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4日 Lee公子 摘錄于《低欲望社會》【日】大前研一 著
《低欲望社會》是大前研一先生2016年出版的著作(大陸沒有出版),書中非常犀利地剖析了日本社會從文化到政策到產業到社會方方面面存在的問題,從某種角度解釋了日本現在不景氣和走下坡路的一些實際原因。
雖然說的是日本社會的問題,好像是別人家的事情,但是好幾個話題在中國都能找到萌芽的跡象。畢竟日本社會比中國社會早走了30年,很多社會問題都比中國先暴露出來,很有前車之鑒的價值。
摘錄其中我覺得很有啟示的兩篇,分享出來。
封面
日本30~35歲的年輕人為什么淪為了不結婚、不買房、不買車、不求升職的“低欲望”一族?
辛苦工作的父母淪為負面教材
在《再起動》一書中,我也提到,這種消費經濟的低迷.加速了低欲望社會的形成,并且討論商業模式轉型的必要性。現在看來,當時提到的危機大致已在預料之中。
在這種生存條件變低貌似走投無路也能夠活下去的社會,若對流行時尚汽車或住宅等物件,不抱持任何物欲或擁有欲,人類就會喪失生產活動的驅動力。觀察自然界也是相同情況,棲息在食物充沛環境里的野生動物,就算被動也能夠輕易存活,所以怠惰懶散;但是,棲息在缺乏食物環境里的野生動物,若不主動覓食就無法生存,所以比較積極努力。每天只要1000日圓就可以存活下來的日本年輕人,除非自己擁有強烈的上進心,否則就會變成“低欲望”一族。我認為,這或許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當時,我也提到,這些年輕人之所以變成“低欲望”的背景原因,可能也是他們的父母做了“負面教材”的緣故。這些人的父母剛好是泡沫經濟的世代,為了滿足自己的物欲,占有欲,以及想要出人頭地的欲望,卯足全力拚命工作,但在他們眼中看到的,卻是父母“庸俗”的一面。
雖然父母表面上看似過著富裕的生活,實際上卻被房貸壓得喘不過氣來,現實生活并不開心。夫妻之間也幾乎沒有生活倩趣可言,只埋首于工作的父親,為了在公司出人頭地,每天汲汲營營,并不想關心家庭。這些人在潛意識中告訴自己,不想要變成那樣的人,不要辛苦工作,而是悠哉生活。
沒想到,“低欲望”的年輕族群,卻對企業帶來嚴重影響。
如果我的分析沒錯,喪失物欲和成功欲的世代,將會成為今后日本消費經濟巨大減分的重要原因。如前所述,現在25歲以下的男性對汽車不再感興趣,連想要擁有的欲望都沒有,這是汽車制造商從未有過的經驗,所以他們也慌了手腳。汽車制造商為了維持曰本國內的新車銷售量,只能大力鼓吹其他世代換車。
建筑商也面臨到同樣的問題。“購屋時,房價必須在年收入五倍以下,才不會影響到生活品質”,這是世界共通的常識。但日本人一直到1990年代初期,都必須花費遠超過年收入五倍以上的金額才能夠買到房子。比方說,年收入低于500萬日圓的上班族,會購買6,000萬日圓的房子。而且,從住家到公司的通勤時間,平均單程就要花上1小時20分鐘。擁有自己的家真的必須相當努力,但花了一輩子終于付清房貨時,人生也已經步入遲暮老年。盡管如此,還是有人一心一意想要擁有自己的房子。但是,喪失物欲和成功欲的世代,卻完全沒有這樣的動力。
我將這種現象視為問題,因為這并不是泡沫經濟后的短暫現象,在這些人之后的世代,很可能也會擁有類似的價值觀。
企業必須確實分析他們的想法及行為,精準掌握他們的價值觀,重新擬定各種市場行銷策略商品策略銷售策略......喔,不!就連商業模式也得從零開始摸索。雖然我在當時已經提出警告,但我想最后能夠因應變化的企業應該很少。
高齡產婦和奉子成婚都有增加的趨勢
我在編撰《再起動》一書時,“喪失物欲和成功欲的世代”還處于二十多歲的年紀,現在他們已經接近30歲到35歲了,這些人與年紀大上十歲的”泡沫世代”,在心理素質上有很大的差異。我甚至分析過他們在男女關系上想法的變化,但我認為整體并沒有太大的改變。
相較之下,比“極儉世代”年長十歲以上的人,就像是完全不同的人種,擁有旺盛的物欲與出人頭地的企圖心。為什么同樣是日本人,只是相差十歲,心態和價値觀就有這么大的差異呢?
