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內經》對營衛病機和病變的認識
《內經》重視氣的生理功能和病變機理,但其所論之氣雖多,而著重研究和論述者則為營衛氣。蓋因營屬陰而衛為陽,衛氣行于外而溫養人身內外,司開闔而顧護陰精、抗御外邪,體現了陽氣的功能營氣則行于脈中,為血的主要組成,對人體起營養濡潤作用,同時兩者陰陽相隨,如環無端,周行于全身而決定了人與天地相通應的生命節律。因此在生理上,營衛的功能體現了人體陰陽氣血之間互相為用、互相依存、互相協調的對立統一關系;而在病機上,營衛的失常則可引起陰陽氣血的逆亂,生命節律的失常,從而出現外感、內傷多種病變。對于營衛病機,《靈樞·禁服》有“審察衛氣,為百病母”之說,特別強調衛氣致病的重要性,從衛氣失常角度去尋求多種疾病發生和發展變化機理,而對營氣的病變,則常與衛氣并同討論。
一、營衛抗邪功能失常與外感病機
營衛氣,特別是衛氣,具有溫養腠理、顧護體表、抗御外邪的功能,營衛失常的主要病變就是抗邪功能的失常。《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言之陽氣,主要即指衛氣,故有“陽因而上,衛外者也”、“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諸說,衛氣虛衰,則失其“衛外而為固”的功能,邪氣即乘虛而侵入為病。邪氣侵入之后,與衛氣交爭于肌表,因而出現發熱惡寒等外感表證,即《靈樞·刺節真邪》指出∶“虛邪之中人也,灑漸動形,起于毫毛而發腠理。……搏于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由此可見,衛氣抗邪功能失常是外感病發病的原因所在,但營衛相隨,邪氣侵犯人體之后不僅衛氣受病,營氣亦同樣為其所傷,故《素問·氣穴論》有“榮衛稽留,衛散榮溢,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之說。
營衛功能失常是認識外感熱病病機的關鍵,《素問·熱論》認為“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其原因在于巨陽(足太陽)“為諸陽主氣”,其所主之氣即為營衛氣,邪氣與營衛氣交爭于太陽,故而發熱。如果邪氣遍傷三陰三陽,或者兩感于寒,“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其后《傷寒論》論傷寒初起病在太陽,亦以邪正交爭、榮衛不和為首要病機,而以調和榮衛為主要治法,故后人闡釋太陽病病機有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之說。至于溫病學說,更從衛氣營血角度認識溫病病機,并以之為辨證綱領。而從葉天士《外感溫熱篇》“衛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之說,又可知氣分病是衛分病的進一步發展,血分病又是營分病的加深、加重,故溫病病機關鍵仍在營衛受病而出現不同程度、不同層次的功能失常。所以,掌握營衛及兩者相關的病機是辨證論治包括傷寒、溫病在內的外感熱病的要領。
《經方實驗錄桂枝湯證其二》“余嘗于某年夏,治一同鄉楊兆彭病。先,其人畏熱,啟窗而臥,周身熱汗淋漓,風來使體,即乃睡去。夜半覺冷,覆被再睡,其冷不減,反加甚。次日診之,病者頭有汗,手足心有汗,背汗不多,周身汗亦不多,當予桂枝湯原方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甘草一錢、生姜三片、大棗三枚。又次日,未請復診。后以他病來乞治,曰前次服藥后,汗出不少,病遂告瘥,藥力何其峻也然安知此方乃吾之輕劑乎”
按 曹穎甫在該病案后按曰∶“仲景非不言病因病理也。夫邪風外乘,乃病中風,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此非病因乎衛不與營和,乃自汗出。風中肌肉,著于營分,而衛分不傷,故衛強而營弱。行水之衛氣不傷,故毛孔自能汗出,行血之營氣受困,故肌腠不能作汗,致皮毛與腠理顯分兩楔,而不能相合,故曰不和,不和者,不合也。用桂枝湯以發肌理之汗,而營衛自和矣。此非病理乎讀書能觀其通,則思過半矣。”對傷寒太陽病營衛不和病機的解釋,頗有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