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生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切身體會,那就是:在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忙著為世界構建模型,忙著去探索世界。這個時候,一切新鮮事物對我們來說,都是補充我們認知框架的養分。我們孜孜不倦地吸收這些養分,希望每天都有新鮮刺激,無法忍受枯燥和無聊。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框架會愈發固定、完善。這個時候,一切在這個框架之外的新鮮事物就變成了對我們固有思維模式的沖擊和威脅。
這個時候,我們會下意識地覺得:它們的存在,使得我們已經固定的認知框架變得不那么牢靠,甚至有被推翻和摧毀的風險。而這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我們過去幾十年所接收的信息、所相信的事物、所踐行的行為準則、所收獲的經驗,可能都將不再適用。我們就像一個沒有被保護好的孩子,突然被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切熟悉的事物都不在身邊。這在一般人看來,是非常可怕的,也是我們的大腦竭力抵抗和逃避的。
因此,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心靈都會越來越趨于保守,越來越趨于封閉。但并不是我們沒有能力跟上新的變化,而是我們自己的內心深處不想去面對這些新變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擁有的越來越多,我們的顧慮也就越來越多。
年輕的時候,我們的著眼點更多地放在未來。我們會覺得,一切都充滿希望,只要我們努力,似乎沒有什么是不能得到的。與此同時,由于我們沒有什么能夠失去,因此,我們會有更強的風險承受能力,愿意去探索,也愿意去冒險。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積累的東西也越來越多,肩上扛著的擔子也越來越重。我們開始有了種種患得患失,開始有了種種顧慮。我們的目光開始從未來轉移到了過去,不再想著如何去得到想要的東西了,而是去想如何更好地維護已經擁有的。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損失厭惡的力量”。你擁有的越多,對于你前進的阻力,也就越大。因此,對這時的我們來說,較好的策略,就是把自己局限在熟悉的路徑和模式里面,用同樣的方法做事,爭取得到同樣的結果。因為我們負擔不起意外所帶來的沖擊,無論是對于時間精力的沖擊,還是對于心態和思維的沖擊。大腦是喜歡穩定和確定的,因為這是一個低耗能的狀態。只有這樣,才能給我們帶來安全感。久而久之,我們的心靈領地,就會越來越小,把我們困在這片熟悉的天地里,難以越雷池一步。
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要去冒險,去貿然投身于全新的領域,要去拋棄目前穩定的、確定的生活 。但是,時代的變化不會完全遂人之意。我們不希望變化,但外界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如果無法理解和接受,那么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自己已經被時代遠遠地拋在了身后。也許,在未來的時代,我們的安全感不應該由我所擁有的、確切且穩定的事物來提供,而是應該由我們所具備的、能夠隨時理解和順應外部環境變化的靈活性來提供。也就是說,我們要通過一步步的引導和調整,讓大腦把最喜歡的狀態,由穩定狀態下的低耗能轉移到靈活應對變化下的中等耗能。我們一旦習慣并適應了這種中等耗能的狀態,就不會再覺得它是一種風險和負擔 了。這時,我們才會有更多的精力和心力,去打開觀察這個世界的心扉。所以,我們當下破解所遇問題的有效方法是,把自己的心態從“穩定不變”狀態轉變為“靈活”狀態,這樣才能為自己創造更加適應時代的、不容易被破壞的安全感。無論我們是否年輕與否,打開心扉,邁出腳步,面向未來,用自己的力量,去對抗外部世界對我們心靈的傾軋,對抗我們心靈逐步固化的趨勢。
