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碑刻
從書法發展來說,漢代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西漢尤其西漢初年(碑刻)書法,仍沿襲秦代的書法傳統。現在可以看到西漢書跡有極少數的石刻(碑刻)。西漢的石刻,有《祝其卿墳壇刻石》、《上谷府卿墳壇刻石》、《群臣上壽刻石》、《魯靈光殿址刻石》、《霍去病墓刻石》、《五鳳二年刻石》、《?孝禹刻石》,王莽時期的《萊子侯刻石》等,其筆劃簡直,屬于沒有波勢的隸書。還有《魯北陛石題字》等。這些西漢石刻中,有一部分為篆書,大多數是承襲秦代小篆的風格。其中《魯孝王刻石》是篆書向隸書過渡的字體。
以上這些刻石的書體,基本上是方整的小篆,形成了漢篆體方、筆挺,結法密的特點。尤其是方折筆道,它是秦篆過渡到漢篆,以至漢隸的重大發展。盡管這些刻石的字數雖然不多,可是它是研究我國漢字字體演變的重要實物資料;同時,它的書法藝術成就很高,成為我國西漢隸書碑刻的代表作。
總之,到西漢時期,從以上所列舉的一些刻石來看,有些為篆書刻石,可是已帶有隸意。如《魯北陛石題字》,其中的“月”字,雖為隸書,可是仍帶有篆意。另外,西漢成帝以前的一些刻石中,其隸書和篆書并列使用,或者說是已參雜使用。可以從西漢的刻石中得到證實,如西漢《霍去病墓石刻》字,一石作“左司空”為篆書。可是,到了漢順帝以后,漢隸已到了成熟的時期,秦隸便已絕跡。
這里必須交代清楚的是,到了漢朝,尤其是西漢初期,雖普遍使用隸書,可是也有用小篆的。《后漢書》光武記注說“漢制,帝之下書有:策書用篆書,三公罪免賜策,用隸書。”漢代的篆書石刻,傳存于世的有趙王群臣上書,魯王判治刻石,陽嘉四年刻石、祝其卿墳壇題字、上谷府卿墳壇題字、少寶神道闕、開母廟、是吾碑、建初殘石、三公山碑以及漢魏諸碑額、如衡方碑額、孔彪碑額、韓仁銘碑額、白石神君碑額、張遷碑額、華山碑額等,魏三體石經里的小篆等,都是漢魏小篆的大本營。
碑在西漢時,極為罕有,歐陽修曾說:“至漢以后,始有碑文,欲求前漢時碑碣,卒不可得。”到了后漢時突然大增,即到了東漢,隸書逐漸成熟。
可是,東漢前期的隸書碑刻和刻石,由于它是承襲了西漢末期的書風,所以其筆劃無波勢和有波勢的兩種風格并存。如東漢初年的《三老諱字忌日記》(東漢建武二十八年)和《開通褒斜道刻石》(東漢永平六年)。這兩種石刻,雖是東漢時代的石刻,但由于它是屬于東漢初期的刻石,所以與西漢時期的隸書相近,外形扁方,筆劃簡直,雖與篆書大不相同,但與西漢的隸書很是相似。到了東漢中期以后,由于當時樹碑的風氣很是盛行,石刻漸多。這時期的漢隸比起東漢初期,其點劃波磔顯明,已完全脫離了篆意,已變為純粹的隸書了。到了東漢桓?靈帝(公元147~189年)隸書定型化,即漢隸已到了完全成熟的時期。這個時期,漢碑的精華,包括筆法、結體、風韻和格調,是個大力加工更絢爛的時期。因而書法日趨精巧了,這種法書為森嚴的官定標準書體,成為漢隸的極盛時期。并且遺留下許多碑版,直至現在還陸續有所發現。
由于東漢樹碑立傳之風很是盛行,所以遺存的碑版為數最多,并最精湛。人們通常說的漢隸主要是這類碑版。在東漢隸書中著名的碑刻很多,見于著錄者有三百種以上,現尚存者有一百七十余種。這種碑版書法多種多樣,筆法互異,體態不一,風格亦不一,但都屬成熟的隸書,成為后人學習的善本,其最具有代表性者亦相當多。倘按筆法來分,大致可分為方、圓筆道;倘按風格神韻,大致可分為五大流派:
(1)屬于工整精細,法度森嚴一派的有《乙瑛碑》、《史晨前后碑》、《禮器碑》等,是隸書的正宗。
