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癡呆癥 Dementia,Demenza,
阿爾茨海默氏癥 morbo di'alzheimer, Alzheimer's Disease
老年癡呆癥(Dementia, Demenza,與阿茲海默癥(Alzheimer's Disease)的區別 老年癡呆癥不是一種疾病,而是若干種神經紊亂病癥的總稱。其中,阿茲海默癥是知曉最多,也是最普遍的一種老年癡呆癥。老年癡呆癥有多重亞型,而發生病理學變化的器官也不一定是患者的大腦,有可能是其他器官,比如肝臟。
Alzheimer's disease(AD)
是一組病因未明的原發性退行性腦變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潛隱起病,病程緩慢且不可逆,臨床上以智能損害為主。病理改變主要為皮質彌漫性萎縮,溝回增寬,腦室擴大,神經元大量減少,并可見老年斑 (SP),神經原纖維結(NFT)等病變,膽堿乙酰化酶及乙酰膽堿含量顯著減少。起病在65歲以前者舊稱老年前期癡呆,或早老性癡呆,多有同病家族史,病情發展較快,顳葉及頂葉病變較顯著,常有失語和失用。
1907年,德國醫生阿羅伊斯-阿爾茨海默(1864~1915)首先對其進行描述。只有當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死亡之后才能診斷出他們患有此病,因為只有對大腦中中神經細胞的損失情況和衰退情況(腦組織的減少情況或者萎縮情況)進行 檢查后才能對這種病做出診斷。我們可以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腦中發現衰老的色斑(神經細胞喪失或者蠟狀的沉淀物,學名為淀粉狀蛋白)。它們通常位于靠近大腦中被認為是控制記憶和更高的認知過程(比如自我感知,解決問題和推理能力) 神經原纖維結的區域。
在所有受到癡呆癥影響的人中,有近50%的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當癡呆癥患者的年齡超過85歲時,這個比例將增長到70%。阿爾茨海默病是漸進性的,衰退性的。雖然這種病在任何年齡都能出現,但是通常在60~70之間出現。當人們被診斷出患有該病時,通常還能活5~10年,然而新的研究顯示這種病的存活率正在不斷下降,目前,患上該病之后大約還能存活3.3年。
癥狀體征
AD通常起病隱匿,為特點性、進行性病程,無緩解,由發病至死亡平行病程約8-10年,但也有些患者認知功能減退癥狀病程可持續15年或以上。AD的臨床癥狀分為兩方面,即認知功能減退癥狀和非認知性精神癥狀。認知功能障礙可參考癡呆部分。常伴有高級皮層功能受損,如失語、失認或失用和非認知性精神癥狀。認知功能障礙可參與癡呆部分。根據疾病的發展和認知功能缺損的嚴重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
輕度
近記憶障礙常為首發及最明顯癥狀,如經常失落物品,忘記重要的約會及許諾的事,記不住新來同事的姓名;學習新事物困難,看書讀報后不能回憶其中的內容。常有時間定向障礙,患者記不清具體的年月日。計算能力減退很難完成簡單的計算,如100減7、再減7的連續運算。思維遲緩,思考問題困難,特別是對新的事物表現出茫然難解。早期患者對自己記憶問題有一定的自知力,并力求彌補和掩飾,例如經常作記錄,避免因記憶缺陷對工作和生活帶來不良影響,例如妥善的管理錢財和為家人準備膳食。尚能完成已熟悉的日常事務或常務。患者的個人生活基本能自理。
人格改變往往出現在疾病的早期,病人變得缺乏主動性,活動減少,孤獨,自私,對周圍環境興趣減少,對周圍人較為冷淡,甚至對親人漠不關心,情緒不穩,易激惹。對新的環境難以適應。
中度
