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在《莊子·田子方》篇中講了一個百里奚養(yǎng)牛的故事。他說百里奚不把官爵俸祿和級別待遇放在心里,只是一心一意把牛養(yǎng)好,讓牛長得肥壯,秦穆公就忘記了他低賤的出身,并且委任他治國行政。這樣的道理荀子在《榮辱篇》里也說過:“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我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梁啟超對此則有更為深刻的看法,他說:“真正學士,不恥為賤業(yè),恥之者非真正學士;真正文人,不嫌為俗務,嫌之者非真正文人。”而莊子筆下的百里奚,就是從養(yǎng)牛這樣的賤業(yè)和俗務做起的。
百里奚,姓百里,名奚,字井伯,春秋時期楚國宛邑(今南陽)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據(jù)史書記載,百里奚飽讀詩書,才學過人,可是家境貧困,加上楚國宗法制度森嚴,平民沒有希望入仕為官。不得已,百里奚便出游列國求仕。
在齊國郅地,他遇見了蹇叔,兩人一番高談闊論,就結(jié)為知己。此后在蹇叔的舉薦下,百里奚到虞國當了個大夫。在晉國“假道伐虢”時,百里奚對虞國國君述說唇亡齒寒的道理,國君不聽,他閉口不再諫言,并對同僚宮之奇說:“對蠢人直言相勸,無異于把珍寶丟棄在路上。”果然晉國滅虢后,就把矛頭指向虞國。
公元前655年,晉國滅掉虞國,俘虜了虞國國君及其大夫百里奚。也就在這一年,剛當上秦國國君的秦穆公派公子縶到晉國代自己求婚。晉獻公把大女兒許配給秦穆公,還送了一些奴仆作為陪嫁,其中有一個奴仆叫百里奚。晉獻公本想重用百里奚,但他卻寧死不從。在去秦國的途中,百里奚設法逃走,回到故鄉(xiāng)楚國宛邑。這時他的家人已經(jīng)無處尋覓,好在他有一技之長,于是就在南陽幫人養(yǎng)牛為生。
此時楚國國君楚成王聽說百里奚善于養(yǎng)牛,就聘他來養(yǎng)馬,并問百里奚養(yǎng)牛的秘訣。百里奚回答說:“時其食,恤其力,心與牛而為一。”于是自百里奚始,“心與牛一”就成了一種最高追求,后來孔子的“仁者愛人”以及今天“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等都是這種觀念的發(fā)展與演化。后來秦國國君秦穆公聽說百里奚是個人才,就想重金贖回百里奚。秦穆公的謀臣公子縶說:“現(xiàn)在楚成王一定是不知道百里奚的才能,才讓百里奚養(yǎng)牛。若用重金贖他,那不就等于告訴人家百里奚是千載難遇的人才?”秦穆公問:“那我該怎么樣才能得到百里奚呢?”公子縶說:“可以貴物賤買,用一個奴隸的市價,也就是五張黑公羊皮來換百里奚,那樣楚成王就不會懷疑了。”當百里奚被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換回秦國后,秦穆公親自接見了百里奚。百里奚說:“我是亡國之臣,哪里值得國君垂詢。”穆公說:“虞君不用你,才使你被擄,并不是你的過錯。”秦穆公親自解除了他的奴隸身份,并與他商談,討教國家大事。兩人一談就是三天,言無不合。穆公十分高興,要拜他為上大夫,委以國政。百里奚堅決辭讓不受,并推薦自己的好友蹇叔做上卿。最后秦穆公就用重禮將蹇叔請來秦國,讓他和百里奚一道做秦國的上大夫。因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張黑公羊皮換回來的奴隸,故世人稱百里奚為“五羖大夫”。
百里奚跌宕的人生,令后世的李白既羨慕又感慨:“秦穆五羊皮,買死百里奚,洗拂青云上,當時賤如泥,……奈何今之人,雙目送征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