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文
論第173條: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黃連湯方
黃連三兩,
甘草三兩,炙,
干姜三兩,
桂枝三兩,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晝三夜二服。
二、注解
1、方解
傷寒之病,不一而居,此則熱積在胸,而邪傷在腹也。
熱積于胸,則胃氣上逆,故欲嘔吐,邪傷于腹,則脾胃肝膽大小腸氣機逆亂,故腹中痛。
此寒熱互雜而傷于人者,治之亦必寒熱共施,故黃連清泄胸中之郁熱,以干姜溫散腹中之積寒,以桂枝甘草辛甘化陽復體內陽春之氣,以人參甘草扶脾胃元真之氣,以半夏降逆而止嘔吐,此黃連湯之所為也。
?《病源候論·冷熱不調候》曰:夫人榮衛不調,致令陰陽否塞。陽并于上,則上熱,陰并于下,則下冷。上焦有熱,或喉口生瘡,胸膈煩滿;下焦有冷,則腹脹腸鳴,絞痛泄利。
王晉三曰:黃連湯,和劑也。即柴胡湯變法,以掛枝易柴湯,以黃連易黃芩,以干姜易生姜。胸中熱,欲嘔吐,腹中痛者,全因胃中有邪氣,阻遏升降之機。故用參棗姜夏,專和胃氣,使飲入胃中,聽胃氣之上下敷布,交通陰陽。再用桂枝,發太陽之氣。載引黃連,從上焦陽分瀉熱,不使其深入太陽,有礙虛寒腹痛。
2、名家注釋
1)成無已注:
此傷寒邪氣傳里,而為下寒上熱也。胃中有邪氣,使陰陽不交,陰不得升而獨治于下,為下寒腹中痛;陽不得降,而獨治于上,為胸中熱欲嘔吐。與黃連湯升降陰陽之氣。
2)尤在涇注:
此上中下三焦俱病,而其端實在胃中,邪氣即寒淫之氣。胃中者,沖氣所居,以為上下升降之用者也。胃受邪而失其和,則升降之機息,而上下之道塞矣。
3)方有執《傷寒論條辨》
胸,上焦也。熱以風言,陽也。言陽熱摶于上焦也。
胃中焦也。邪氣以寒言,陰也,言陰寒郁于中焦也。
腹中痛,陰凝而窒滯也。
欲嘔吐,熱壅而上逆也。
夫熱摶上焦,黃連清之,非桂枝不解也;寒郁中焦,人參理之,非干姜不散也;甘草大棗,益胃而和中;半夏辛溫,寬胸而止嘔吐也。
4)吳謙《醫宗金鑒》
傷寒未解欲嘔吐者,胸中有熱邪上逆也;腹中痛者,胃中有寒邪內攻也。
此熱邪在胸,寒邪在胃,陰陽之氣不和,失其升降之常,故用黃連湯,寒溫互用,甘苦并施,以調理陰陽而和解之也。
然此屬外因上下寒熱之邪,故有如是之證;若內因雜病,嘔吐而腹痛者,多因宿食。由此推之,外因、內因,證同而情異,概可知矣。
三、黃連湯功效于主治
具有平調寒熱,和胃降逆之功。
現代研究黃連湯具有清熱解毒,瀉火利濕,和胃降逆,抗菌消炎,保肝利膽的功效。
?主治胸中有熱、胃中有寒之上熱下寒證。癥見胸中煩悶,欲嘔吐,腹痛,或發熱,腸鳴泄瀉,舌苔白兼黃膩,脈弦滑而數。
臨床上常用于治療淺表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癥,以嘔吐、腹痛為辨證表征者。
①腹痛,腹瀉,濕熱,黃疸。
②心火亢盛或者熱盛不寧所到的高熱昏厥,心煩不眠,心悸不寧等。
③咽喉腫痛,慢性咽炎,胃火,牙痛,癰腫瘡疔。
④婦女血風證,大出血,崩漏。
⑤胸中煩熱,欲嘔吐,胃寒,腸鳴泄瀉,胃脘脹痛,
⑥面紅耳赤,口臭,舌苔黃膩。
三、歌訣:
黃連湯內用干姜,
半夏人參甘草藏,
更用桂枝兼大棗,
寒熱平調嘔痛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