到此階段,患者不能獨立生活。表現為日益嚴重的記憶障礙,用過的物品隨手即忘,日常用品丟三落四,甚至貴重物品。剛發生的事情也遺忘。忘記自己的家庭住址及親友的姓名,但尚能記住自己的名字。有時因記憶減退而出現錯構和虛構。遠記憶力也受損,不能回憶自己的工作經歷,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除有時間定向障礙外,地點定向也出現障礙,容易迷路走失。甚至不能分辨地點,如學校或醫院。言語功能障礙明顯,講話無序,內容空洞,不能列出同類物品的名稱;繼之,出現命名不能,在命名檢測中對少見物品的命名能力喪失,隨后對常見物品的命名亦困難。失認以面容認識不能最常見,不認識自己的親人和朋友,甚至不認識鏡子中自己的影像。失用表現為不能正確地以手勢表達,無法作出連續的動作,如刷牙動作。患者已不能工作,難以完成家務勞動,甚至洗漱、穿衣等基礎的生活料理也需家人督促或幫助。患者的精神和行為也比較突出,情緒波動不穩;或因找不到自己放置的物品,而懷疑被他人偷竊,或因強烈的妒忌心而懷疑配偶不貞可伴有片斷的幻覺;睡眠障礙,部分患者白天思睡、夜間不寧。行為紊亂,常撿拾破爛、藏污納垢;亂拿他人之物;亦可表現為本能活動亢進,當眾裸體,有時出現攻擊行為。
重度
記憶力、思維及其他認知功能皆因此受損。忘記自己的姓名和年齡,不認識親人。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退化之患者只有自發言語,內容單調或反復發出不可理解的聲音,最終喪失語言功能。患者活動逐漸減少,并逐漸喪失行走能力,甚至不能站立,最終只能終日臥床,大、小便失禁,晚期患者可原始反射等。
最為明顯的神經系統體征是肌張力增高,肌體屈曲。病程呈進行性,一般經歷8-10年左右,罕見自發緩解或自愈,最后發展為嚴重癡呆,常因褥瘡、骨折、肺炎、營養不良等繼發軀體疾病或衰竭而死亡。
疾病病因
是一組病因未明的原發性退行性腦變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潛隱起病,病程緩慢且不可逆,臨床上以智能損害為主。病理改變主要為皮質彌漫性萎縮,溝回增寬,腦室擴大,神經元大量減少,并可見老年斑,神經原纖維結)等病變,膽堿乙酰化酶及乙酰膽堿含量顯著減少。起病在65歲以前者舊稱老年前期癡呆,或早老性癡呆,多有同病家族史,病情發展較快,顳葉及頂葉病變較顯著,常有失語和失用。
阿爾茨海默病主要表現為腦細胞的廣泛死亡,特別是基底節區的腦細胞。正常情況下,基底節區發出的纖維投射到大腦與記憶和認知有關的皮質,它釋放乙酰膽堿。短期記憶的形成必須有乙酰膽堿的參與,患者與正常人相比乙酰膽堿轉移酶的含量比正常人減少90%。
經解剖發現,患者腦中有廣泛的神經元纖維纏結,軸突纏結形成老年斑。老年斑中含有壞死的神經細胞碎片、鋁、異常的蛋白,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內β –淀粉樣蛋白過度積聚。
目前公認的發病機制主要有兩種:
1.由于淀粉樣前蛋白的異常導致蛋白成分漏出細胞膜,導致神經元纖維纏結和細胞死亡,基因位于21號染色體。
2.與載脂蛋白E(APO-E4)的基因有關,APO-E4的增多能對抗APO-E2或APO-E3的功能。APO-E4使神經細胞膜的穩定性降低,導致神經元纖維纏結和細胞死亡。APO-基因純合子比雜合子患病幾率高。
病理生理
病理
AD的神經病理改變是腦皮層彌漫性萎縮、溝回增寬、腦室擴大,組織病理學除額、顳葉皮層細胞大量死亡脫失外,尚有以下顯著特征:細胞外老年斑或軸突斑,細胞內神經元纖維纏結和顆粒空泡變性,稱為三聯病理改變。
AD的神經病理
腦重減輕,可有腦萎縮、腦溝回增寬和腦室擴充。老年斑 (SP),神經原纖維結(NFT)大量出現于大腦皮層中,是診斷AD的兩個主要依據。
(1)大腦皮質、海馬、某些皮層下核團如杏仁核、前腦基底神經核和丘腦中有大量的SP形成。SP的中心是β淀粉樣蛋白前體的一個片斷。正常老人腦內也可出現SP,但數量比AD質患者明顯為少。
(2)大腦皮質、海馬及皮質下神經元存在大量NFT。NFT由雙股螺旋絲構成的。主要成分是高度磷酸化的tau蛋白。
神經化學
AD患者腦部乙酰膽堿明顯缺乏,乙酰膽堿酯酶和膽堿一酰轉移酶活性降低,特別是海馬和顳葉皮質部位。此外,AD患者腦中亦有其他神經遞質的減少,包括去家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谷氨酸等。
AD的分子遺傳學
