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從名字上看很容易誤以為它是一本講道德禮儀的書。但其實《道德經》是《道經》和《德經》的集合,前37章主要是在論述“道”,所以被稱為《道經》,后面44章講的是“德”,所以被稱為《德經》,合起來就稱之為《道德經》。這里的“道德”和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道德”是完全不一樣的。道是萬物的本質和真相;德表示萬物得之于道者,也就是說“德”是指萬物的本性和稟賦。
道是老子思想中最為關鍵的概念,但是因為道是形而上的,它創造了萬物,永遠存在。它是超越天地萬物而存在的。道是唯一的,它是一個整體,而萬事萬物卻是不同的,千差萬別。所以老子既要保持道的超越性,同時又要設法讓萬物跟道產生聯系,所以就需要一個中介,德就是這個中介。萬物得之于道者就稱作德。我們說一個人的德性,其實就是說一個人生下來是什么樣子的,這是他的本性和特色。人有人性,鳥有鳥性,每一種生物都有他特定的本性。萬物的本性就稱為德,表示它從道中所獲得的就是這個東西的特殊的生存本性和稟賦。比如猴子生下來就是猴子,它并不會因為被飼養員撫養,吃了人類的食物,學會算數就變成了人。
莊子在《德充符》講了好幾個寓言故事其實也是在強調“德”是一種內心的自然狀態,是人的天性使然。強調人要保持內心自然的狀態做有德之人。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就是讓人不要刻意為之,要順其自然,尊重自然規律,與道合一,達到忘我之境。每一樣東西都有天生的狀況,作為人其實只要做自己就不需要去面對許多不需要的挑戰了。如果我們了解了自己的本性和天賦進而去做自己,那么我們人生要面對的壓力和威脅也會減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