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楊泳梁個展《太古蜃市》在上海德玉堂畫廊隆重開幕,此次展覽精選了藝術家多種不同媒介的新作,展期于2017年3月4日持續至5月28日。
歸隱和入世
藝術家楊泳梁的攝影拼貼畫一直非常出名。生于上海、長于上海的他,如今依舊工作、生活在上海。雖然年紀輕輕,但他的作品卻早已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包括大都會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在內等眾多極具分量的藝術機構。
楊泳梁《太古蜃市-沉沒》,藝術微噴,100×80cm,版數:3/5,2016年
楊泳梁的作品一直都貫穿著城市化的問題,這也許是由于他生活的經歷造就的。從小,他便在名師指導下接觸書法、國畫等最傳統正派的文化。但上了大學以后,他并沒有抗拒西方最先進的觀念與技術。因此,他所創作的令人驚嘆的圖景,融合了中國傳統文人畫的審美及當代藝術的表現方式。
他自身所發生的文化碰撞與中國城市發展時遇到的境況無二,楊泳梁在上海城市發展變遷的過程中,既是參與者、又是旁觀者,他運用數字手段去塑造“城市山水”是水到渠成的。
楊泳梁《太古蜃市-孤舍》,藝術微噴,100×80cm,版數:3/5,2016年
自創作于2006-2007年的《蜃市·山水》系列開始,楊泳梁就已確立了他獨具個人風格的視覺語言。他的數碼繪畫中的多種意象及元素,同時體現了前代雅士的精神家園及當下的現實問題。
乍看楊泳梁的作品,會馬上使人聯想到中國文人遙想及描繪的自然山水風光。的確,他創作的山水風景受到傳統水墨畫風格和構圖的啟發,尤其是對山水畫中的難點——結構和墨色,他都處理得很到位,這和楊泳梁自小練就的扎實繪畫功底及極高的藝術修養密不可分。
楊泳梁《太古蜃市-崖松》,藝術微噴,80×80cm,版數: 3/5,2016年
細看他的作品時,觀者則會驚奇地發現藝術家塑造的山水大觀中:山不是山,而是層疊聳立的現代高樓;郁郁植被也由建筑起重機及電線桿替換;而題字和鈐印則是以圖標、工業刻字與財務圖表代替——熟悉的景物構筑了陌生的大千世界。
全球化是楊泳梁一直關注的話題,人們或許會誤讀為他在打“中國元素牌”,但其實并非如此——“我覺得我的作品其實是在反映全球化的問題,只是中國目前正在發展中的一個階段,所以顯得特別具有代表性,從而變得特別突出。”他如此解釋道。他反對強硬地嫁接傳統或者刻意用上所謂的“中國符號”,雖然這很容易做到,卻并不高明。
楊泳梁《太古蜃市-離雁》,膠片燈箱、膠片,20×25cm,版數:3/10,2016年
原本,這條線索便是基于藝術家成長的個人經驗得來的,并不突兀。自然與文化、過去與現在、個人與集體、藝術與實用以及瞬息與永恒,這些看似對立的話題被藝術家在他所創造的天地間,巧妙地融入與撫平。
楊泳梁《太古蜃市-隔岸》,膠片燈箱、膠片,20×25cm,版數:3/10,2016年
對于自然,他認為那從來都是文人心中的一片天地。自然并不是真正存在于某一個地方的,其實只是在表達一種文人對現實的無奈。正因如此,他敢于將山水、城市一氣置入幻境,構建出他眼中最真實的虛幻。
楊泳梁《太古蜃市-巖》,膠片燈箱、膠片,20×25cm,版數:3/10,2016年
古典而不拘泥
此次展覽的標題出自楊泳梁最新的系列《太古蜃市》,這個系列延續了藝術家在當下社會孜孜不倦地追求物質積累和不斷拆建樓宇的情境下追尋精神家園的渴求。在這個系列中,除了藝術微噴,也有以膠片燈箱形式展現的作品。燈箱是精巧的木質結構,內置可調整明暗的背光燈打在膠片影像上,令觀者得以目視神游小徑與輕舟,體味其中的山水之妙。
楊泳梁《太古蜃市-小徑》,膠片燈箱、膠片,20×20cm,版數:2/10,2016年