已發現AD發病與遺傳因素有關。有癡呆家族史者,其患病率為普通人群的3倍。近年發現,三種早發型家族性常染色體顯著性遺傳(FAD)的AD致病基因,分別位于21號染色體、14號染色體和1號染色體,包括21號染色體上的APP基因,14號染色體上的早老素1恩基因及1號染色體上的早老素2基因。但需注意,此類FAD的癡呆病人,只占所有AD患者的2%左右。此外,載脂蛋白E(apoE)基因是老年型AD的重要危險基因。APOE基因位于19號染色體,在人群中有3種常見亞型,即ε2、ε4和ε5、ε5最普遍,ε4次之,而ε2則最少。有apoEε4等位基因者,患AD的風險增加,并可使發病年齡提前。但并非所謂帶apoEε4等位基因的人都會患上AD,亦有許多AD患者是沒有ε4等位基因的,國內亦有多個報道證實apoEε4是晚發型AD的危險因素之一。
診斷鑒別
西醫診斷
1.根據病史及精神檢查其主要臨床相為癡呆綜合征。
2.起病緩慢,呈進行性,可有一段時間不惡化,但不可逆。
3.病程在四個月以上。
4.通過神經系統檢查及腦電圖、CT檢查排除腦動脈硬化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癡呆。
中醫診斷
(1)脾腎虧損:證候:表情呆板,行動遲緩,甚至終日寡言不動,傻哭傻笑,飲食起居皆需人照料。本證可兼頭暈眼花、腰膝酸痛、氣短、心悸等癥。舌質暗淡,舌苔薄白,脈細弱或細滑,兩尺脈弱。
(2)脾虛痰阻:證候:終日不言不語,不飲不食,忽笑忽歌,忽愁忽哭,與之美饌不受,與之污穢則無辭,與之衣不衣,與之草本則反喜,重癥者不能自理生活,其面色晄白或蒼白不絳,氣短乏力,舌體胖,舌質淡,苔白膩,脈細滑。
實驗室診斷
腦電圖檢查,第一階段多數正常。第二階段可見到慢波明顯增多,第三階段可見到全面的慢波,為重度異常。\r\n腦部CT檢查,第一階段多數正常。第二階段可見到腦室增大及腦溝變寬等異常,也有少數病人檢查結果正常。第三階段CT檢查結果為全面的腦萎縮。
診斷所需檢查
AD患者的腦電圖變化無特異性。CT、MRI檢查
老年癡呆的治療:
1、中醫治療
(1)中藥治療 人參、刺五加、銀杏、石杉等均具有一定的益智和提高記憶效果。一些中成藥在抗癡呆方面的作用引起專家的關注。如對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歸脾湯、天王補心丹四種傳統補腎中藥研究后證實,都具有抗衰老及抗氧化作用,對于早老性癡呆、神經衰弱及健忘均有療效。英國研究者發現,補充葉酸和維生素B12可能有助于阻止和延緩老年癡呆病情惡化。最近,美國又報道了一種治療老年癡呆的新藥,是從姜黃咖喱粉香料中提取的化合物姜黃素,動物實驗證明,本品具有強大的抗氧化和抗炎癥作用,與布洛芬聯用有望用于預防和治療老年癡呆癥藥物。目前國內已有企業利用姜黃素為主要原料開發出了老年癡呆防治產品“開可敏”。
(2)針灸治療 中醫對阿爾茨海默病強調綜合治療,除藥物外,針灸也常用于治療,特別是運用電針,許多研究都認為有一定的效療。常用的針灸方法有:
體針 有報道多針透刺(如百會透四神聰; 神庭透當陽,再透上星;首面透鼻交;定神透水溝; 足三里透豐隆;風府透啞門;大椎透身柱;命門透腎俞;內關透神門;復溜透太溪)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效果顯著。另有臨床研究取中脘、豐隆、內關及涌泉、人迎、風池2組穴位,以益智化濁針法治療取得滿意效果。
穴位注射 臨床觀察用人參注射液和復方丹參注射液于雙側腎俞、足三里、三陰交行穴位注射,效果顯著。
針藥并用 交替針刺人中、四神聰、本神、足三里、太溪、懸鐘及百會、大椎、命門、肝俞、腎俞2組穴位,配合口服中藥復元湯,結果針藥并用組療效明顯優于單純針刺組。 需注意,針灸治療一定要在正規的醫療機構,經過醫生的診斷處方后進行。
(3)食療 中醫學認為,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癡呆癥)的發病與心肝脾腎肺的功能失調相關,故可通過適當的食物調理來滋補,以達到安神健腦的目的。科學調查還發現在地中海地區以蔬菜水果及魚類為主的居民較少患此病,所以飲食的調節可能有助于預防或減緩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
中醫學家們常推薦食用以下食物:
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谷類,麥類,特別是含有豐富纖維素的燕麥,另外蔬菜中芹菜,大蒜,黃花菜都有益于大腦的健康保護。蘋果等富有維生素的水果也是被推薦的食品。
