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來看乳制品在食品飲料各子行業中屬于優質“賽道”。成長性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近年來食品飲料行業中白酒、啤酒、碳酸飲料、果汁飲料等全國產量(規模以上企業)增長已經趨于零增長甚至負增長,而乳制品、液體乳、醬油產量增長仍保持中個位數水平。考慮到人口老齡化、科學素養提高、健康消費興起等因素,乳制品行業的中長期成長性仍將優于多數食品飲料子行業。盈利能力方面,過去十年伊利、蒙牛兩大龍頭公司的毛利率不斷提高,從2010年的30.27%、25.73%上升到2019年的37.35%、37.55%,凈利率從2.68%、4.47%上升到7.72%、5.43%。
過去三年的激烈競爭源于龍頭公司對份額及地位的鞏固。從2010-2020年長周期看,前期長達八年都是蜜月期。2018年開始乳業競爭陡然升溫,投資者在終端調研時經常能看到較大力度的促銷和買贈活動,各類媒體和熱點節目上也頻現乳業公司的贊助,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也受到影響。伊利股份的毛利率平穩,未能延續升勢,凈利率連續下滑。蒙牛乳業的毛利率和凈利率雖有上升,但幅度放緩。可喜的是,兩家龍頭公司的收入增速2017-2019三年都保持在15%左右,持續跑贏行業,市占率顯著提升,雙寡頭格局得以強化。
從常溫奶現狀與龍頭公司戰略分析,常溫競爭趨緩概率大。經過多年快速發展,乳制品行業的產量增長從雙位數降至中個位數,其中發展最早、規模最大的常溫奶增速更為緩慢。伊利、蒙牛兩大龍頭的常溫奶合計市占率約75%且仍在提升,受疫情沖擊中小型乳企也將加速退出。而在乳制品中近年來成長性更為明顯的嬰幼兒奶粉、低溫白奶、低溫酸奶等業務,兩大龍頭卻表現平平,市占率遠遜于常溫奶。另外在出售君樂寶股權之后,蒙牛與伊利在國內市場的收入規模差距將拉大至200億左右,相對地位基本穩固。展望未來,不管是伊利的多品類、國際化戰略,還是蒙牛的深耕乳業戰略,都需要穩定的、持續的“現金牛”業務支撐,而常溫奶盈利改善的基礎好、空間大、見效快,幾乎是唯一選擇。
乳業新拐點意味著行業整體盈利和估值均有望提升。2016年伊利股份凈利率已接近10%,過去三年凈利率持續下行但毛利率相對平穩,如果拐點邏輯兌現凈利率將再次持續上行。此外因中小企業退出、運輸成本下降、廣告標價回落等影響,多數上市乳制品公司盈利也將同步提升,包括部分低溫為主但常溫占比較高的乳企。估值方面,乳制品行業整體市銷率(LYR)在各子行業中最低,市盈率(LYR)也接近最低水平,未來有望迎來業績與估值雙升的機會。建議依次重點關注伊利股份、光明乳業、蒙牛乳業、燕塘乳業、新乳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