展覽作品中也包括他新創作的銀紙繪畫《蒼穹之下》系列,這種特別的媒介被藝術家發現后被得到了極致的運用。銀紙的特性使得墨色的各種精微層次被充分呈現,藝術家所描繪的引人深思的景致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達。
丙烯作品《隱逸的風景—雪山之一、二、三》則別有一番雅趣。一方面,其構圖和意象令人想起中國古代文人畫中肅穆的山水;另一方面,楊泳梁充滿情感表現力的筆觸和滴濺潑灑而下的顏料,又與藝術家波洛克作品中的畫意神似。
楊泳梁的新作——由4K技術制作完成的影像裝置作品《川流不息》,則是本次展覽另外一個重要的看點。其中,全景山水被現代城市建筑和建設工地侵蝕殆盡,汩汩傾瀉的瀑布與河流將引導觀眾全情浸入這一人造仙境,體驗其息息不止的喧囂。
楊泳梁《川流不息》,4K視頻,時長:約7分鐘,版數2/7,2017年
而舉行本次展覽的藝術機構——德玉堂畫廊(Matthew Liu Fine Arts)是中國第一家專注在亞洲推廣現、當代西方藝術的藝術機構,并將與眾多融匯東西方藝術精華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展開合作。他們的團隊與眾多高品質機構、藝術專業人士合作,力圖為國內藏家呈現博物館級的高品質展覽。畫廊關注西方近現代藝術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影響,并著力關注目前國內藝術界中西貫通的藝術家。正因如此,才促成了此番珠聯璧合。
德玉堂畫廊總監Matthew Liu(劉燾)曾形容攝影這種媒介是“與繪畫、雕塑和其他相比可收藏的類別。”也正是因為他對攝影的喜愛,才促成觀眾們能在這樣品位高雅的空間欣賞到不凡的攝影藝術作品的機會。
《時尚芭莎》藝術部獨家專訪藝術家楊泳梁,深入挖掘其作品背后的種種思考。
小藝:此次展出的《太古蜃市》系列和《蒼穹之下》系列都讓人印象十分深刻,可以介紹一下嗎?
楊泳梁:《太古蜃市》這個系列是我去年完成的,作品形式比較特殊,我第一次將數字技術結合傳統手工沖印膠片工藝,來再現我的城市山水作品。產生這個想法的原因是由于之前在日本參加過一些藝術項目,在形式和哲學思想上都受到了啟發。
作品體現了“以小見大”的哲學觀——在很小的范圍內見到一個大千世界。這是我第一次使用膠片,在尋覓各種傳統工藝的過程中,我被膠片打動了。膠片有一個當今所有技術都無法替代的特性,就是它可以在方寸之間去展示極多的細節。這種細微程度,在別的輸出方式中遠遠達不到。所以我就把本可以放到極大的作品濃縮到一張膠片上面去呈現,再加上木盒子——用一種比較傳統的方式去展示,將觀眾引入到一個微觀的世界,觀者的視覺體驗被強調,從而感受到我作品背后所想傳達的哲學思想。
我在過去的十年之中,一直在練習繪畫和書法,所以這次的銀紙繪畫系列也是水到渠成。我在去年接觸到了銀紙材料,這個材料有一種特殊的性能——它會氧化,有一種特殊的嵌入感,很像宋代山水作品里的肌理,這個發現讓我很興奮。可以說,《蒼穹之下》這個系列充分體現了我現在的心情:回歸到初始狀態做作品。
小藝:看過你寫的書《大教堂》,可以感覺到你是一個對技術和媒介比較敏感的人,請問怎么拿捏技術和觀念之間的平衡點?
楊泳梁:我一直在探索媒介對于表現作品內涵的契合性。是技術先行還是觀念先行,究竟是在說技術服務于藝術還是為了技術而技術。我覺得這個有很大的探討空間,也是我一直在避免發生錯誤的一個方向。如果只是新鮮的技術和形式,很難做到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小藝:和傳統的水墨繪畫相比,以新媒體手段去制作作品時會產生什么新的問題?創作的思維方式是否有所轉變?