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如大豆類制品,蛋黃,磨菇及魚類。卵磷脂是神經細胞代謝修復的重要物質。
各類堅果:花生,核桃,芝麻,松子,榛子,葵花籽也含豐富的亞油酸,對神經細胞有保護作用。 日常飲食宜多樣化,不宜過飽。要做到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低膽固醇,低脂肪,低糖,低鹽飲食。
另外,有些藥膳被認為一定防治作用的藥膳: 核桃芝麻蓮子粥:核桃仁30克,黑芝麻30克,蓮子15克,加大米適量煮粥。 天麻豬腦粥:天麻10克,豬腦一個,粳米250克,加水煮粥,每日晨起服1次。等。
(4)情志治療 這點和西醫的治療觀點近,鼓勵老年人多參加社會活動,有輕度癥狀的患者應進行力所能及的體力活動運動,多動手動腦,穩定情緒,減少不良刺激。聽音樂,讀書看報,或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適當的益智活動。 然而無論中醫還是西醫治療,都只能相對延緩病情的發展,并不能從根本上阻止疾病的進程。特別是對晚期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西醫目前都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對輕度早期的患者,中醫藥在幫助改善認知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延緩疾病的發展方面有一定作用。而且長期用藥的安全性相對較高。但無論選擇何種治療,都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切不可擅自濫用,即使有些認為可以長期服用中成藥,對老年患者也可帶來各種各樣的副作用。
2、常用西藥治療
改善膽堿神經傳遞藥物
老年癡呆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膽堿不足,導致患者記憶減退、定向力喪失、行為和個性改變等。因此,具有增強膽堿能作用的藥物在老年癡呆癥的治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4種是乙酰膽堿酯酶(AchE)抑制劑,包括他克林,安理申,艾斯能,加蘭他敏(另外一種是N-甲基-D-天門冬氨酸(NMDA)受體拮抗劑,鹽酸美金剛)。
改善腦血液循環和腦細胞代謝的藥物
老年癡呆患者存在糖、蛋白、核酸、脂質等代謝障礙,同時其腦血液流量及耗氧量明顯低于同齡正常人。因此,腦代謝激活劑和腦循環改善劑,尤其是具有腦血管擴張作用的腦代謝激活劑成為老年癡呆治療的一大類可供選用的藥物。此類藥物如腦復康、都可喜、喜得鎮、己酮可可堿、腦通等。鈣拮抗劑此類藥物易于通過血腦屏障,選擇性擴張腦血管,減少因鈣離子內流造成的神經細胞損傷或死亡,從而改善記憶和認知功能。常用的有尼莫地平、氟桂利嗪、腦益嗪等。
激素類藥物
使用雌激素治療老年癡呆癥可以緩解女性患者的癥狀,并可以延緩或防止患者病情發展。研究認為,雌激素的這方面作用與其抗氧化,減少淀粉樣蛋白沉積對細胞的損傷,促進神經元的修復,防止神經細胞死亡等有關。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男性睪丸素可以用來治療包括老年癡呆癥在內的多神經退化性疾病。該國醫學界幾十年來一直在用男性睪丸素治療男性記憶力喪失、抑制等病癥,并使用睪丸素增強女性精力和性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非甾體抗炎藥物
經常服用阿斯匹林或消炎鎮痛藥物的老年人患老年癡呆和認知障礙的危險性明顯降低。小劑量阿司匹林可以減少老年癡呆癥惡化。這是因為阿司匹林具有增強腦血流量,防止血液凝固的作用。此外,正在研究的非甾體抗炎藥布洛芬、雙氯芬酸、奈普生等都有可能成為治療老年癡呆癥的有效藥物。
自由基清除劑和抗氧劑
有人利用具有自由基清除作用的銀杏葉提取物EGB—761治療老年癡呆患者,發現有明顯的認知功能改善作用。維生素E 是重要的抗氧化劑,具有自由基代謝的神經保護作用,還可能通過抑制和清除腦內β-淀粉樣蛋白沉積,產生延緩衰老的作用。其它自由基清除劑還有,退黑素、姜黃素、去鐵敏、艾地苯醌、甲磺酸替拉扎特等。維生素C 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能夠穩定細胞膜。