(2)屬于飄逸秀麗,圓靜多姿一派的有《曹全碑》、《孔廟碑》、《韓仁銘》等,這一派是漢隸的精品。
(3)屬于風神縱逸,爛漫多姿一派的有《石門頌》、《楊淮表》、《封龍山頌》等。
(4)屬于方整寬厚、茂密雄強一派的有《張遷碑》、《鮮于璜碑》、《衡方碑》等。
(5)屬于氣度寬闊,厚重古樸一派的有《?閣頌》、《魯峻碑》、《夏承碑》等。
以上列舉的幾種不同派別的碑版,可以看出,漢代書學的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即石刻在漢代極為盛行。其中大部分是在墳墓上立的碑、碣,也有一部分為功德頌碑,以及還有石表、石闕等。在漢朝墓碑占據主要地位,在我國東漢初期開始流行起來。從那時起,立碑的習俗就一直延續到現代。所以,至今保存下來的各個歷史時期的石碑,成為我國古代書法發展演變的可靠見證。可是,有的碑版,在歷史文獻和歷代金石書籍中均無著錄,因而就更加顯得珍貴。這些實物資料,成為研究漢字的演變和漢代書法藝術,提供了十分理想的資料。
此外,在東漢碑刻中除上面所說的隸書碑版外,還有嵩山開母廟、少室、太室、三室石闕中的開母、少室二闕均為漢篆。這種漢篆直接秦篆,但與漢金文篆書不同;其筆道較為圓融,體勢長方。另外,又有漢篆精品《袁安》、《袁敞碑》,其特點穩重、宏偉。
三國時期的碑刻
三國時期的石刻,雖與漢末的碑刻隸書差別不大,但其字形漸趨于方,其字勢向縱的傾向發展。因此,三國是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時期。三國魏的隸書,方筆直勢居多,倘若筆劃沒有波磔的話,那就與楷書很相近了。
潘天壽在《中國繪畫史》所說魏晉繪畫“承漢末之遺勢而順進之”。而魏國的書法也無不如地因襲漢代。當時的碑版和寫經仍然使用隸書或篆書,由此而產生了一些優秀的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如《受禪碑》、《上尊號碑》、《孔羨碑》、《范式碑》、《曹真殘碑》、《王基殘碑》、《十三字殘碑》、魏正始《三體石經》等等。由于曹操立法嚴禁,禁止立碑。以“不惜傾無量之資財,以博建立碑碣之虛榮”為理由,而嚴禁立碑,所以這時期的碑版較少。
吳國地處江東其書險怪詭譎,大有楚風。所以,吳國出現了一些極為著名的書法家,并留下了藝術價值很高的石刻。吳國時期的碑版,真書刻石有《葛府君碑》、《九真太守谷朗碑》;以方筆寫篆的有《天發神讖碑》、吳《禪國山碑》等。
晉朝碑刻
晉朝距漢時尚近,石刻多完好者,可供晉人深造,發展書學有良好的基礎。可惜由于曹魏時已禁立碑。晉承襲曹魏禁碑之舊習,故亦下禁碑之令。其理由“妄媚死者增長虛偽,而浪費資財,為害其烈”為辭。故晉代遂向帖學發展,所立碑版不多。現在存留下來的晉碑廖若晨星,僅有:《郛休碑》、《任城太守孫夫人碑》、《齊太公呂望表》、《劉韜墓志》、《枳楊府君碑》、《爨寶子碑》、《好大王碑》、《王興之夫婦墓志》等。
十六國碑刻,主要有《廣武將軍碑》,現在西安碑林。碑四面刻,前面刻碑文,碑陰及兩側刻部將姓名。隸書。正文十七行,行三十一字。碑陰二列,一側二列,一側八列。額隸書“立界山石祠”五字。碑陰、碑側,則信手刻鑿,有行書流便之意,奇志橫生。康有為跋其為“北魏近新出土,以此為古雅第一。關中楷隸冠。”前秦石刻甚少,除《鄧太尉祠碑》外,僅有此碑,故為人所珍視。《鄧太尉祠碑》,此碑隸體已雜有楷法,書法亦佳,為苻秦碑刻代表作。北涼《沮渠安周造佛寺碑》,原碑藏于柏林國家博物院,二次世界大戰被毀,僅存孤本拓本,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北涼傳世書跡極少,故此刻極為珍貴。
