手。陳琳在袁紹失敗后,歸附曹操。據《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記載:“(陳)琳避難冀州,袁紹使典文章。袁氏敗,琳歸太祖(指曹操)。太祖謂曰:‘卿昔為本初(袁紹,字本初)移書,但可罪狀孤而已,惡惡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謝罪,太祖愛其才而不咎。”
從這段記載中可看出,曹操只是對陳琳在檄文中對于他祖上(祖父曹騰,父親曹嵩)行為的揭露表示不滿,對盜掘陵墓的批評則乎取了默認態度。所謂“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的設置,或許確是事實。
曹操盜墓,可謂是明火執仗的、大張旗鼓的進行的,并且有專設機構、有明確分工。你看,設置了“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等高級別專門官職。顧名思義,“發丘中郎將”負責調集兵力、設備,清除陵墓地面上的封土,開挖進入墓穴的通道等前期工作;“摸金校尉”負責組織人員盜取墓內的陪葬財寶。大概還有管理、變賣、熔鑄金銀財寶的工作人員,然后才可以把盜墓得來的金銀桐質器皿變成“流通貨幣”充作軍餉。
為什么首先列舉曹操不但親臨現場盜掘了的墳墓呢?因為梁孝王劉武是漢文帝之次子,漢武帝之叔父,是當今皇上漢獻帝的祖先,“圣朝流涕”就是漢獻帝聽到先人墓被曹操盜掘后痛哭流涕,當然可以激起忠于劉氏王朝的“忠臣、烈士”們的義憤,達到反曹的目的。
被曹操盜掘的陵墓還有多少,史書中沒有記載。但從檄文中所說:“所過墮突,無骸不露”八個字推測,大概曹操所經過范圍內的被認為有較多金寶陪葬品的陵墓,大概無一幸免。
曹操挖了人家的先人陵墓,當然考慮到報應。所以曹操、曹丕父子一再囑咐他們死后要“薄葬” 、“秘葬”。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建安二十三年(218),曹操頒“詔令”道:“古之葬者,必居貧瘠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 不封不樹”就是不起墳堆,不知樹木。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遺令(即遺囑)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墓內不藏金銀珍寶,地面不植樹立碑,陵墓沒有明顯標識,當然少有被盜掘之憂。
曹丕說的更精彩,據《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記載,“黃初三年,冬十月甲子,表首陽山東為壽陵,作終制曰:‘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見也。……為棺槨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吾營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處。無施葦炭,無藏金銀銅鐵,一以瓦器,合古涂車、芻靈之義。棺但漆際會三過,飯含無以珠玉,無施珠襦玉匣……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并盡,是焚如之刑,豈不重痛哉! 禍由乎厚葬封樹。’”并一再告誡臣下,一定要按照自己的這些命令辦。
曹丕說:“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并盡,是焚如之刑。”
曹丕一定親歷或知曉其父曹操的盜掘他人陵墓慘狀,所以曹丕叮囑在他死后,墳墓內“無藏金銀銅鐵,一以瓦器” “飯含無以珠玉,無施珠襦玉匣”生怕后人將以其父之道,還治其父子之身,弄得他死后不得安寧而已。
曹操身居三公之位,大規模組織盜墓,即使他死后墳墓內“無藏金銀銅鐵”也難免后人報復,對其“破棺裸尸”。于是流傳著曹操有“七十二疑塚”之說。是否屬實,難說。不過現在人們仍沒有確切找到曹操的墳墓。成書于南宋王象之撰《輿地紀勝》稱,“曹操歿后恐人發其冢,乃設疑冢七十二”; 宋人羅大經的《鶴林玉露》也稱,“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傳云曹操冢也。”宋人俞應符《南村輟耕錄·疑冢》詩云:
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后欺人設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機到丘壟。
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
直須盡發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
對曹操大有恨之入骨,必掘其墓而后快之意。
《聊齋志異》卷十有《曹操冢》篇, 蒲松齡也說:“寧知竟在七十二冢之外乎,奸哉瞞(曹操小名“阿瞞”)也!”
曹操死后,葬于鄴城西岡上,史稱高陵,但具體所在至今仍是讓考古界困惑的一個謎團。看來,曹操不但是盜墓專業戶,在防盜墓方面做得也很專業。
真是,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