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時期(前1600至前256),在今福建及其鄰接的浙江南部、江西東北部、廣東東部地區,散居著與華夏民族殊異的各種部族,史稱“七閩”。春秋、戰國時期(前770至前221),七閩之地曾先后為長江流域的吳、越、楚等諸侯強國的勢力范圍。戰國中期,楚滅越后,越王族子孫流散于東南沿海各地,與當地土著部族融合,建立許多王國或君國。越王勾踐的后代無諸、搖,即在七閩之地稱王,建立政權。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統一中國,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隨即派兵南下平百越,“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三年不解甲弛弩”(劉安《淮南子·人間訓》)。無諸等戰敗,皆被廢為君長。秦遂以其地為閩中郡。秦二世元年(前209),陳勝、吳廣領導大規模農民起義,舊諸侯乘機紛紛起兵反秦。無諸、搖等也率閩中兵隨鄱陽令吳芮北上,與諸侯共滅秦,后又助漢伐楚,為漢統一中國做出了貢獻。為此,漢高祖五年(前202),劉邦重立無諸為閩越王,建都于冶(今福州),統治原閩中郡地區。十二年(前195),漢又立南武侯織為南海王,其領土為今之閩西南、粵東、贛南地區。漢惠帝三年(前192),漢延以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史記》卷一百十四《東越列傳》),復立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今溫州),領地為今之浙南、閩東北地區。這樣,原閩中地區同時存在著三個王國。
閩越國重建后,國勢日漸強盛,在今福州、邵武、建陽、崇安、浦城均建有城邑,其“甲卒不下數十萬”,并多次侵擾鄰國和漢的邊郡。鄰近漢的諸侯王便與閩越勾結,在漢有罪的官民也往往逃到閩越避難。漢文帝初年,南海王反漢,漢淮南王劉長派樓船軍討伐,南?!耙云滠娊?,處之上淦(今江西清江境)”(《漢書》卷六十四上《嚴助傳》),南海之地遂歸閩越所有。漢景帝三年(前154),以吳王濞為首的七王叛亂,不久失敗,吳王逃到東甌,漢收買東甌將其誘殺。“吳王子子駒亡走閩越,怨東甌殺其父,常勸閩越擊東甌”(《史記》卷一百十四《東越列傳》)。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閩越舉兵圍東甌,東甌向漢廷告急。年青的漢武帝不顧貴戚大臣太尉田蚡的反對,毅然派中大夫嚴助征調會稽郡(治所在今蘇州)的水師南救東甌。漢兵未到,閩越已撤兵退回,嚴助也沒追擊。東甌畏閩越之強,“請舉國徙中國”(《史記》卷一百十四《東越列傳》)。漢即將東甌之眾四萬余人,遷徙到江淮之間的廬江郡境內。東甌地虛,不久也為閩越占有。
建元六年(前135)八月,閩越王郢舉兵從冶南進犯南越(今兩廣大部地區)邊邑?!澳显绞靥熳蛹s,不敢擅發兵擊”(《史記》卷一百十四《東越列傳》),上書報告漢廷。武帝即命大行王恢出豫章(今南昌)、大農韓安國出會稽(今蘇州),分率兩路大軍征討閩越?;茨贤鮿采蠒G阻。武帝認為閩越“數舉兵侵陵百越,并兼鄰國,以其暴疆陰計奇策,入燔尋陽樓船,欲招會稽之地,以踐勾踐之跡”,若不以武力給予震懾,“則會稽、豫章必有長患”(《漢書》卷六十四上《嚴助傳》)。故對劉安上書未予理睬。閩越王得知漢軍臨境,即派兵扼守險隘抗漢。其弟余善唯恐抗漢會致滅國,遂與宗族和相計議,殺了閩越王,送郢頭給王恢,請求免戰。武帝即命王、韓二將退兵,封未參與郢謀亂的無諸孫繇君丑為越繇王。但余善“威行于國,國民多屬”,便擅自稱王,繇王無法制馭。武帝雖知余善曾與郢同謀反漢,不愿為此再次興兵,于是又封余善為東越王,“與越繇王并處”(《史記》卷一百十四《東越列傳》)。
元鼎五年(前112),南越相呂嘉反漢,武帝興兵征討。東越王余善自請率八千兵從樓船將軍楊仆進討南越。余善率師到揭陽(今潮汕地區),借口風浪大,停止不前,暗地里卻派人與南越勾結,至漢軍攻破番禺,仍不去與楊仆會師。漢軍滅南越后,楊仆上書建議乘勢引軍進攻東越。武帝認為士卒勞倦,令暫屯兵豫章梅嶺(今江西寧都境)待命。此時,中大夫朱買臣獻策說:“故東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險,千人不得上。今聞東越王更徙處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澤中,今發兵浮海,直指泉山,陳舟列兵,席卷南行,可破滅也”(《漢書》卷六十四上《朱買臣傳》)。武帝委任朱為會稽太守,“治樓船,備糧食、水戰具”(《漢書》卷六十四上《朱買臣傳》),待詔隨軍出征東越。六年(前111)秋,余善得知楊仆上書請伐東越,漢軍已屯駐邊境,便起兵反漢。他一面派兵扼守險要通道;一面主動出擊,任命騶力等為吞漢將軍、徇北將軍,分路進攻白沙(今江西波陽西)、武林(白沙東南)、梅嶺等地,殺了漢軍三名校尉。漢大農張成、原山州侯劉齒等駐屯軍不敢出擊,反而退避,被武帝以畏敵罪處死。余善初戰獲勝,便自立為東越武帝,刻制玉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