晉之《爨寶子碑》與南朝宋之《爨龍顏碑》,皆漢魏書法之衍流,而此碑兼而有之,實屬可貴。此碑又一明顯的特點是,古今字和別體字頗多,這些結構字體之形成,能查出它的來龍去脈。此碑書法、書勢很優美,頗具古質而今妍之志。
南朝碑刻
南朝碑刻,大體由東晉為南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時的碑刻,也大多繼承了東晉的風氣,好書法的風尚仍不亞于東晉。上自帝王,下至百姓,都極其喜愛書法。可是,南朝至齊末,仍承襲東晉禁碑的規定,當時曾有“南朝禁碑,至齊未馳”之說。因南朝仍沿魏晉遺制,有禁之律,故造成書法流傳帖多于碑。所以,一般來說南朝碑版流傳下來的很少,但并不是絕對沒有。其原因:不外乎有的蒙朝廷特許而立;有的亦間有犯禁現象,所以盡管在禁碑的南朝三百年間,所建立的碑版亦不下數百種。可是,因受到人為的破壞,這是碑碣的莫大厄運。所以存留于今的不過數十通。《劉懷民墓志》書在隸楷之間,凝重圓潤,與《爨龍顏碑》、北魏《中岳嵩高靈廟碑》相似。刻的雖不甚精,但劉宋刻石與之相似者少,故為世所重。
宋《爨龍顏碑》,為劉宋正書碑刻。字體方正,險勁簡古,有氣魄而多變化,仍存隸意,自有意度,為楷隸極則。這種雄渾莊嚴的書體,實為北魏碑的先河,并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梁《瘞鶴銘》,真書,文自左而右。此碑的書法藝術是代表了南朝的時代風格,雖已是成熟的楷書,但仍能看出篆隸筆勢的遺意。其筆勢富有騫舉意趣,飛舞回旋如鶴翅高翔。可見,此碑的書法精妙,使歷代文人為之贊嘆。自宋代吳琚直至清末龔自珍、劉鶚等都有“我生好讀浮邱經,焦山來訪瘞鶴銘”的雅舉。它亦是研究我國書法及碑刻發展史的重要資料,學習書法藝術的一個重要范本。
總之,由于南朝文化發達,藝術興盛,這大大有利于書法的進步。同時,在這動亂的年代,不僅老百姓遭殃,連中、小地主、士族也大感失意,使人們精神上感到空虛,以信仰佛教來尋求精神寄托。正因為佛教到了南朝有了長足發展,各地的佛寺,激劇增加,塑造佛像。在造像方面,大多用金屬鑄造形象。這就勢必延聘文學之士或書法家來撰文紀事,更為普遍的是鑿石作碑碣,或在天然的巖石上鑿刻,即稱摩崖刻石。這種自然會使書法藝術得到普遍的發展。
北朝碑刻
北魏王朝的建立及孝文帝的改革,使遭到嚴重破壞的北方經濟也開始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隨之也出現了文化繁榮。北魏的書法藝術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得到巨大的發展。這時期南北碑版書風已逐漸到全面的趨向統一。這說明書法作為一門藝術,它的發展與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全面發展相聯系的,這充分說明了北朝碑版書法的發展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
北朝的書體,是沿襲漢碑分隸而來,蓋其族望質樸,不尚風流,均守舊法,很少變通,書體猥拙,不似南人之風流蘊藉,故與南朝書風異趣。北朝不像南朝禁止立碑,而且北朝崔盧世族,既善屬文,名篇巨制,自然立碑甚多。加上佛教盛行北方,造像題記不知凡幾。許多是出于石工之手,造像記尤其如此。故猥瑣鄙惡者不少,但好的也很多。同時,自唐以來專重二王手跡,宋承其風,于是中原碑碣,很少有人問津,任其霾蝕。但也有有利的一面,即榷拓者少,所以西北諸省,千年前所立碑,往往至今尚存。
