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詩的對仗
詞的分類是對仗的基礎⑴。古代詩人們在應用對仗時,所分的詞類,和今天語法上所分的詞類大同小異,不過當時詩人們并沒有給它們起一些語法上的術語罷了⑵。依照律詩的對仗概括起來,詞大約可以分為以下九類:
⒈名詞 ⒉形容詞 ⒊數詞(數目詞) ⒋顏色詞
⒌方位詞 ⒍動詞 ⒎副詞 ⒏虛詞 ⒐代詞⑶
同類的詞相對為對仗。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四點:⒈數目自成一類,“孤”“半”等字也算數目。⒉顏色自成一類。⒊方位自成一類,主要是“東”“西”“南”“北”等字。這三類詞很少跟別的詞相對。⒋不及物動詞常常跟形容詞相對。
連錦字只能跟連錦字相對。連錦字當中又再分為名詞連錦詞(鴛鴦、鸚鵡等)、形容詞連錦字(逶迤、磅礴等)、動詞連錦字(躊躇、踴躍等)。不同詞性的連錦字一般還是不能相對的。
專有名詞只能與專有名詞相對,最好是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
名詞還可以細分為以下一些小類:
⒈天文 ⒉時令 ⒊地理 ⒋宮室 ⒌服飾 ⒍器用
⒎植物 ⒏動物 ⒐人倫 ⒑人事 ⒒形體⑷
㈡對仗的常規——中兩聯對仗
為了說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詩的第一二兩句叫做首聯,第三四兩句叫做頷聯,第五六兩句叫做頸聯,第七八兩句叫做尾聯。
對仗一般用在頷聯和頸聯,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現在試舉幾個典型的例子:
春日憶李白
[唐]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 · ·
清新庚開府,俊逸鮑參軍。
·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 ·
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⑸?
·
“開府”對“參軍”,是官名對官名;“渭”對“江”(長江),是水名對水名。
觀 獵
[唐]王維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 ·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 ·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
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⑹。
“新豐”對“細柳”,是地名對地名。
客 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 ··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⑺。
· ·
盤飧市遠無兼味,尊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
鸚 鵡
[唐]白居易
隴西鸚鵡到江東,養得經年觜漸紅。
·
常恐思歸先剪翅,每因喂食暫開籠。
·
人憐巧語情雖重,鳥憶高飛意不同。
· ·
應似朱門歌舞妓,深藏牢閉后房中⑻。
㈢首聯對仗
首聯的對仗是可用可不用的。首聯用了對仗,并不因此減少中兩聯的對仗。凡是首聯用對仗的律詩,實際上常常是用了總共三聯的對仗。
五律首聯用對仗的較多,七律首聯用對仗的較少。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多,七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少。但是,這個原因不是絕對的;在首句入韻的情況下,首聯用對仗還是可能的。上文所引的律詩中,已有一些首聯對仗的例子。如杜甫《春望》,《秦州雜詩》等。現在再舉兩個例子:
春夜別友人
[唐]陳子昂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
·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 ·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 ·
悠悠洛陽去,此會在何年⑼。
·
首聯對仗,首句入韻。
恨 別
[唐]杜甫
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五六年。
· ·· ·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 ·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
· · · ··
聞到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⑽。
·
首聯對仗,首句不入韻。
㈣尾聯對仗
尾聯一般是不用對仗的。到了尾聯,一首詩要結束了,對仗是不大適宜于作結束語的。
但是,也有少數的例外。例如: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 ·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⑾!
·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 ·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 · · ·
這詩最后兩句是一氣呵成的,是一種流水對。還是和一般對仗不大相同的⑿。
㈤少于兩聯的對仗
律詩固然以中兩聯對仗為原則,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對仗以少于兩聯。這樣,就只剩下一聯對仗了。
這種單聯對仗,比較常見的是用于頸聯⒀。例如: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 ·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 · ·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⒁。
·
與諸子登峴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 ·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 ·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
㈥長律的對仗
長律的對仗和律詩同,只有尾聯不用對仗,首聯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聯一律用對仗。例如:
守睢陽詩
[唐]張巡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
· ·
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
· ·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麾。
·
裹創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 ·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
· ·
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⒂!
·
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
[唐]韓愈
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
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
·
渺渺功難見,區區命已輕。
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
·
豈計休無日,惟應盡此生⒃。
·
何慚刺客傳,不著報仇名!
