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建筑中,亭臺樓閣軒榭廊有著明確的定義和區分,其功能也根據所處的位置、規模的大小、形式的不同而有差異,下面就對其淵源和作用進行詳細解釋。
在古時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亭在園林設計中往往是個“亮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從形式來說有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八角等。
早期的臺是一種高聳的夯土建筑,古代的宮殿多建于臺之上。后來演變成廳堂前的露天平臺,即月臺。
是兩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層曰樓”之說。在園林中一般用作臥室、書房或用來觀賞風景。由于樓高,也常常成為園中的一景。
一種架空的小樓房,四方、六角或八角,常呈兩層,中國傳統建筑物的一種。與樓近似,但較小巧。平面為方形或多邊形,多為兩層的建筑,四面開窗。其特點是通常四周設隔扇或欄桿回廊,供遠眺、游憩、藏書和供佛之用。
多為高而敞的建筑,但體量不大。軒的形式類型也較多,有的做得奇特,也有的平淡無奇,如同寬的廊。在園林建筑中,軒也像亭一樣,是一種點綴性的建筑。但正因為如此,所以造園者在布局時要考慮到何處設軒,它既非主體,但又要有一定的視覺感染力,可以看作是“引景”之物。
水邊建筑,人們在此倚欄賞景。榭不但多設與水邊,而且多設于水之南岸,視線向北而觀景。建筑在南,水面在北,所見之景是向陽的;若反之,則水面反射陽光,很刺眼,而且對面之景是背陽的,也不好看。另外,榭在臨水處多設欄,坐凳欄桿,又叫美人靠、吳王靠,相傳是吳越時吳王與美人西施游賞觀景之物。
廊是建筑物的前面增加的一個柱間,有柱,有的還設欄桿。廊之物質功能是使室內更不會受到風雨之侵,夏秋之交也不會受陽光之炎熱。但從建筑藝術來說,則是增加了空間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