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和大量造像。僅以“龍門造像記”而言,共達三千六百種以上。這些對魏碑書體特點的形成有著直接關系。同時,中原地區的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雜居,促進了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漢文化吸收了少數民族的文化營養,使之更加豐富多彩。北朝尤其是北魏時代碑版的書法,是各民族文化的融合體,又是石刻藝術和書法藝術兩者完美結合的共同體。這種魏碑體,以方筆文體為主,后經歷了一個演變的過程,尤其受到南朝楷書的影響,摻雜圓筆道,字體漸趨圓秀。到了北齊、北周時期,逐漸改變魏碑體,而由瘦硬的書體取而代之。到了隋代碑刻書體,已成為很成熟的楷書。
由于北朝沒有禁止立碑的規定束縛,所以北朝的碑版很多。最多當推北魏,其次是東魏、西魏,這時立碑之風極為盛行。這時期的碑不但數量多,而且又都非常精美。這種碑版無論在數量上,或是在書法造詣上,都可以與東漢的隸書碑版相媲美。這種北朝的石刻,不只指具有碑的形式的一些石刻,而且還包括著北朝各種石刻在內,如墓志、塔銘、摩崖、造像題記、幢柱刻經等。所以,自北魏至北周,整個北朝時期內的石刻,可以說數以千計。這些石刻,大多數出自民間無名書家之手,為后代留下了許多贊口不絕的杰作。尤其是楷書,到了北朝,形成了獨具風貌,故人們稱謂“魏碑”,也稱謂魏碑體。這種字體基本上屬于楷書范疇。在書藝方面,有著其它時代不可具有的特色,即崇尚自然和天趣。開創了這一代的書風,這和漢碑、唐碑各自體現了一個時代書法藝術的高峰,并派生出各種流派。
北朝的碑版很多,以造像記來說,當以龍門造像為最多,其中以二十品為精品,世稱“龍門二十品”,尤其以楊大眼、孫秋生、始平公、魏靈藏為最佳,是龍門造像中的最精品,并最有代表性,世稱“龍門四品”,以外,北魏尚著名的碑版有《張猛龍碑》、《賈思伯碑》、《楊碑》等。北魏著名的墓志有《張黑女》、《李超》、《刁遵》、《元顯雋》墓志及《石門銘》等,它是北魏墓志的杰作。東魏著名的碑志有《李仲璇碑》、《程哲碑》、《高盛碑》、《敬顯雋碑》、《司馬升墓志》等。
西魏留傳下來的碑刻極少,最為著名的當推《杜照賢造像》,還有《劉曜碑》等。至于北朝的北齊、北周,由于國祚較短,存留下來的碑版相應來說遠不及北魏。其氣格既卑下,書法又極平板。主要有北齊《隴東王感孝頌》、《水牛山文殊般若經碑》、《雋修羅碑》、《天柱山銘》、《報德象碑》。
另外,北齊亦有些碑志十分起眼,可說北齊碑志中的佳品。如《泰山經石峪》、《朱岱林墓志》、《劉悅墓志》、《重登云峰山記》等。北周的碑版較著名的有《賀屯植墓志》、《西岳華山廟碑》、《曹烙碑》、《竇盧恩碑》、《匡吉刻經頌》、《寇熾墓志》等。
除以上所列舉的北朝碑志外,還有榜書,亦以北朝為尊,如《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摩崖石刻,山東鄒縣的葛山、崗山、尖山、鐵山,統稱四山石刻,字有尺徑,以方圓筆兼施,高古渾厚,簡整和穆。還有鄭道昭在山東益都縣百峰山上用方筆寫的“中岳先生熒陽鄭道昭游?之山谷也”。與“此白駒谷”,共十九個大字,遒勁奇偉,尤以方筆寫大字,深得雅健之致。