楊泳梁:用新媒體手段去創作時的確會遇到一些你想象不到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它們是相互矛盾的。當今的技術被運用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瞬間抓住觀眾,但在傳統的審美經驗中,古代的繪畫是希望觀眾慢慢地、平和地去感受,所以在核心的部分二者就產生了分歧。因此,我在處理時就想做到平衡二者,不至于在任何一方產生沖突感。我很反對生硬地嫁接現代和傳統,我的大部分工作是在撫平不同文化之間帶來的不和諧感。
楊泳梁《太古蜃市 - 急流》,藝術微噴,80×100cm,版數:2/5,2017年
小藝:一般以建筑物入畫的藝術家都會比較注意空間透視的問題,但是中國畫又是以散點透視為基礎,你在拼貼“建筑山水”時,如何處理透視問題?
楊泳梁:在傳統的山水畫中,古人在盡力消解透視、空間感和時間感。西方現代建筑則是基于現實、精確的透視學,它們之間的確存在一種矛盾,我會盡可能在處理細節上消解這種抵觸。
展覽現場
小藝:你在把握畫面尺幅上是怎樣考量的?
楊泳梁:古代的建筑無法擺放這么大體量的作品,現代的空間發生了改變。我認為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致使人的觀看方式已經發生變化了。因為畫面是散點透視的原因,所以可以讓觀眾關注很多細節而不只是一個點。
小藝:可以具體聊聊你的工作方法嗎?
楊泳梁:我的作品比較消耗時間,需要極大的耐心。因為所有的過程都是由我一個人去完成的,之前有試圖找過助手協助,但最后發現自己一個人完成最順手,文檔管理也比較清晰。我一般是先拍照片,然后按照我拍攝的地點或者房子的特性去分類整理,最終成為一個巨大的數據庫。
小藝:你的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城市風景,而“拆遷”、“瘋狂基建”等等特有現象又是當下熱門的話題,你在作品中會考慮削弱還是加強地域性?
楊泳梁:我不僅不會去刻意強調,反而會去回避所謂地域性。作品當中出現的城市建筑和自然景觀,其實來自于世界各個國家,而不僅存在于中國。我只從“畫面的需求”這個角度去考慮使用哪些元素以完善作品。
小藝:這次展出中也有你制作的短片,其中暗含了時間的流動,但似乎完全剔除了時間中本應該伴隨的敘事性,你如何考量作品中的敘事問題?
楊泳梁:我的視頻作品只是有個比較簡單的結尾。我沒有選擇從敘事的角度出發,更多還是沿用古代的散點透視,這也是我平面作品的延伸。所謂的敘事性一定是線性發展的,但是這次的作品并不適合這么做。去年我專門拍攝了一部影片,來表達我希望用敘事才能說明的問題。
展覽現場
小藝:你的作品形式涉及范圍很廣,包括攝影、裝置、影像、繪畫,但始終貫穿著“回望傳統”的共性,是什么時候意識到自己在激活傳統?
楊泳梁:這和我的教育背景有關,我從小就受到傳統文化的訓練,這種思維模式已經深入我的血液,之后的教育又讓我接受到了很多新事物,但這些東西其實對我來說只是工具。我創作的核心部分仍然和傳統密切相關,懷著這種對傳統的思考以及回望過去的心態。我沒有刻意去激活傳統、再現傳統,我的經歷生成了如今的我,讓我的作品呈現出如今的面貌。
展覽現場
小藝:德玉堂是上海第一家專注推廣近現代西方藝術家的畫廊,是什么樣的契機促成此次合作?是否專門為空間而特別制作作品?
楊泳梁:這次很高興能和德玉堂一起合作,德玉堂做過很多優秀的展覽,所以我很信任總監Matthew Liu的品位。這個展覽從去年就開始籌備了,用心做了較久的時間才在今年年初呈現出來。
展覽現場
我也挑選了相對比較適合在這個空間里展示的作品,包括銀紙的作品也是為空間專門定制的。這個空間有一種能讓觀眾平靜下來,細細品味的氣場。另外,我最新創作的運用4K技術的影像作品《川流不息》也在此次展覽中呈現了。
精彩回顧:
他是攝影界王家衛,在照片上寫段子,影響了《盜夢空間》和今敏!
[編輯、文/沙爽][圖片提供/德玉堂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