· ·
㈦對仗的講究
律詩的對仗,有許多講究,現在揀重要的談一談。
⑴工對 凡是同類的詞相對,叫做工對。名詞既然分為若干小類,同一小類的詞相對,更是工對。有些名詞雖不同小類,但是在語言中經常平列,如天地、詩酒、花鳥等,也算工對。反義詞也算工對。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對。
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算是工對。象杜甫詩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與河是地理,草與木是植物,對得已經工整了,于是地理對植物也算工整了。
在一個對聯中,只要多數字對得工整,就是工對。例如毛主席《送瘟神》(其二)“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紅”對“青”,“著意”對“隨心”,“翻作”對“化為”,“天連”對“地動”,“五嶺”對“三河”,“銀”對“鐵”,“落”對“搖”,都非常工整;而“雨”對“山”,“浪”對“橋”,“鋤”對“臂”,名詞對名詞,也還是工整的。
超過了這個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纖巧。一般地說,宋詩的對仗比唐詩纖巧;但是,宋詩的藝術水平反而比較低。
同義詞相對,似工而實拙。《文心雕龍》說:“反對為優,正對為劣。”同義詞比一般正對自然更“劣”。象杜甫《客至》:“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緣”與“為”就是同義詞。因為它們是虛詞(介詞),不是實詞,所以不算是缺點。再說,在一首詩中,偶然用一對同義詞也不要緊,多用就不妥當了。出句與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上同義),叫做“合掌”,更是詩家的大忌。
⑵寬對 形式服從于內容,詩人不應該為了追求工對而損害了思想內容。同一詩人,在這一首詩中用工對,在另一首詩中用寬對,那完全是看具體情況來決定的。
寬對和工對之間有鄰對,即鄰近的事類相對。例如天文對時令,地理對宮室,顏色對方位,同義詞對連錦字,等等。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以“天”對“塞”是天文對地理;陳子昂《春夜別友人》“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以“路”對“堂”是地理對宮室。這類情況是很多的。
稍為更寬一點,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這是最普通的情況。
又更寬一點,那就是半對半不對了。首聯的對仗本來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聯半對半不對自然是可以的。陳子昂的“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李白的“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就是這種情況。如果首句入韻,半對半不對的情況就更多一些。頷聯的對仗本來就不象頸聯那樣嚴格,所以半對半不對也是比較常見的。杜甫的“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就是這種情況。現再舉毛主席的詩為例:
贈
毛澤東
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
· · ·
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化章⒄。
·· · · ··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
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
⑶借對 一個詞有兩個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義,但是同時借用它的乙義來與另一詞相為對仗,這叫借對。例如杜甫《巫峽敝廬奉贈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誅茅問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詩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義來與“茅”字作對仗。又如《杜甫》:“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代八尺為尋,兩尋為常,所以借來對數目字“七十”。
有時候,不是借意義,而是借聲音。借音多見于顏色對,例如借“籃”為“藍”,借“皇”為“黃”,借“滄”為“蒼”,借“珠”為“朱”,借“清”為“青”等。杜甫《恨別》:“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對“白”,又《赴青城縣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東郭滄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滄”對“白”,就是這種情況。
⑷流水對 對仗,一般是平行的兩句話,它們各有獨立性。但是,也有一種對仗是一句話分成兩句話說,其實十個字或十四個字只是一個整體,出句獨立起來沒有意義,至少是意義不全。這叫流水對。現在從上文所引述用的詩篇中摘出下面的一些例子: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
人憐巧語情雖重,鳥憶高飛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陸游)
總之,律詩的對仗不象平仄那樣嚴格,詩人在運用對仗時有更大的自由。藝術修養高的詩人常常能夠成功地運用工整的對仗,來做到更好地表現思想內容,而不是損害思想內容。遇必要是,也能夠擺脫對仗的束縛來充分表現自己的意境。無原則地追求對仗的纖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風了。
━━━━━━━━━━━
⑴這里所謂“詞”不是詩詞的“詞”。詞類指名詞、動詞等。
⑵有時候,也有人把字分為動字、靜字。所謂靜字,當時指的是今天所謂名詞;所謂動字就是動詞。
⑶代詞“之”“其”歸入虛詞。
⑷這十一類還是不完備的。
⑸思,去聲。論,平聲。“清新”句與“何時”句都是拗句。這里可以看出拗句在對仗上能起作用,否則“庚開府”不能對“鮑參軍”。
⑹看,平聲,讀如刊。“回看”句是拗句。
⑺為,去聲。
⑻重,上聲。應,平聲。
⑼“離堂”句連用四個平聲,是特殊的拗句,是律詩尚未定型化的現象。“悠悠”句是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句。
⑽騎,去聲。看,平聲。乘,平聲。為,去聲。“聞道”句是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
(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都用對仗),也是比較少見的。例如杜甫《垂白》“垂白馮唐老,清秋宋玉悲。江喧長少睡,樓迥獨移時。多難身何補?無家病不辭!甘從千日醉,未許七哀詩。”但是尾聯半對半不對的就比較多見,例如杜甫《登高》尾聯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⒀也可以用于頷聯,如李白《宿五松下荀媼家》。甚至可以全首不用對仗,如李白《夜泊朱渚懷古》,因為不是常規,所以不詳談了。
⒁看,平聲。為,去聲。
⒂麗,創,都是平聲。末聯出句“平平仄平仄”,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在這里等于律詩的第七句。 ⒃應,平聲。
⒄“三十一年”和“落花時節”,在整個意思上還是對仗。特別是“年”和“節”,本來是時令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