以上列舉的一些碑志,皆為北朝的杰作。對于魏碑書法藝術的成就,前人有過很高的評價。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上贊其大放光彩說:“古今中外唯南碑與魏碑雖可宗,曰有十美……”贊揚北碑之美,從此北碑的價值更加提高了。而且,這些碑碣、墓志數量很多,從而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碑版書法藝術的宏富寶庫。同時,這時期的魏碑書法有一個共同特點,即表現在用筆、體態和風格上的千變萬化。它不但為唐楷(唐碑)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又澆灌了有唐一代的唐楷這一艷麗花朵。因此,魏碑在我國書法史上的作用,不可抹煞。當代著名的書法理論家潘伯鷹所說:“唐朝一代正規楷書的大發展,都是在南北朝千門萬戶的字形和風格的廣沃基礎上生根發芽的”,這一評述,可以說是恰如其分的。
北朝遺存大量珍貴的石刻,大多為無名書家作品,不但數量之多,而且分布也較廣。在山東、河南、遼寧等省,廣闊的地域里書寫這么多的碑版,這決不是少數人的書風問題了,應看作當時社會的產物,并反映時代的面貌。北碑中流傳最多的當推魏碑,故魏碑在歷代碑版中占有重要地位。據現在掌握的材料來看,以河南洛陽為大宗;其次是山東省內的泰山、鐵山、岡山、尖山、薤山諸崖刻經。云峰山、天柱山、太基山、百峰山等題刻。
另外,由于南北朝最盛行信佛,所以除立碑之外,還大造佛像,如洛陽龍門、山西云崗、河南嵩山等等,甚至連小地方時有發現,大的如山西云崗大佛、龍門大佛,小的只有手掌那么大小的佛像,并刻有佛像說明,叫做造像記。所以,將碑碣、墓志、造像記等都叫做刻石。
這些豐富多彩的刻石,由于它們的書體在筆劃、結體和風格上各有特點,故大體可分三大類。第一類,方筆道,筆劃方,結體凝整,傳世最普遍的北魏碑,以龍門石刻為代表。如《龍門二十品》中絕大部分均屬于這一類,其中以龍門四品??楊大眼、始平公、魏靈藏、孫秋生造像最著名。在北朝碑版中具有典型性,這對其它碑版的書法發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這些造像記中,成為北朝書法藝術發展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表現了最大的創新精神。第二類,圓筆道,筆劃絕大部分是圓的,但有部分筆道稍帶方筆道,結體飄逸。代表作有《鄭文公上下碑》和部分云峰山摩崖題記和《石門銘》等均屬此類。這些北朝摩崖刻石,特別是大字刻石,大多分布在山東地區,以掖縣的云峰山、太基山、平度的天柱山和益都縣的玲瓏山最為集中和豐富。第三類,筆劃既方又圓。這一派的字比較整齊,較接近魏碑中的館閣體,筆道既方又圓,結體整齊。它的代表作有《張猛龍碑》、《賈思伯碑》、《元顯雋墓志》、《張玄墓志》等。這些隸楷書,方圓兼備,為擘窠之楷則。
由于這些碑志年代較晚,所以可以說是魏碑書體中已臻成熟的時期,已日趨規范化。這一類碑版的書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派書風的影響,使魏碑初期的那種雄健粗獷之風為之一變,而漸漸趨向端整秀雅,成為后世碑刻楷書流美一派的先河。
這里附帶談一個問題,有關碑刻的署名。石刻自古以來,例不署書者姓名,倘若有署名者,間有一二,但為數極少。故人們欲就石刻諸書以論其人、其事卻較難。在北朝碑刻有書人名字可考者,則有北魏寇謙之《嵩高靈廟碑》,為道教立碑之始,趙文淵書《大代華岳廟碑》,蕭顯慶書《孫秋生等二百人造像記》,朱義章書《始平公造像記》皆是。鄭述祖書《重登云峰山記》、《天柱山銘》等。王子椿書《徂徠山佛號》、梁恭之書《隴東王感孝頌》。
北周有匡?書《小鐵山刻經頌》、口咸韜書《小鐵山佛經銘》等。
隋朝的碑刻