毒蕈堿受體激動劑
高劑量服用毒蕈堿M1受體激動劑占諾美林,可明顯改善老年癡呆患者的認知功能和動作行為能力。但由于該藥在胃腸及心血管方面的嚴重副作用,許多患者不能繼續治療。為此,研究者正在尋求避免此類副作用的經皮給藥方案。 其他治療
智力訓練
勤于動腦,以延緩大腦老化。有研究顯示,常用腦,常做有趣的事,可保持頭腦靈敏,鍛煉腦細胞反應敏捷度,整日無所事事的人患癡呆癥的比例高。老年人應保持活力,多用腦,如多看書,學習新事物,培養多種業余愛好,可活躍腦細胞,防止大腦老化。廣泛接觸各方面人群,對維護腦力有益。和朋友談天,打麻將、下棋等,都可激蕩腦力,刺激神經細胞活力。
精神調養
人們常說,“笑一笑,十年少”,這說明精神之凋養重在調節七情之氣,注意保持樂觀情緒,應節思慮、去憂愁、防驚恐,要寧靜無懼,恬淡虛無,與世不爭,知足常樂,清心寡欲。做到外不受物欲的誘惑,內不存情感的激擾。這樣氣血調和,健康不衰。
注意維持人際關系,避免長期陷入憂郁的情緒及患上憂郁癥,避免精神刺激,以防止大腦組織功能的損害。另外,家庭和睦可以保持心情愉快,能增強抗病能力。
體育鍛煉
許多人都知道,運動可降低中風幾率。事實上,運動還可促進神經生長素的產生,預防大腦退化。實踐證明,適當的體育鍛煉有益于健康,如堅持散步、打太極拳、做保健操或練氣功等,有利于大腦抑制功能的解除,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水平。但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方可達到理想效果。除整體性全身活動外,盡量多活動手指。
起居飲食
起居飲食要有規律,不能變化無常。一般應早睡早起,定時進食,定時排便,注意保持大便的通暢。在膳食上,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 強調做到“三定、三高、三低和兩戒”,即定時、定量、定質,高蛋白、高不飽和脂肪酸、高維生素,低脂肪、低熱量、低鹽和戒煙、戒酒。②避免使用鋁制飲具。③ 補充有益的礦物質。
用藥安全。
據中國醫藥報2010年01月訊一項大規模的臨床研究顯示,治療高血壓和心臟病常見的處方藥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s)能降低患阿爾茨海默氏癥和其他種類癡呆癥的風險。
由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教授班杰明·伍洛辛帶領的研究小組于2002~2006年期間,對81.9萬名65歲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了跟蹤調查研究,其中大多為男性患者。病患資料來源為美國退伍軍人事務局。
該研究依照患者是否服用ARBs或其他心臟病藥物進行評估。患者服用的ARBs是一種名為賴諾普利的藥物。
研究人員發現,服用賴諾普利的患者,在4年研究期間患癡呆癥的比例,要比服用其他藥物的同齡人降低19%~24%。
發表在最近出版的《英國醫學期刊》在線版上的這項研究稱,在研究初期被診斷出患有阿爾茨海默氏癥的患者當中,服用ARBs者,4年后必須住進療養院的幾率降低近50%。
ARBs能夠阻斷血管緊張素與受體結合,血管緊張素是一種會讓血管肌肉收縮的物質。患者服用ARBs后,血管會擴張,從而使血壓下降。
以前的研究已經發現,與其他藥物相比,ARBs更能有效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對卒中也有某種程度的預防功效。但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是首次發現ARBs能有效預防癡呆癥的研究。
研究結果還顯示,在男性患者中,同時服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者,ARBs預防癡呆癥的功效更加明顯。
