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近代的大文豪,他從小就刻苦讀書,在長大后學習醫學治病救人,但國人的愚昧讓他走上了從文之路,想用文章喚醒麻木的中國人,多年里他一直在堅持文學創作,這些作品也都有著對現實的反諷和批判,直到今天依舊有很深遠的意義,
閏土這個形象出現在故鄉中,這是魯迅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有感而發,在1919年他來到了紹興老家,想要將母親帶到北平,一路上他看到了中國鄉村的破敗,百姓的日子潦倒,內心也是無限的悲痛,在老家他遇到了童年的伙伴“章運水”,此人已從當初的少年變成了麻木的中年人,對生活沒有太多的奢求,而那聲“老爺”更是將人與人的距離拉遠。
正是這些經歷才有了這篇《故鄉》,章運水年少時就無奈來到周家工作,不過那時的他并不懂身份的差別,碰到魯迅后很快就玩到一起,他見識廣,機智靈活,可以捕捉鳥兒,也可以去海邊抓魚,還能捕捉不少小動物,在魯迅眼里他就是偶像,不過隨著兩人的年齡增加,彼此見面的次數也在減少,
再一次回到老宅后,魯迅儼然成為了家里的主人,而此時的章運水也變得畏畏縮縮,沒有以往的靈動,不過看到兩人的兒子再次快樂的玩到一起,他也白感交集,或許這就是命運的輪回,魯迅此行的目的就是將祖宅賣掉,帶母親去北平繼續生活。
章運水也面臨解雇的命運,沒有了工作后只能憑著幾畝地生活,日子過得很艱難,1934年紹興大旱,章運水沒收到多少糧食,家里孩子多,老父親還重病在身,只能將薄地賣掉,到了57歲時就因重病離世,而閏土的“孫子”章貴在新中國后積極學習,之后研究魯迅的作品,20世紀80年代成魯迅紀念館的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