隋朝國祚雖較短。可是在文化上作出了新的成就。隋朝承襲了魏晉的馀風和六朝的風格,作了一番大加工,變為隋代的楷書。至于那種篆、隸早已消聲匿跡,不復存在了。這個時期內,惟獨楷書盛行于世,可以這樣說,到了隋朝時期,楷書才算是一種極其規范化的標準書體,成為中國書法界正楷的一種規范。它開創唐朝正書的先河,對唐朝寫正楷的一派影響最深,其功勞也最大,所以隋代的楷書,在中國書法史上是很關鍵的一種書體。
在碑刻、書法方面,出現了綜合南北的趨勢。熔南北于一爐。這時立碑之事,又在各地盛行起來,直至今日,還遺留下為數較多,惹人嘖嘖稱道的一些名碑,其書藝的高超,即使唐朝的一些名書家也不能超越。這時期著名的碑志有智永《真草千字文》刻石、《龍藏寺碑》、《賀若誼碑》、《曹子建廟碑》、《美人董氏墓志》、《元公夫人姬氏墓志》、《蘇孝慈墓志》等。
倘人們從隋朝的碑志中多加注意和鉆研,才能進一步地研究唐朝的楷書碑志。因隋、唐兩代的正楷,是書壇的圭臬。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寶隋》一篇章里已談得很清楚了。這說明了隋朝的碑版和墓志,無一不佳。因隋朝的碑刻除工整之外,還具有古色,由于它承襲了晉的成分較多,所以,從楷書的角度來看,隋朝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代,對書法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尤其是對唐朝書法藝術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唐代和五代的碑刻
唐代不僅是我國歷史上最為強大統一的封建國家,亦是文化光輝燦爛,書法藝術大放異彩的時期。故這一時期的碑刻書法藝術有著很高的成就,可與書法昌盛的晉代相媲美。這時期書家輩出,流派眾多,名碑、墨跡尚多。尤其是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書法家。他們的書法既有繼承又有創新,并對楷書進行了大加工。這種唐代的楷書是繼魏碑之后,我國書法史上又一大的楷書體系,長久以來成為學楷書的正規風范。所以,可以說這是任何朝代所無可比擬的。在我國書法史上可以說群星閃耀,百花盛開,絢爛無比的一個時代。
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唐代帝王大多數愛好書法,如唐太宗、高宗、睿宗、玄宗、肅宗、宣宗及竇后、武后和諸王等,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帝王中是一位很是出眾的書法家,他開創了用行書入碑的先例。如他書寫的碑刻《晉祠銘》、《溫泉銘》就是二個典型的例子,隨后就有武則天書寫的《升仙太子碑》,中國婦女書碑始終此石,尤其珍貴。唐玄宗也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現傳世著名的碑刻有《涼國公主碑》、《紀泰山銘》、《石臺孝經》、《楊?碑》等數通。總之,由于唐代帝王愛好書法,書寫了一些流傳至今仍為人們嘖嘖稱贊的著名碑刻。由于唐代帝王愛好書法,上行下效,造成有唐一代書法特別盛行。
唐代書法極盛,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大書家,書寫了大量的著名碑刻。初唐的四大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書寫了一些著名的碑版。如歐陽詢的《皇甫誕碑》、《九成宮醴泉銘》、《虞恭公碑》、《房彥謙碑》、《化度寺碑》、《千字文》、《姚辯墓志》、《宗圣觀記》等。