不過,同樣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上的一篇評論認為,這項研究有其局限性。該評論指出,這項研究并未考慮癡呆癥家族病史,研究期間相對而言過短,也沒有探究對女性癡呆癥的療效。因此,未來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驗證這項發現。
治療用藥
罌粟堿 ; 環扁桃酯 ;異舒普林; 氫化麥角堿 ; 吡乙酰胺 ; 吡硫醇 ; 精氨酸 加壓素;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 促甲狀腺激素 釋放激素; 還少丹 ;洗心湯
保健預防
改善勞動環境,預防工業方面的職業病,如重金屬鋁、一氧化碳。忌酒戒煙。注意飲食、多食維生素C多的食品,堅持學習新知識,保持與社會廣泛接觸。減輕和推遲記憶力下降的最好辦法就是多學習,多練習用腦。經常戶外活動參加適合于老年的體育鍛煉。
歐洲營養學專家指出,合理飲食能夠預防老年癡呆癥。這合理飲食特指地中海飲食結構(地中海飲食因流行于地中海沿岸國家而得名),即每天以糧食為基礎,包括大量的新鮮蔬菜水果,以白肉(魚、家禽)取代紅肉,以橄欖油為主要食用油而減少不健康脂肪的攝入。
其中那些嚴格按照地中海飲食,吃較多蔬菜、豆類、魚、橄欖油,吃較少脂肪、肉類及奶制品的人,出現輕度癡呆的風險比不吃地中海飲食者低28%,比偶爾吃地中海飲食者低17%。而那480名有認知障礙患者,在5年后有106人發展成為老年癡呆。同樣,那些嚴格按照地中海飲食者比不按照地中海飲食者發展為老年癡呆的風險低48%。
專家建議,要盡早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因為老年癡呆是個慢性疾病,在出現記憶力下降等癥狀之前,大腦組織可能已經有了早期病變。同時,在堅持地中海式飲食的基礎上,每天再加上一杯紅酒,一把胡桃、山核桃或杏仁等干果,長此以往,對預防和延緩老年癡呆、心血管疾病等有益。
最近,英國一項研究表明,加大維生素B12和葉酸的攝入有利于避免常見的早發性癡呆。研究人員對數百名受試者進行血樣分析揭示,血液中維生素B12含量在正常范圍的1/3下限者患老年癡呆的可能性增加3倍以上,而葉酸含量同樣低者患此病的可能性增加2倍。
過去研究發現,補充維生素B12確有降低老年人患癡呆癥奇妙作用。認為:維生素B12缺乏,可使體內轉鈷胺素I結構和作用改變,進而導致免疫球蛋白生成衰竭,抗病能力減弱,嚴重時會引起神經細胞的損害。這次研究發現,在維生素B12和葉酸缺乏的人中,半胱氨酸(一種有潛在危害的氨基酸)濃度最高,半胱氨酸含量在正常范圍的1/3上限者患老年癡呆的可能性要高35 倍。雖然,如今研究者對維生素B12、葉酸和半胱氨酸的差異,究竟是導致老年癡呆病的結果還是原因,還不能最終確定。但老年癡呆癥與維生素B12和葉酸的缺乏肯定有密切關系,研究者認為,飲食的調理可能有助于防止老年癡呆,因為從食物中攝入B12和葉酸既有效且安全。富含B12 的食物有:雛菊、香菇、大豆、雞蛋、牛奶、動物腎臟以及各種發酵的豆制品等;葉酸豐富的食物是:綠葉蔬菜、柑桔、西紅柿、菜花、西瓜、菌類、酵母、牛肉、肝臟和腎臟。經常地、適量地攝入上述食物,對預防老年癡呆癥有一定作用。
手指操簡單、方便、易行,尤其對老年人較為適合。從中醫觀點來看,手上集中了許多與健康有密切關系的穴位,聯系著全身的內臟,適當地刺激這些經絡穴位,有助于保持健康,某些癥狀也可以得到改善。經常以手指為中心進行各種活動,可以使大腦皮層得到刺激,保持神經系統的青春活力,對老年癡呆可起到預防作用。
手指操練習方法如下:
第一組:
(1)①吐氣握拳。②用力吸足氣并放開手指。可以使頭腦輕松。
(2)用一手的食指和拇指揉捏另一手指,從大拇指開始,每指做10秒。可使心情愉快。
(3)①吸足氣用力握拳。②用力吐氣同時急速依次伸開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左右手各做若干次。注意:握拳時將拇指握在掌心。
(4)刺激各指端穴位,增加效果。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依次按壓拇指。
(5)刺激各經絡。用拇指按壓各指指根。
(6)雙手手腕伸直,使五指靠攏,然后張開,反復做若干次。
第二組:
