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我們稱兒科為“啞科”,因為小兒沒法通過語音完整的說出自己的病情,只能通過一些行為習慣表達出來:想吐、疼痛、難受、哭鬧等,卻不能明確的告訴我們辨查疾病原因的可能,所以導致診斷起來十分麻煩。
“小兒百病積為先”,積食是兒科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小兒積食”這樣的一個病癥。
1)小兒口氣臭(可能是酸臭或腐臭等),必定是積食;
2)大便很臭(可能是酸臭),必定有積食;
3)如果發燒是不是手心手背、肚子后背溫差很大,如果肚子很燙背不燙、并且手心很燙手背不燙則必定積食;
4)進食過多后發生嘔吐;
5)大便不正常(不順暢或拉稀,但都偏臭);或剛開始拉稀臭,拉幾天就不臭了;或放屁特別臭;積食大便顏色不正常,一般偏深如黑色;
6)積食幾天后舌苔會偏厚,逐漸變黃膩;舌苔黃厚一般就是已經積食至少幾天了;舌苔白厚膩或黃厚膩也是有積食;
7)出現臉蛋發紅,一邊(一般是右邊)偏燙;可能還有手心腳心偏燙;
8)食欲不正常,可能是不想吃東西,也可能總是吃不飽的樣子;
9)晚上睡覺不安,這頭翻那頭,哭鬧(積食必然會睡覺不安,所謂胃不和臥不安),有些還還會磨牙;
10)屁臭也是消化問題,可懷疑積食。
程度不同,病程不同,表現不同。積食不是所有這些癥狀都有,只要前3條有一條就可以判斷是積食。
1
2
3
1、清大腸經(3分鐘)
從食指末端起始(商陽),沿食指橈側緣(二間、三間)。
2、揉板門(3-5分鐘)
板門重按有酸麻感,為胃全息反應點。嚴重的積食也可用指甲掐,揉3掐1。
3、順運內八卦(3-5分鐘)
內八卦穴,是小兒推拿中的臨床常用穴位之一,具有寬胸利膈、理氣化痰、行滯消食的作用。主要用于痰結喘咳、乳食內傷、腹脹、脹悶、嘔吐等癥。
4、清補脾(3分鐘)
5、退六腑 清熱通腑(5分鐘)
6、下推七節骨(3分鐘)
位于腰骶正中,命門至尾骨端一線。向上推溫陽止瀉,并治脫肛;向下推治便秘等癥。
7、摩腹(5分鐘)
一般采用順時針的方式,使大便沿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的方向運動,堅持操作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成人也是。
稍大點的孩子可以采用揉腹的方式,即有一定的滲透力進行。積食引起的便秘腹脹可重點操作此部位。
8、揉足三里(5分鐘)
足三里是胃經上的一個主要穴位,常按揉有健脾胃、促消化的作用。
1)糖炒山楂
功能:清肺、消食。尤其是對付吃肉過多引起的積食。
做法:取紅糖適量(如寶寶有發熱的癥狀,可改用白糖或冰糖),入鍋用小火炒化(為防炒焦,可加少量水),加入去核的山楂適量,再炒5-6分鐘,聞到酸甜味即可。每頓飯后讓孩子吃一點。
2)山藥米粥
功能:調補脾胃,滋陰養液。運用于小兒積食不消,吃飯不香,體重減輕,面黃肌瘦。
做法:取干山藥片100克,大米或小黃米(粟米)100克,白糖適量。將大米淘洗干凈,與山藥片一起碾碎,入鍋,加水適量,熬成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