我的分析是,因為現在20歲至25歲的年輕人,是在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后充斥負面訊息的“失落的十年”間,度過青澀且多愁善感的少年時期。而如今30歲至35歲的人,則是在泡沫經濟鼎盛時期度過少年時期,這種差異造成兩個世代在心理層面及價値觀上的天壤之別。總而言之,20歲至25歲的年輕人并不覺得未來是玫瑰色的,而是一定要為“萬一”做好準備,這種心理已經”烙印”在他們腦海中。除此之外,我也找不出其他可以解釋的原因了。
日本的年輕人在結婚上還有”女性優勢”的問題。近年來,25歲至29歲的未婚男女人數,與過去相比增加許多。在我年輕的時候,25歲前后結婚是很普遍的事。若兩情相悅,即使經濟拮據,仍會步入禮堂。女性也認為男性沒什么積蓄很正常,因為結婚本來就是即使沒錢,但是想在一起就會去做的事。當時的人們認為,家庭就是這樣從零開始的,由夫妻兩人胼手胝足共同建立。
然而,現今的結婚決定權,掌握在女性的手上。女性不會跟沒有積蓄的男性結婚,男性當然也了然于心,所以努力省錢存錢,為結婚做準備,以致婚期一再延遲。根據我的調查,男性的結婚年齡與收入呈函數關系。現在的男性結婚年齡平均為34歲,所得愈高者愈早結婚,所得愈低者愈晚結婚。沒有積蓄的男性,就沒有女性想要和他共組家庭。
從女性的角度而言,她們以雙親的生活水準做為考量標準。在跟自己的父母同住時,無論是吃穿花用都可隨自己喜好,所以對跟貧窮男性擠在狹窄的公寓里,降低生活品質的事就敬謝不敏了。單身女性訂立了這樣的結婚標準,使得男性無法在經濟困窘的狀態下求婚,只能夠拚命努力存錢,備妥基本生活所需。然而,日本長期處于就業冰河期,企業擴大雇用非正職員工,男性單身寄生族(出社會后仍與雙親同住,依賴雙親滿足基本生活條件的未婚者)也有增加的趨勢,變成只能老窩在家里的繭居族。雖然男性遲遲無法做好結婚準備,但仍然擁有渴望結婚受建立家庭的需求。結果,除了婚期延宕高齡產婦的情開)增多,加上先前提過的戶籍限制,選擇墮胎或奉子成婚的情侶也更多了,而我們從十年前就已經預知這個問題。
簡而言之,我提出下列建議,做為“低欲望社會”的解決對策。
若政府想要確實改善這個問題,必須采取兩項對策。首先是,給予年輕人夢想和希望。政府應該向這些年輕人展示明確的國家藍圖,讓他們相信未來一片光明,一定會比現在更美好。我們必須營造當年那種不顧一切而工作的興奮感。
具體來說,就像美國甘迺迪總統(John Kennedy)提出“美國可以為世界做什么?”的疑問后,美國派出了和平部隊一樣。在一年內,有多達十萬名年輕人,前往世界各貧窮地區進行義務服務。因為做了這些事情,美國年輕人擁有進一步思考家庭價値與社會結構的契機。
另一項對策是,教導孩子基本的結婚觀念。政府必須從國中或高中開始,教導年輕人何謂婚姻及家庭,讓他們知道,父母也是從困頓的生活開始,一路克服各種辛苦,但正因為如此,人生才有生存的意義。我想,這樣一來,應該可以降低結婚年齡,并且遇止少子化的情況繼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