(1)抬肘與胸平,兩手手指相對,互相按壓,用力深吸氣,特別是拇指和小指要用力。邊吐氣,邊用力按。對于呼吸系統的病、婦女病、腰痛也有效。
(2)將腕抬到與胸同高的位置上,雙手對應的手指互勾,用力向兩側拉。對高血壓也有效。
(3)用右手的拇指與左手的食指、右手的食指與左手的拇指交替相觸,使兩手手指交替相觸中得到運動。動作熟練后加快速度。再以右手拇指與左手中指,左手拇指與右手中指交替作相觸的動作,依此類推直做到小指。可以鍛煉運動神經,防止頭腦老化。
(4)雙手手指交叉相握(手指伸入手心),手腕用力向下拉。
(5)兩手手指交叉相握,手指伸向手指,以腕為軸來回自由轉動。
(6)肘抬至與胸同高的位置上,使各指依次序彎曲,并用力按壓勞宮穴。可強健腸胃。
第三組:多點刺激法。可用小鐵球或核桃作為工具,具體做法如下:
(1)將小球握在手中,用力握同時呼氣,然后深吸氣并將手張開。
(2)將兩個小球握在手里,使其左右交換位置轉動,老年人都有經驗,當有煩惱和不滿情緒時,用此法可得到解除。
(3)兩手心用力夾球相對按壓,先用右手向左手壓,然后翻腕使左手在上,邊壓邊翻轉手腕。
(4)用食指和拇指夾球,依次左右交換進行。
(5)將球置于手指之間,使其來回轉動。
老年癡呆癥大致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為血管性癡呆癥。這類型的癡呆癥多為血管病變所導致,藥物治療大部份的癥狀可獲得改善。
另一種為腦神經細胞退化性的癡呆癥。這類型癡呆癥,在醫學上稱之為「阿耳茨海默氏病」。對此類病患,目前尚無特效藥可治,但可在其腦神經細胞未退化前加以預防。
有幾種簡單有效的運動,能延緩腦神經細胞的硬化,可預防「阿耳茨海默氏」型的老年癡呆癥:
1.每天清晨及傍晚在空氣清新的地方快步走一小時:快步走可以運動腰下部的緊張肌,提高攝氧量,有助于刺激腦細胞,防止腦細胞退化,對老年癡呆癥的預防,有理想的效能。
2.經常做手指動作的頭腦體操:經常做只手十指指尖的細致活動,如手工藝、雕刻、制圖、剪紙、打字,以及用手指彈奏樂器等,能使大腦血液流動面擴大,促進血液循環,有效的按摩大腦,能幫助大腦活潑化,預防癡呆。
3.經常使用手指旋轉鋼球或胡桃,或用雙手伸展握拳運動:「手指是大腦最突出部份」(康德語)。如經常做上述運動,可刺激大腦皮質神經,促進血液循環良好,增進腦力靈活性,延緩腦神經細胞老化,可預防癡呆。
4.實施頭頸左右旋轉運動:這種運動不但可使上脊椎的轉動變得滑順,預防老年人罹患椎骨腦底動脈循環不全的病癥,還可延緩腦動脈硬化,預防老年癡呆的功效。其方法是先將頭頸緩慢地由左向右旋轉一百圈,再將頭頸由右向左旋轉一百圈,隨時隨處可做,方法簡易,效果卓著。
太極拳在我國甚至在國外流傳極為廣泛。它強調和諧完美,重視“天人合一”等中醫學理論,動作柔韌、穩定、緩慢、連貫,并涉及到全身各肌群和關節。練習時,強調用意引導動作,安詳中兼帶全神貫注,動作和呼吸自然配合,全身肌肉需保持一定的放松和勁力內蓄等,通過練形來達到健神的目的。“形與神俱”、“形神合一”,是思維敏捷的前提,所以,從中醫學角度講,太極拳有利于健腦益智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練太極拳時,可能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對神經系統產生積極影響,從而起到健腦益智作用。
(1)練太極拳能在大腦皮質形成一個特殊興奮灶,而其他區域則處于抑制狀態。練太極拳時,要求精神貫注,意想小腹(即意守丹田),排除雜念,即要"用意不用力"和"心靜"。這種意識和身體鍛煉相結合的方法,都是在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提高的情況下完成的,它使大腦皮質功能區形成一個特殊興奮灶(即興奮集中在很小的一定區域),而其他區域則處于抑制狀態。這樣就使大腦得到充分休息,可以打破疾病的病理興奮灶,修復和改善高級神經中樞的功能,起到健腦強身作用。
(2)練太極拳,對植物神經系統產生良性影響。練太極拳時呼吸較深,可對植物神經系統的機能發生影響(據上海醫科大學生理教研室動物實驗證明,呼氣時副交感神經興奮,吸氣時交感神經興奮),從而可使植物神經系統活動紊亂得到調整和改善。
(3)練太極拳還有利于提高人體動作的平衡性與協調性。太極拳動作的協調性和平衡性要求較高,這對神經系統是一種鍛煉,有利于平衡和協調動作的發展。