現在,在網絡媒體上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叫做“心智帶寬”。心智帶寬與網絡帶寬的意思相似,就好像我們每天能夠考慮問題的精力是有限的,貧窮的人之所以難以脫離貧窮,正是因為他們不得不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在“如何維持生存”上面,從而沒有多余的帶寬去思考發展的問題。這個概念用在打開心智是合適的,許多人之所以會慢慢喪失銳氣,失去對生活的激情和沖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把太多的帶寬用在了“如何維持現狀”與“如何避免失去已有的”上面,從而缺乏資源去考慮“如何探索新的領域”。在這里,我想說的是我們不需要放棄當下的穩定,但一定要勻業更多的心智資源,分配給未知的事物和全新的領域。我們可以過著每天熟悉的生活,但一定要撥出一點時間和精力,接觸一些不了解的事物,跟不同的人對話溝通,做一些有長期回報的事情,嘗試一些不同的生活方式。用現在的話來講就叫“打開心扉,邁開步伐,面向未來”!不要對未知和新鮮事物關上心門,要時刻保留改變自己認知和思維的可能性。
比如說,在觀點和立場上:永遠不排除對自己的懷疑“要是我錯了,會怎么樣?”;當面臨跟自己不同的意見時,想一想有沒有可能從更高的層級得到共識;當我形成一個立場時,不妨多了解對立立場的觀點,看看有什么是我所不知道的。在生活方式上:每天、每周、每月,一定要給自己設一個簡單的目標,探索一些沒做過的事情;當我覺得自己開始重復過去的做法時,也許就是時候做出改變了;管理好自己的信息輸入,拒絕無聊的、庸俗的信息,多想一想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在認知思維上:多去了解別人做事的方式、考慮問題的方式、應對挑戰的方式,擴充自己的數據庫;及時把面臨的新問題提煉、梳理成方法論,讓一切經歷都變成能夠指導行動的經驗;不放過任何提升自己思維的機會,每一次新鮮知識的注入,都是一種打破舊枷鎖的機會。以上這些,是我們應給自己制定的信條和原則。在這里分享給大家,與讀者共勉。
總而言之:不是被動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出擊。像獵人尋求獵物一樣,去挖掘這個世界上每個角落發生的不同變化。不是停留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模式里,而是想辦法改變這個生活模式,不斷引入外力來刺激它、沖擊它。不要滿足于自己已經擁有的事物,而是多想想,有什么事情,是我希望在走到終點之前一定要去做的?不被自己所改變,終將被這個世界所改變。
第一,開放而不是封閉
當我們說一個人老了的時候,我們指的是什么?往往不是說他的反應變慢,行動遲緩,身體衰弱,而是說:他不愛學習新東西,而是變得更加固執了。當一個人執著于自己已經建立的框架,不希望它受到一絲一毫的撼動,從而選擇對外界的信息一律無視時,他的心靈其實就已經走到暮年了。所以我的建議是: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勻出一點心智資源和精力,預留給可能破壞我們認知框架的信息,不拒絕這些可能性。生命并不是一個固定的、圓滿的點,而是一個過程。它一旦停下來,也就相當于走到終點了。
第二,陌生而不是熟悉
我們可以把生活大致分成運營和項目。你遵循慣性、按照既定方式去做的重復性工作,就叫運營。它是一種填充性的行為,不會為你的回憶留下印記。而一次性的,帶有特定目的的,有開始和結束,需要動腦動手去探索,可以產出特定成果的一系列事項,打包在一起,就是一個「項目」。
打個比方:我每天都會寫一個日志,對這一天進行復盤,這是一個運營,因為它是一種日常的重復性事務;但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非常棒,于是我花半小時寫了一個簡單的影評,分析它好在哪里,為什么棒,那么這就是一個小小的項目 —— 因為它使得這一天有了不同。
一個建議是:為自己的生命,去尋找和創造「項目」。它可能是一個新技能,一個新活動,一個新的興趣愛好……總而言之,是跟日常生活相區分開的事物。通過這種方式,為生活注入新鮮感。
第三,激情而不是平穩
隨著我們年齡增長,我們慢慢需要去培養和加強的能力是什么?不是理性思考的能力,而是對某種事物、某種目標,去投入激情的能力。
愿意不考慮成本、不計較得失、單純享受過程中的樂趣,用這樣的心態去做一件事情,是一種幸福。
如果你還沒有這樣的事情,請去找一找。
這會成為你對抗「衰老」最好的方式。
第四,聯系而不是閉關
試著去交更多的朋友,延伸自己跟這個世界的交流。試著去發出自己的聲音,發表自己的觀點,分享自己的見解,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試著去參加更多的活動,發揮自己的才華,讓自己被更多的人看到。
當我們用延展的姿態把生命展開時,我們的生命才是最絢麗多彩的。(2022.05.17)