虞世南的代表作傳世很少,僅有《孔子廟堂碑》、《汝南公主墓志草稿》等。褚遂良的代表作有《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雁塔圣教序》、《同州圣教序》等。薛稷的代表作有《信行禪師碑》、《升仙太子碑題名》、《涅?經》等。
其他的還有顏師古《等慈寺碑》、殷令名《裴鏡民碑》、趙模《高士廉碑》、殷仲容《褚亮碑》、《馬周碑》、李冶《萬年宮碑》、《圣教序記》、《周護碑》。王知敬《李靖碑》、敬容《王居士磚塔銘》、歐陽通《道因法師碑》、《泉男生墓志》、高正臣《明征君碑》,以及《昭仁寺碑》、《孔穎達碑》、《段志玄碑》等。這些海內外聞名的書家和佳作,筆法遒勁精密。
中唐時期,這時期的碑刻書法的發展情況與初唐大不相同,開創了一代書風的大書家顏真卿的出現,終于打破了初唐時期的那種拘謹的局面,變得富有創新,其字的形態、風格變得肥厚一些,這與唐玄宗崇尚豐腴書風所分不開的。
這時期顏真卿、李北海、蘇靈芝都崇尚豐腴,以顏真卿尤為突出。中唐涌現出不少著名書家,并為后世遺留下許多珍貴的碑刻遺跡。李邕的《葉有道碑》、《李思訓碑》、《李秀碑》、《麓山寺碑》、《盧正道碑》、《法華寺碑》、《東林寺碑》等。殷玄祚的《契?明碑》、梁升卿的《御史臺精舍碑》、李隆基的《紀泰山銘》、《石臺孝經》。魏棲梧的《善才寺碑》、史惟則的《大智禪師碑》。蘇靈芝的《憫忠寺碑》、《易州鐵像頌》、《夢真容碑》。徐浩的《嵩陽觀記》、《不空和尚碑》。李陽冰的《城皇廟碑》、《怡亭銘》、《三墳記》、《李氏先塋記》、《般若臺記》。瞿令問的《怡臺銘》、《浯溪銘》、張從申的《修吳季子廟碑》。顏真卿的《多寶塔感應碑》、《東方朔畫贊碑》、《郭家廟碑》、《麻姑山仙壇記》、《宋?碑》、《八關齋會報德記》、《元吉墓碑》、《臧懷恪碑》、《顏家廟碑》、《顏勤禮碑》、《李元靖碑》等。
中唐末期及晚唐時期,其書風與中唐的顏真卿不同,力求瘦健,來擺脫其肥厚的風格。所以,中唐時期,無論顏真卿的肥厚書風或柳公權等瘦挺風格,都充分地體現了中唐那種創新的精神,是以往任何時代不可相比。這時期還出現了一些名書家和著名碑刻佳作。有柳公綽的《武侯祠堂碑》。沈傳師的《羅池廟碑》、柳公權的《李晟碑》、《馮宿碑》、《苻?碑》、《玄秘塔碑》、《神策軍碑》、《劉沔碑》、《魏公先廟碑》、范的《阿育王寺常任田碑》、裴休《圭峰定慧禪師碑》等。
總之,唐代近三百年間,豐碑巨碣、造像、墓志、經幢等石刻無止千萬,今所知僅墓志有兩千余種。至于造像、刻經不可勝數,僅龍門、唐人造像即有千余種。這里特別提出的是,唐代的碑志,明清時期出土很多,尤其近代出土的數量更為可觀,將有四五千件,這對考查和研究唐代的書法衍變,尤其是研究唐代歷史,確實是一座極其豐富的寶庫。
五代是處在唐宋兩大統一王朝之間的一個短暫分裂時期,也是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政治上動蕩不安,經濟上瀟條。但是,在文學藝術史上卻是一個特殊的階段。文壇上,特別是詞的興盛和發展,產生了不少著名的大作家和膾炙人口的名篇。在藝術領域里,繪畫方面呈現出光輝燦爛的景象,惟獨書法藝術出現了衰落的趨勢,而這時的書法大家楊凝式外,書有《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及《夏熱帖》等。其他幾乎寥寥無幾,而無著名的碑刻傳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