當然,練太極拳,對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都有積極影響。因此,每天早晨練練太極拳,對中老年人的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老年性癡呆與微量元素:
鋁
鋁是一種低毒且為人體非必需的微量元素,是引起多種腦疾病的重要因素。它是多種酶的抑制劑,其毒性能影響蛋白質合成和神經介質。鋁可使腦內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從而使精神狀態日趨惡化。因此,長期過量攝入鋁,可導致老年癡呆。老年性癡呆癥患者死后檢查證實:腦內鋁含量明顯超過正常人。據報道,飲水中含鋁濃度較高的地區,該病的發病率也較高。
銅
高銅可增加體內自由基水平,改變脂類代謝,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并加速細胞的老化和死亡。近年研究表明,銅在腦中某些部位沉積,可導致腦萎縮、灰質和白質退行性改變、神經元減少,最后發展為老年性癡呆。
鋅
鋅是許多蛋白質、核酸合成酶的成分,能促進細胞的更新,增強免疫功能,與心、腦的脈硬化有密切關系。鋅在大腦分布有一定區域性,松果體特別多,其次是邊緣系統的皮質部,特別是齒狀回和海馬。缺鋅時影響腦功能,尤其是海馬功能,海馬參與學習、記憶、情緒和條件反射的形成。因此,鋅可強化記憶力,延緩腦的衰老。
錳
錳在腦部分布較多,它在腦組織中能激活單磷酸腺苷,在腦神經遞質中起調節作用。老年人缺錳,會出現智力下降,反應遲鈍。
硒
硒其有抗氧化作用,調節機體免疫功能。體內缺硒時酶的催化作用減弱,脂質過氧化反應強烈。過氧化脂質對細胞膜、核酸、蛋白質和線粒體的破壞,導致不可逆損傷,這些長期反復作用,造成惡性循環,可促使大腦和整個機體衰老。
鍺
有機鍺(系無機鍺通過菌絲轉化而成)的主要作用在于它的供氧功能和脫氧能力,能清除自由基、降低氧消耗,從而保護大腦。
目前治療老年性癡呆癥較為困難,但科學的飲食可預防該病的發生。在我們的食物中并不含有過多的鋁,但一些食品添加劑中常有鋁,家用酵母粉、鹽汁食品固定劑、干酪和蘇打餅干中也均含有鋁,其量雖不太大,卻值得老年人注意,不可長期或過多食用。飲水中、鋁的含量也不可忽視,地表水含鋁并不多,但近年來日趨嚴重的酸雨,可使地質中鋁溶化進入水中,從而造成我們過多攝入鋁。現代烹飪炊具不少為鋁制品,如果經常將過酸過咸的食物放在這種炊具中存放過久,就會使鋁深入食物而被吸收。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注意這些造成攝入鋁過多的不利因素。
如果是高銅引起的老年性癡呆癥,除應積極治療肝豆狀核變性病(肝臟合成銅藍蛋白能力低于正常人,使銅大量沉積在大腦等器官)外,還要限制富含銅的食物,如可可粉、干茶葉、動物肝臟、核桃和芝麻醬等。
中老年人多吃富含鋅、錳、硒、鍺類的食物,如海產品、貝殼類、魚類、乳類、豆類、堅果類、蠶蛹、大蒜、蘑菇等食物,對預防老年性癡呆的發生是很有益的。
研究發現,血管性癡呆的發病特點是階梯式發展,每一次發病都比上一次加重,直到出現全面的智能障礙。65歲以上的人群中,35%有輕度認知功能損害,一年后其中25%的人會發展為癡呆。
調查顯示,我國北方60歲以上的老年人癡呆患病率為3.96%,其中血管性癡呆占多數。血管性癡呆患者在飲食習慣方面,多有嗜辛辣和葷的特征,且半數以上患者有吸煙、喝酒的習慣,煙齡超過10年。調查還顯示,癡呆與人的精神狀況關系密切,抑郁、思慮、易怒、悲傷等不良精神刺激容易導致癡呆的發生。對癡呆既往病史的研究發現,腦血管疾病是幾乎所有血管性癡呆患者的基礎疾病。其次是高血壓,在血管性癡呆中有54%的患病率。此外,有高粘滯血癥、糖尿病和高脂血癥的人患血管性癡呆的機率也較高。多數患者往往在輕度癡呆時并未意識到,待發現時已是重度癡呆,貽誤了最佳治療。
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人員在對老年癡呆癥女性患者的大腦研究后發現,與未患此疾病且其他情況相近的婦女相比,患者大腦中的雌激素含量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